相约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Shangri-la)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及首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

截至2014年,香格里拉市总面积11613平方公里,辖4个镇、7个乡,共有6个社区、58个行政村。2011年年末,香格里拉市总人口为174,585人,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人口密度为10人/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市份之一。2011年,香格里拉实现县级生产总值359,580万元,市级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总产值的比重为9.4:38.3:52.3。

2018年5月,“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公布,香格里拉上榜。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1]

1996年10月,在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启动了。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02年5月5日,举行了更名庆典。[2]

相约香格里拉

人口民族

人口

相约香格里拉

2011年,香格里拉年末总人口为174585人,其中:户籍人口145265人,乡村人口118477人。人口死亡率4.8‰,人口出生率10.68‰,人口自然增长率5.88‰,人口密度为10人/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县市之一。

民族

香格里拉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二十几个民族。

历史文化

香格里拉各民族节日,有农历五月初五的赛马会,“丹巴市”、“格冬节”是两个宗教节日,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

香格里拉各民族人民歌舞主要有:大中甸的锅庄、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热巴同属藏族舞蹈,纳西族的阿卡巴拉舞,彝族的葫芦笙舞、僳僳族的对脚舞。

境内藏族服饰有7种之多,纳西族服饰有3种之别。境内藏族民居建筑样式几乎囊括了除傣楼外的中国民居样式。

旅游景点

哈巴雪山

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距县城130公里,总面积21908公顷,属省级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主峰海拔5396米,海拔最低点为江边行政村,仅1550米,海拔高差达3896米。整个保护区4000米以上是陡峭的悬崖和高山流石滩,地貌呈阶梯状分布,依次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气候带,山脚到山顶的温差达22.8℃。该保护区是以保护高山森林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及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而设立的寒温带针叶林类型自然保护区。[11]

相约香格里拉

普达措

普达措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22千米处,“普达措”藏语意为神助乘舟到达湖的彼岸。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水质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普达措现以碧塔海和属都湖为主要组成部分,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是“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梅里雪山

相约香格里拉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梅里雪山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12]

松赞林寺

相约香格里拉

松赞林寺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全寺仿造拉萨布达拉宫布局,依山势而建。主殿庄严华贵,殿内壁画色彩鲜艳,笔法细腻,以描述史迹典故,弘扬佛教教义为主。扎仓、吉康两大主寺建于最高点,居全寺中央,具有汉式寺庙建筑风格。松赞林寺内收藏了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