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們一起騎過的滇藏線(二十三)拉薩

終於到了拉薩,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在價值人均100的標間一覺醒來,就是各種街拍,大家隨意看看。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大昭寺外終日煙燻繚繞的煨桑爐。從各地來此轉經的朝拜者們不斷的向香爐中添續自己帶來的松枝、柏枝、糌粑之類的東西,因此大昭寺周圍終日都籠罩在這種虔誠的松香青煙中。據說這種煨桑的煙霧不僅不會讓人產生類似中土人民對空氣中PM2.5、PM10之類的煩躁感,反而會讓人渾身通泰感覺彷彿置身於另外一個神奇的世界。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圍著大昭寺磕長頭的朝拜者,腳上的迷彩膠鞋亮了。我軍的各種制式被裝果然在全國各民族範圍內都是結實抗造的代名詞,從中土地區各重體力勞動一線頻頻閃現的迷彩服,再到遠在西南高原之上朝拜者腳上的迷彩膠鞋,無不體現了我文明之師威武之師在人民群眾中根深蒂固的良好形象。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漫步在八廓街上,看著這充滿了異族情調的場景,不禁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慶幸,不用出國就可以看到這多麼風情,不用出省就能領略四季的變換。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拉薩的街頭,當然要留下哥流連的身影,只是這身影濃郁的隔著屏幕彷彿都能感受到當時紫外線的熱情。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拉薩位於西藏東南部,拉薩河北岸河谷平原,由於前文表述過的喜馬拉雅山脈對印度洋暖溼氣流的阻擋,導致山脈北坡降水減少,氣流下沉,因此拉薩全年多晴朗天氣,降雨稀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全年高達3000小時的日照數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所以又有“日光城”的美譽。上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日光城的名副其實。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大昭寺牆外虔誠的五體投地,原來“五體投地”不光可以用於佩服,當它加諸於信仰之上的時候更顯力量。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昨天晚上的大昭寺煙熏火燎的根本沒看仔細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於是今天又在明晃晃的紫外線沐浴下直奔它而來。跟它名滿天下的聲望和它在信徒心中的地位相比,現實中的大昭寺卻顯得相當低調,看這個門頭的體量,不要說跟布達拉宮相比,就是比起兗州的興隆文化園都小氣了不少,所以我們才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寺不在大有佛則靈。說到這個又不由得讓人唏噓,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作為浸淫孔孟之道兩千多年的兗州人民,卻用舉城之力花了數年時間修了一座比大昭寺還要雄渾奇偉的大寺,其結果,可能一年的客流量都不如大昭寺一天多。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照例依舊要跟大昭寺合個影,前景是哥穿著客棧的拖鞋映襯出歷經21天高原陽光洗禮仍然白的刺眼的小腿,背景是濃濃的透屏而出的虔誠氣息。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終於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布達拉宮,就為了拍到這個彷彿只出現於神蹟的角度,還掏了兩塊錢登上了腳下這處藥王山觀景臺。其實昨天晚上看布達拉宮的時候感覺也就是還好,雖然不像第一次看到天安門時那麼失望,卻也不像想象中的那麼震撼,昨晚甚至還腹誹了一下拍攝布達拉宮的攝影師們照騙拍的太好,讓人感覺布達拉宮就跟一座山似的。不過,今天,從這個需要花兩塊錢才能登上的觀景臺看去,雄偉的布達拉宮跟我心目中那個震撼的形象完美的重合了,沒有文化的我可恥的在心中只有不斷重複一句話“我去,真雄偉”。之所以布達拉宮會給人以如此震撼的印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建造在拉薩河畔的一座孤山—紅山上。紅山山頂海拔3700米,相對於山下的河谷平原高出近百米,而且紅山地勢陡峻,有的部分甚至是直立的陡壁。其實中土大地上也有很多建在山上的建築,但它們大多是把山頂削平,然後再在平地上建造房屋宮殿,但從上圖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布達拉宮偏偏不是這樣,它完全是依山勢而建,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後,再整個用建築物將紅山包裹起來,營造出一種山即是宮,宮即是山的渾然一體感。因為是建在平原的孤山上,所以布達拉宮好像橫空出世的天上宮闕,遠在十幾公里之外,就能看到它的磅礴雄姿。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掏出一張50元大鈔,終於發現為什麼我心中的布達拉宮必須得在這個觀景臺才能出現,就是這個角度。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這麼一個需要花錢才能看到的景色,不能浪費,堅決合影之。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一同來膜拜布達拉宮的小夥伴。看吧,從免費的角度看的感覺的確不如花錢的角度來得壯懷激烈。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隨隨便便逛了一天,臨近傍晚在八廓街附近隨便溜達,看中一個鏈子,讓老闆娘幫忙給戴上,此時的手腕上已經是大珠小珠疊成串。其實這個八廓街又被漢人們習慣性的稱之為八角街,據說是因為在西藏為數眾多的川人發音“廓”跟“角”差不多。這裡原來是一條圍繞大昭寺的轉經道,藏族同胞稱之為“聖路”,而隨著旅遊經濟的火熱,這一帶逐漸擴展為圍繞大昭寺周圍的大片舊式民居的街區,目前是拉薩最著名的商業中心。到拉薩的遊人幾乎都會把八廓街作為跟大昭寺、布達拉宮同樣必去的景點,在這裡不僅可以圍繞大昭寺轉經,而且紀念品和手工藝品的攤販多的幾乎可以跟各地的義烏小商品城不相上下。所以八廓街又被人稱為是西藏最大的假貨市場,假不假貨的這裡我不置評,在這裡買些藏式工藝品圖個開心就好,另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砍價、砍價、再砍價。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夜幕降臨,昏暗的燈光下傳說中的瑪吉阿米,史上最著名的那位活佛,寧負如來不負卿的達賴倉央嘉措同志跟他的情人幽會的地方。就憑著這麼一個不靠譜的傳說,讓這個餐吧的訪客終日絡繹不絕,眾多慕名而來的少男少女不遠萬里也要來瞻仰一下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的浪漫。雖然說不靠譜歸不靠譜,但人家的火爆憑的畢竟還是傳說、是愛情、是詩與遠方,跟麗江那一排排終日標榜著豔遇的酒吧相比,終究還是更有文化氣一些。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個餐廳的客流不要太火爆,據說排隊等位置的人能從二樓排到一樓。哥偏不去湊這個熱鬧,本來心情還鬱悶著。摸摸情聖曾經摸過的牆壁,合個影就走,浪漫這種東西,玩爛了就只剩下了浪。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這就是我們下榻的客棧,塵埃落定,夠浪了吧。不得不說這真是個頗具文藝騷氣的店名,尤其是對我來說,二十一天的跋涉終於落定,長久以來的執念也彷彿在這一刻塵歸塵土歸土,不喜不悲。在拉薩,連個青旅的名字都能起得這麼有禪意引人自傷,我也是醉了。

是夜,大昭寺外依然散發著嫋嫋青煙的煨桑爐。據說煨桑的功能一是淨化,二是敬奉神明。淨化的效果不言而喻,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各種藏汙納垢,尤其是現在經過旅遊的開發,大昭寺外曾經供人清淨轉經的八廓街現在已經終日熙熙攘攘,當然要把你捧在手上,虔誠的焚香才能把你們這些人對神明、對法律甚至對道德都心無所畏的骯髒邪氣淨化掉,還大昭寺一個朗朗乾坤。而說到敬奉神明,神靈號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味便宛如赴宴,所以虔誠的信徒給煨桑爐添松加柏,基本可以相當於請神吃飯。不知道我這個理解對不對,反正如果這麼推算的話,照大昭寺門前這個煨桑爐徹夜不熄的架勢,八廓街周邊的神明肯定都是胖子。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深夜依然在孜孜不倦的五體投地轉大昭寺的信徒,姑娘,你心中的執念和期許又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