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反隱身策略,中國正好可學習借鑑之

正所謂有矛就要有盾,美國作為世界軍事科技的領頭羊,作為隱身戰機最早的擁有國,是最為了解隱身戰機的各方面性能和優缺點的。所以,按正常邏輯,其反隱身能力也應該是最強的,其在反隱身作戰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值得它國進行借鑑。只是以前美軍一直得意於本國隱身戰機對他國非隱身戰機的碾壓效果,在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賣力,但殲-20的橫空出世,讓一切都變了。

美軍的反隱身策略,中國正好可學習借鑑之

美軍沒想到殲-20會出現的這麼早,以至於本來應該成為新的驕子的F-35戰機,在面對殲-20時,很多性能方面顯得不夠好甚至是處於劣勢;而原本還在大量裝備/生產的3代戰機,突然之間也要面對對方戰機的隱身碾壓了。如何對抗隱身戰機,也就成為了美軍的重要研究課題。

不得不說,美軍的技術儲備還是雄厚的。美軍發現,隱身戰機對付常規雷達的效果很好,但面對另一種探測方式即光電探測系統就不是那麼好了。面對常規雷達的探測,隱身戰機有多種減弱回波信號的方式,比如外形設計、隱身塗料、吸波結構等等,其中優異的外形設計可減弱近兩個數量級(100倍),不得不說效果驚人。而面對光電探測系統的紅外隱身,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美軍的反隱身策略,中國正好可學習借鑑之

被照射的F-22戰機

而且,面對光電探測系統,隱形戰機所引以為傲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就變得有些尷尬了。因為一旦進行超音速巡航,其機身的紅外輻射將大幅度的增強,這也就意味著其被對方發現的概率將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光電探測系統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屬於不發射雷達波,對方無法發現,是一項十分適合未來戰場的技術。

談到光電探測系統,或者說“紅外探測與跟蹤系統”,大家並不陌生,比較熟悉的可能是俄羅斯蘇-27戰機機頭雷達罩上方的那個突出的圓球狀物體,一些說法認為這是其面對美式戰機的“獨門絕技”,可以實現在不開雷達狀態下的靜默攻擊,屬於輔助探測手段。而這樣一種設備,也出現在了後期型的F-14D“雄貓”艦載機上,只不過位置在機頭雷達罩下方。

美軍的反隱身策略,中國正好可學習借鑑之

雖然這種技術早在3代機上就出現了,但卻一直處於輔助地位,是因為其開始的探測距離並不是很大,比如蘇-27戰機上的IRST系統對常規戰機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在60公里左右,顯然與雷達系統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且,紅外探測系統還有另外一個缺點,那就是能夠測方向,但卻難以測距離,不足以給空空導彈提供足夠的火控制導信息。

隱身戰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一般雷達對常規目標約150公里的探測距離,被大幅度的壓縮到了50公里左右,而先進的紅外探測系統對戰機類目標的探測距離已經增大到了90公里以上,作用已經十分明顯。因此,新出現的戰機,無論是F-35也好,殲-20也罷,或者是蘇-57、殲10B/C等,都加裝了紅外探測系統;F-22也曾有加裝該系統的打算,只是一直難以實施。

美軍的反隱身策略,中國正好可學習借鑑之

機頭下的EOTS系統十分耀眼

對於光電系統的測距問題,美軍是這樣解決的:兩架擁有光電探測系統的戰機一起照射對方隱身戰機,並通過高速寬帶數據鏈實時共享信息,以此來獲得對方戰機的距離數據。非隱身戰機既可以利用最新技術升級現有的光電探測系統,也可以加裝新一代的紅外搜索與跟蹤吊艙,以獲得對隱身戰機更遠的探測距離。這對於我軍來說,無疑是個非常好的消息。目前我軍戰機組成基本由3代機、3.5代戰機組成,而我們的對手卻已經擁有大量的隱身戰機,如何更有效的應對隱身戰機,是這些機型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幸運的是,我軍主力戰機大部分都裝備了光電探測系統,只要我國在相關技術上獲得突破,就能夠相對容易的進行全面的升級,從而大大提升對隱身戰機的作戰能力。同時,在空空導彈技術上也可以進行相應改進:我們知道,隱身戰機減弱的不止是戰機雷達的探測距離,還包括導彈雷達的探測距離,如果我們把格鬥彈(本身就是紅外探測)的射程增加一倍,把一些中距空空導彈的導引頭換成新一代的紅外探測系統,則可以有效提升空戰武器對隱身戰機的威力。

美軍的反隱身策略,中國正好可學習借鑑之

美軍的這種研究成果,恰好遇到了最好的對手中國身上。通過該技術,可以明顯提升我軍的反隱身作戰能力,構建出我國的反隱身作戰體系。正所謂“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我們大可積極吸收他國先進技術成果,為我所用;所謂技術無國界,該用就要用!真是我想睡覺,你卻給我送來枕頭,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