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溟老酒徵文系列之老子和孔子,誰的酒量最大?

北溟老酒徵文系列之老子和孔子,誰的酒量最大?

幾個文友小聚,酒過三巡,開始吹牛。

一文友說,誰也別吹了,今天大家就討論討論孔子和老子誰的酒量最大?

我說,有啥好討論的?老子酒量最大!

我的話剛落音,幾個文友說我在罵人,他們一哄而上,拎著酒瓶子灌我。

嚇得我連連求饒,別別別別別別,我說的老子是那個姓李的老子,雖然和我是一個“李”字,但人家出版過《道德經》。

大家說,好好好好好好,你今天如果能講出個老子喝酒的子醜寅卯,倒還罷了,如果講不出來,就把你扔到酒池中淹死!

好,那就開講吧。

北溟老酒徵文系列之老子和孔子,誰的酒量最大?

話說,老子任周王“守藏室之史”時,孔子千里迢迢來到東周都城洛陽,找老子請教學習禮樂。這兩位爺見面,除了交流交流學問,當然還要喝幾杯。

孔子見過老子之後,先進行學術交流,然後遊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和祭天地的社壇,還參觀了太清酒坊。

這太清酒是老子為周天子釀造的宮廷御酒,一般人是品嚐不到的。

孔子這個人吧,一向愛酒,見到太清酒很想暢飲一番,但礙於酒禮、酒德,不敢造次。老子見孔子如此愛酒,便設宴請他暢飲了一場。

北溟老酒徵文系列之老子和孔子,誰的酒量最大?

老子的酒量十分了得,要是不喝上二斤,就不是老子,但他從不酗酒,不把飲酒當成單純的物質享受。他把如何飲酒與侍奉國君、孝順雙親、婚喪嫁娶看成同種重要,就是對酒具,也不只是簡單地將其看成盛酒的東西,而是講究飲酒要有相映的酒具來陪襯,創造出一種文化的意境。

孔子呢?也是海量,他和老子喝酒的現場雖然無法再現,但《論衡》有記載:“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晉代葛洪在《酒誡》中更稱:“嗜酒無量,仲尼之能”。

看看,孔子和老子,喝起酒來,還真難分上下。

北溟老酒徵文系列之老子和孔子,誰的酒量最大?

孔子雖好喝酒,但自控力好。他在《論語·鄉黨》中說,喝酒的人可以不限量,但不要喝醉,當適可而止。《論語·子罕》中也有曰:“出則事公卿,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於有我哉?”意思是,在外侍奉國君與大臣,在家孝敬父親與兄長,有喪事努力操辦,飲酒不能被酒所醉,這些事於我有何困難?可見,孔夫子喝酒很守規矩,更注重酒德。

孔子和老子,兩個謙謙君子,都能喝酒會喝酒,都講酒禮有酒德。那一天,兩個人喝了多少太清酒,沒有記載,但確實喝出了友誼,也喝出了文化。

自此而後,兩個人都期待再痛痛快快喝上一場。

公元前498年,孔子周遊列國,宣傳克己復禮屢屢碰壁,在陳州上演了一場“糧絕七日”的悲劇。他遂率領弟子掉轉車頭,要返回魯國,中途路過苦縣(今河南鹿邑),便決定拜訪老子。

此時的老子,因周王室內部發生內訌,已經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家鄉鹿邑講學。

孔子見老子,老子很高興。

於是,老子吩咐弟子備下酒席,取出親手釀製的太清酒,為其接風洗塵。孔子似有滿腔冤屈,邊說邊飲,不覺幾壇酒下肚。

老子則勸孔子,遇事要看寬、順其自然,“清淨自正、無為自化”“無為而不為”。

孔子似有所悟,又連飲數杯,一醉三日方醒。

醒後,悟出了“唯酒無量,不及亂”的重要思想。

老子告訴他:“飲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這樣才能得到飲酒真趣”。

“花看半開,酒飲微燻”,聖人之道呀!

看來,真正的酒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北溟老酒徵文系列之老子和孔子,誰的酒量最大?

梁實秋也說過,酒德很重要,酒喝過量,或哭或笑,或投江或上吊,或在床上翻筋斗,或關起門來打老婆這都是私人的事,我們管不著。惟有在公共場所,如果想要維持自己原來有的那一點點體面與身份,則不能不注意所謂“酒德”。有酒德的人,不管他的膽如何,量如何,他能不因酒而令人增加對他的討厭。

向老子學習!

向孔子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