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二讲:无色亦无相

受持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经》第二讲:无色亦无相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啊,恒河里面的所有沙泥,就等同于恒河(除去水以后),那么这些恒河中的沙多吗?答:多啊,世尊啊,恒河那么多(分支)。何况那些沙啊。须菩提,我今天实话告诉你,有善男子、善女子,用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各经文对此不一)填满了恒河水,拿这些去布施(这句话是一个抽象概念,就相当于用装满珍宝的身体给他人布施),那这个人得到的福多吗?答:太多了,然后世尊又说了,假如有人通过这经(《金刚经》)中四句偈,告诉他人,这个人福德无量,比前面布施的人都多啊!(佛法的传播比简单的布施要高级)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虽然说这经书是经(《金刚经》),但是总结起来差不多就这四句偈,那些有善三界(天、人、阿修罗道)的这些人一定要供养(这本经书),在寺庙中,假如有人诵读这本经书,须菩提啊,这个人就能成就世间第一的稀有之法的人。这本经书在哪里,哪里就是有佛,就像佛尊重弟子那般(帮助他)(这才是正教,真正的佛)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须菩提对佛说:师尊啊,这本经书叫什么啊,我们要怎么侍奉它?佛祖说:这本经书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只要有书这么叫,你就要侍奉,为何这么说呢?须菩提啊,我们(佛,释迦摩尼)说《般若菠萝蜜》,不是说它的名字,这句话怎么理解了?如来(现在的佛)有告诉你佛法吗?须菩提说没有,须菩提,我拿三千大世界(宇宙)里面的微尘给你解释,这些微尘,如来说他是微尘但是他又不是,只是名字叫微尘;如来说的世界,也是名字叫世界,须菩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三十二相看到如来吗?答:不行的。为何,那只是名字叫三十二相(你们把三十二相每一相在细分,它都是空的啊,他们构成一个整体才名“相”,以前是什么都不知道,举例来说,房子之所以叫房子,由钢筋水泥构成,组合在一起人们才叫房子),须菩提啊,如果有人用恒河水中的珍宝善心,给予人布施,而且,能够把这四句偈告诉他人,这个人福德无量啊!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过了一会,须菩提好像慢慢理解佛祖(释迦摩尼)之言,泪流满面,对佛祖说到:佛祖啊,你说的真是经典啊,我以前得到的法眼,都不曾见到这样的经书啊,世尊啊,假如还有人听到过这本经书,会增加他们内心是清净的认识,实相也是非实相,就像如来说的“名实相”,世尊啊,我今天听了你讲的这些经典,相信我理解了受持这件事,在也没有什么难的,假如以后五百年年,有人得到这本经书,细细揣摩,和我一样理解,那么他也是第一稀有的人才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原因,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非相,为何呢?远离一切诸相,就是佛相。佛祖说:是的是的啊,假如有人听闻此经,不惊恐、不惧怕、不担心,这个人就是稀有啊。为何,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菠萝蜜,不是第一菠萝蜜,是名字叫第一菠萝蜜,须菩提,忍辱菠萝蜜,如来说的忍辱菠萝蜜不是忍辱菠萝蜜,是名字叫忍辱菠萝蜜,为何?我当初被歌利王隔断身体(佛陀上辈子为忍辱仙人时,一日,率宫人出游,歌利王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我当时是没有我相、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如果当初我有这些相,我必定会生嗔恨,所以啊,须菩提,菩萨是离一切相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心,应无所住心,如果心有住即是无住(这里解释下,菩萨心,是心有住,但是他自己不会认为有所住,那么就是无所住),所以佛祖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一切众生,应该是这样布施,如来说的一切诸相也是无相(非相),说一切众生也是非众生,所以如来说的才是真话、实话、不打诳语、不是假话,须菩提,如来所得到的法,此法无实无虚,假如菩萨心,依法而布施,就像人进入暗处,什么都看不到(佛法),假如菩萨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一般,日光鲜艳明亮,看到世间种种,须菩提,假如有来世,有善男善女通过这个经书,受持诵读,就是如来,用佛的智慧,知道这就是人,看见的也是人,成就无上功德!(这个十四品,我来浅显的解释一遍就是说:大家行使菩萨心,不要因为读了经书就觉得是在行佛法,而是要在冥冥中不依佛法,经书只是度化你,才让你懂得佛的真谛,当你懂得了,最后佛法都是空的,这个和我前文说的“看花是花、看花非花、看花还是花”是一个道理)

《金刚经》第二讲:无色亦无相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啊,假如有人,早上、中午、下午,都用恒河水的善心布施,那么他功德无量,假如这些人听闻此经,初心不改,那么这个福德会更多啊(善)!能写出此书受持诵读啊(更善)!帮人解脱,须菩提,简单来说,这本经书真的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说的大乘学说才是最上乘的,如果有人能秉持经文(文行一致),教导育人,所获得的成就不可估量,不可称量、没有边际,像这样的人,就像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挑起来(于身),如果有人喜爱小法,那么我就可以分人、众生、寿者,对于这本经书的话,他不喜欢听,不诵读,更不能教人解脱。须菩提,在应该有的地方,假如有这样经书,一切的天、人、阿修罗,都应该被供养(得识佛法的大德佛),这个位置,就是佛塔,大家都应该恭恭敬敬,环绕礼拜,让他的佛法四处飘散开来,传递四方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须菩提啊,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咏诵此本经书,他们今天虽然为人轻贱,是因为前世造的罪业啊,坠入了恶道(菩萨啊,富二代前世是有积多少福德啊!),读了这本经书,前世的罪业就会消灭,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我想了下我前世,经过了万劫,我过去在燃灯佛(佛祖前世)前,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这样得到的功德很大. 但是如果有人读诵金刚经,读金刚经的功德,超过我这样做的功德千万亿倍,用数字和比喻根本就表达不出来到底有多大. 我说的这些,假如有人听到了,肯定心内狂妄不止,一点都不信。须菩提,你应该知道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不能言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前面的富二代妄语,望佛祖体谅)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须菩提言:佛祖啊,怎么才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应该怎么“住”,怎么降服其“心”?佛祖告诉须菩提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具备如是心:我应该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其实是没有普度的,为何这样呢?假如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不是菩萨!(须菩提)不对啊,世尊,实际是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的人。须菩提啊,如来如果以前供养过燃灯佛(如来就是现在的“佛”,燃灯佛是前世诸佛的统称,弥勒佛是后世佛的统称),有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吗?(我解释:今生存在,肯定是过去没成佛啊,成佛后是没有轮回的),所以须菩提后面说: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世如果燃灯佛是佛,那么他会认为所有的佛法是空的,那么他也不会告诉你得到佛法),佛祖说:如是如是,是没有办法证明如来(今世)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如来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世的燃灯佛是不能证明我识得佛法,你的来世,如果是佛,那也是名字叫释迦摩尼,如来是什么?就是代表所有法的意思,假如有人说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是没有法证明的(前世的佛法是空的,前世不能证得你得了佛,那么今生你还是证明不了,如果说你证得佛法,那也是名义上证得,但是真正的佛法是无法,无法那你就证明不了你得了佛法,这个和道家的有和无概念一样,无包含宇宙,无分为有和无,有的另一面是无,统归无所统,但是还是无)

《金刚经》第二讲:无色亦无相

现在简单证明给大家看:须菩提问世尊,大家想证得佛法,怎么办?释迦摩尼说,这个证不了。那师傅说下怎么证明证不了?

证明:第一,前提,燃灯佛是佛(前世的佛祖,按照现在的讲法,简单举例:鸠摩罗什的佛法是证明不了后世“我”是得到佛法的),他是无法给我提供证明我得到了佛法,因为佛法就是空的 。

第二,再次,假如你证得你得到佛法,这个佛法是真实的佛法吗?不是,前人的佛法是佛法吗?也不是,你既然说自己是“佛”,你如何根据空佛法来证得你这个有佛法?同样还是证不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你说如来有肉眼吗(一身)?有的,世尊。(释迦摩尼反问)那如来有肉眼这个是怎么回事呢,那如来有天眼吗(二心)?有的,世尊。(释迦摩尼反问)那如来有天眼怎么回事,那如来有法眼吗(三法)?有的,世尊,(释迦摩尼反问)那如来有法眼是怎么回事,那如来有佛眼吗(四空),有的,世尊。如来确实有佛眼啊,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好比恒河中的沙子,那些沙子就是恒河,所以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就是佛的世界,多吗?多啊,世尊,佛祖又说,就像这国土中,所有的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心,如来都知道,为何啊,如来说大家的心都不是心,只是名字叫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未来的心也不可得(这一品就是告诉大家,如来看到的世界很大,也很一致,因为大家的心性其实都一样,自己不知道而已,但是如来是知道的,所以叫佛眼)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须菩提,假如有人身体里全身都是法宝,用它来布施,他会得到福报多吗?多啊,世尊。这个人可以说是因缘,得到的福很多啊,须菩提,如果福德是真实的,如来又不说自己福德多,那就是福德没有啊,如来就说福德多啊(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得到了佛,给大家去布施,但不会告诉你得到了很多福德,也就是做一个“活雷锋”)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佛的色(一切你能知道的)你能看完吗?答:看不完,世尊。如来是不会把所有的“色”都展现出来,因为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只是名具足色身,那如来可以把所有都展现吗(相)。答:不能,世尊。如来是不应该把所有的相展示出来的,因为如来说的“诸相具足”,不是具足,只是名字叫“诸相具足”(这一品,是说如来的“色”你是看不完的,而这个如来也不会告诉你这个“相”,这个相也是非相)

《金刚经》第二讲:无色亦无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