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罗斯是如何看待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太极云飞扬

前苏联因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社会制度一变,时代精神也随之变化。“苏联文学”所树立的人类精神的高峰,所歌颂的人类高尚无私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曾生活于五六十年代的中俄两国的老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前苏联,人们非常认可这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些名言,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多么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它激励了许多心志高尚的人。这些闪亮发光的语录代表的崇高精神,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也许还是有影响的。


前苏联解体后,人们回看前苏联,感情复杂而矛盾。在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对待前苏联基本上是全盘否认。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俄罗斯人,对前苏联既喜欢又厌恶。喜欢苏联时的强大,厌恶苏联的体制,厌恶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普京曾经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这话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想法。

现在的俄罗斯根本不同于过去的苏联:所以俄罗斯人对前苏联时候倡导的所谓共产主义精神,其态度,跟我们中国现在的人看十七年(1949-1966)革命文学差不多。尤其是,有人又经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属回忆,得知他对《钢铁》一书做了许多文学加工,跟历史史实相去甚远。尤其是他还被俄罗斯人骂作“乌奸”(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乌克兰人),更使这本曾经“重于泰山”的书“轻如鸿毛”了。在人类依然是私有制社会情形下,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献身精神可能还是有些超前了。

当然,书中所体现的坚强、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属于正能量,无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需要弘扬的。


老照片

1.应邀。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笔下的保尔.柯察金, 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可以说保尔.柯察金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尤其是一帮子喜欢唱前苏联革命歌的遗老们,每当回想起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时肯定是倒背如流心潮澎湃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如今的乌俄人民对这些能够影响中国甚巨的东西怎么看?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乌克兰人早已经认定他其实就是一名副其实的乌奸。曾经有人专门就此问题问过乌克兰当地人,当地人的回答就是如此的。

2.为什么说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乌奸?据其外甥女加林娜回忆,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军人家庭,其父亲阿历克赛.伊万诺维奇参加过巴尔干战争,在战斗中曾经表现英勇,被授予2枚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十字勋章。母亲奥尔加.奥西波夫娜出生于一个捷克林业局主任的家庭,是一个非凡的女性,会讲6种语言,而且写过诗,作者谈不上是出生于无产阶级的家庭。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不仅篡改自己的家庭背景,而且在1919年(15岁的时候)加入了苏维埃的军队,参加了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分裂和入侵。尽管当时乌克兰各派力量争权夺利,各种政治势力轮流坐庄,但至少它还是个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国民以及合法的政党政府。1918年初,苏维埃部队兵分3路进攻乌克兰首都基辅,并在城内组织暴动以彼得留拉等人为首的拉达军队,为了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开始了与苏维埃长达近3年的抗战,正是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战友们的东征西讨下,乌克兰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失败,随后并入了苏联。加林娜说,就是这样的一个乌奸一时间竟成为了英雄,而被人反复传唱。

3.加林娜说,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肆无忌惮的将为了实现乌克兰独立而战的民族英雄西蒙.彼得留拉,描写成了无恶不作的匪帮,用以彰显自己理想的高贵,同时掩盖了自己背叛国家得罪行这种带有明显错误的主观偏见,为今天的乌克兰人所不齿。彼得留拉先生的铜像竖立在今天的乌克兰街头,无疑他是乌克兰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尽管这些掉念推迟了80多年,国家和人民还是把公正还给了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年豪言壮语究竟换来了什么?是把国家出卖给了魔鬼还是上帝?1918年9月5日时,苏联人民委员会公布的决议中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以恐怖方法来保障后方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必须采用将阶级敌人送往集中营,实行隔离的方法,来防止他们对苏维埃共和国的侵害;必须将所有与白卫组织阴谋和叛乱活动有关的人予以枪决。根据这一决议,1917-1918年有100万人被处决,其中很多死难者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

4.在苏维埃的统治下乌克兰人不仅惨遭杀戮,而且面临着民族灭绝的灾难。在1921一1923年,1932一1933年以及1946一1947年期间,乌克兰曾发生过3次大饥荒,其中1932一1933年期间饥荒最为严重,丧生人数最多,当时共有7百万一1千万人饿死,平均每天饿死2.5万人。这一数字相当于乌克兰当时全国人口的1/4以及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的一半。主要原因要归功于所谓的农庄集体化和斯大林时期所实施的恐怖统治。难道,这就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辈子所为之奋斗的人类解放事业?

保尔柯察金就是要把人从人的地位解放出来,从而彻底消灭干净?

5.今天的乌克兰,中小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大篇幅地介绍1932年一1933年期间的乌克兰大饥荒,1943年一1951年期间乌克兰民族起义军武装抗击苏联统治的活动,上个世纪20一50年代期间的大规模迫害和镇压行动,还有乌克兰反动派反抗苏联的活动等,用以让所有国民都牢记自己民族所遭受的空前绝后人为苦难。晚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意识到自己奋斗的理想和现实完全不同。如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不仅在乌克兰,而且在俄罗斯,都已经受到了唾弃。人们普遍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歪曲了历史1915~1932年那段历史,那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受剧烈社会动荡的年代,接连不断的国内或对外战争,苏共党内多次的斗争和清洗,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完全违反了生活的真实,其粗暴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丧失了起码的人类良知。

6.《钢铁》这本书是前苏联时期的作品,书的作者是乌克兰人。书中的故事和主人公精神,以完美的人格,打动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今天的俄罗斯已经不是当年的苏联,历史已经完全翻过了这一页。今天的俄罗斯已经走上了自己新的道路,苏联只是他们的过去。而且,《钢铁》这本书是乌克兰人创作的,与今天的俄罗斯人没有什么关联和影响了。

有影响和记忆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才有深刻的印象。俄罗斯人怎样看待《钢铁》这本书,可以看俄罗斯人对待前苏联的态度。在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对待前苏联基本上是全盘否认,现在的俄罗斯距离苏联解体快30年了,对待前苏联应该趋于平静理智。

7.普京曾经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这话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想法。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俄罗斯人,对前苏联既喜欢又厌恶。喜欢苏联时的强大,厌恶苏联的体制,厌恶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俄罗斯人被美国人所骗,积极改制,休克疗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然而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俄罗斯人现在应该是,很有怨恨却是十分的无奈。因为现在的俄罗斯根本不同于过去的苏联,所以俄罗斯社会,俄罗斯人也不需要当年的精神。不需要保尔柯察金为追求美好理想的,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献身精神。

9.保尔柯察金的一些名言,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闪亮发光的语录,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也许还是有帮助的。有些经典语录被过去无数中国年轻人当作座右铭,今天读起来仍然充满激情。这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还是很崇高的。

时代变了体制变了,这种精神还有存在的价值。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只顾自己,人心浮躁,社会需要正直,需要真诚。需要再认识人生的价值,所以《钢铁》一书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管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也不管在什么时代,《钢铁》一书中主人公一生追求真理,追求人生崇高理想,要让人生变得有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因为社会体制的不同,对待《钢铁》一书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苗万平谈情感

1984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我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留学。 校长接见我们时,问起在座的同学们 ,在哪里学的俄语,读过哪些俄文书籍。我们当中有的同学是二进宫的,50年代曾在俄罗斯留学,他们和校长还是前后同学呢!我是一个老三届加新三届,78级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我说我在北京学的俄语,当然,普希金,果戈里等大文豪的作品都曾在课文里出现 ,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我鼓励最大、最难忘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一段话:(我用俄语背诵给校长听)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 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过去的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会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现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俄文原版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背诵了这段名言之后,校长送我的礼物。他说,这是我国青年最喜爱的书之一,这已经是105次再版了,二战时很多青年带着它上了前线,我见过被子弹打穿的、被鲜血染红的这本书啊!


方明175200185

现在的俄罗斯应该早已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也早已把奥斯特洛夫斯基清除出本国的记忆了。没别的,就是因为奥不是本国人而是乌克兰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两国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自然就会产生民与民之间的摩擦,虽说两国人民还不至于发展到相互谩骂攻击的地步,但在坊间或是心理抵制一下还是很正常的,人嘛,都是爱国者,在爱国主义精神面前任谁都会选择放弃个人的喜好,要不没法安稳的生存呢!



另一方面就是目前的俄罗斯人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显然已经超出了一个人对于自由度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让人自由到无所适从的地步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人一旦陷入这种氛围当中,就会变得盲目懒散随意,再加上北欧人本身自在的个性,这就更是加剧了这些战斗民族无法凝聚核心力量的拼搏意识,这就像扫地僧一样,有能力吗?有,但是你要是让他再称霸江湖他绝对不会去,为啥?就是因为名声早已在外,没有人敢去招惹他。所以他不但不需要其他的指点,更不需要精神的力量。

要是不相信呢,就往那电影上看,俄罗斯翻拍了那么多前苏联的老电影,唯独没有翻拍这部,是这部电影不好吗?不是,应该是他们心存了芥蒂。


知电影

关于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很清楚,即使去过俄罗斯的朋友如果没有长期在俄罗斯生活的经历也很难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谈点个人看法吧,也许说得不对,欢迎大家踊跃拍砖

严格意义上而言: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乌克兰人,当然在苏联时代俄罗斯和乌克兰本是一家,但时至今日随着乌克兰的独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否视为是俄罗斯文学作品恐怕都难以下断语。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俄罗斯人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该是在缅怀苏联时代的历史。目前俄罗斯对苏联时代的看法或许正如普京所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俄罗斯人怀念苏联时代疆域的辽阔,也怀念苏联时代的集体福利,但他们不怀念苏联时代的体制。也许作为一名普通的俄罗斯公民看待这么一部反映苏联革命时代的作品正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过去革命题材的作品一样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但作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能引起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一部作品。请让我们看看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这成为了千百万青年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或许远离革命战争年代的我们不需要立下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信念,但我们每个人生活于世总是要对自己的家人、祖国、社会担负起一些责任的,或许在我们今天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话可以改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一生一直遵从自己的心而奋斗不息。’“也许这样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可以穿越时光和国界延续下来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其实只要看前苏联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而这一切是在几十年中取得的,从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到1989年(中间还经历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就从农业国,发展到重工业的大国。在看当今俄罗斯的经济,已经衰落到中国一先进省份的量,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到底那个制度更适合国家的建设。


醉眼看花笑笑刘巍

我刚从俄國归来,聊几句:一、俄國现存有列宁、彼得大帝、尼古拉二世的雕像(海参葳、莫斯科、圣彼得堡均有),斯大林所有雕像均无。二、人们把前苏联分为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时代。三、镰刀斧头图案均有保留,工农画像、雕塑仍然出現在主要地标。四、一九四六建成的最美地铁站(乌克兰站)里的壁画、铜像均以工农兵科學家为主体。五、阿芙乐尔巡洋舰仍为一级文物停泊在涅瓦河上。我們刚好碰上艺术家们在拍纪念十月革命的电视剧。总体讲,人们崇拜列宁、彼得大帝、普京,同情怀念尼古拉二世(远东铁路的决策者)。对国家的卫士库图佐夫、朱克夫都立像纪念,对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们都永久纪念!每个城市都有“胜利广场”!“钢铁”一书为中俄老一辈人所熟悉,保尔为那一代人所崇拜,那种精神是社會正能量。我們在莫斯科市郊就遇到了一位用手风琴演奏“喀秋莎”的同龄人。总之,对历史应遵重。


达老旺

我这里不想回答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本书,只是随写几句感受,书里面的特别是保尔柯察金的那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到现在也仍有积极的意义。历史本来就是虚构,何况是文学作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书中描写的情节表达的思想以及一些经典语录使人读起来深受感动,充满激情。我们不要怀疑这种感动,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很崇高的精神。

大家不要以为我在灌输什么,时代变了,体制变了,这种精神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说不但有,而且比以前更需要。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人们只顾自己,人心浮躁,而科技又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马上就要取代并超越我们人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类在退步,我们越来越像动物靠近。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超越我们指日可待。但像前面我说的那种精神,人工智能是无法超越的,因为那不是进化的结果,不是脑电波各种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不是计算的结果,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这种精神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应该抛弃,这就是《钢铁》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hanks4153481155

2013年我曾在乌克兰基辅市郊外,参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旧居纪念馆,并在留言薄上留诗一首。

【七绝】英 雄 赞 歌

百炼千锤钢铁真,艰难困苦印丹心。

江山易帜精神在,不朽保尔柯察金。

二个月后,乌爆发颜色革命,又因克里米亚事件与俄交恶,作为苏联英雄,不知奥氏纪念馆的命运如何,不过作者是乌克兰人,应该不会太难为他。


炎午100612106

由于此书是乌克兰人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现今的俄罗斯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此书也毫无兴趣。而烏克兰人对作者本人当年所讴歌的社会现实并不感兴趣。甚至还十分反感。因为书中所描写的一位叛匪头子一一彼得留拉所领导下的反抗俄罗斯统治的战争,为乌克兰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将独立广场上奥斯特洛夫的雕像推倒。重新树立起象征民族独立的英雄一一彼得留拉的铜象。

从一本书几十年后看到另外一个结局。作为一个从小看这本長大的一代人,真不知从何谈起。本人还依稀记得上世纪末中国还精心拍摄了《钢》的电视连续剧,是在俄罗斯招聘演员,并在俄拍摄。在国内播放。由于历史的骤变,在国内外都反响不大,也就落定尘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