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

白亞宸

Peking作為北京的英文拼法,起源於1906年。1906年西方人在上海舉行的“帝國郵政聯席議會”時,採用威妥瑪式拼音(也叫郵政式拼音)翻譯中國地名。按照威妥瑪式拼音的拼寫規則,北京為“Peking”,江西為“Kiangsi”,青島為“Tsingtao”,等等。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沿用郵政式拼音翻譯中國地名。


新中國成立之後,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並全面施行,漢字的拉丁文轉寫由使用威妥瑪式拼音(郵政式拼音),逐漸變成漢語拼音。


1979年聯合國通過決議,以漢語拼音取代威妥瑪式拼音法。從1979年6月15日起,聯合國秘書處就開始採用“漢語拼音”拼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北京的正式英文也就從Peking變成了Beijing。從1982年開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以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同樣的,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也曾經歷過改名。“福娃”的國際譯名原為“Friendlies”,2006年10月,“福娃”的國際譯名改成了“Fuwa”。北京和“福娃”迴歸漢語拼音的寫法,顯示的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當然,也有一些舊的用法沿用至今,比如:

北京大學根據郵政式拼音法起了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並一直沿用至今。 [5-6] 京劇的英文是“Peking Opera”,北京烤鴨的英文是“Peking Duck”,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英文是“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在航空方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國際代號PEK,是Peking的簡稱(注:北京市的國際代號是BJS)。
北京大學校徽上的PEKING

越南天牛

我們知道現在"北京"的英文國際標準翻譯是"Beijing",那麼Peking這樣的翻譯形式對不對,到底能不能用?

Perking是舊時北京的英文翻譯,我們來說說它的前世今生。1906年春天“帝國郵政聯席會議”在上海舉行,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在這次西方人組織的會議上進行了統一和規範。具體是這樣的,以翟理斯所編《華英字典》(1892)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即威翟方案)為依據,為適應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這種拼音系統被稱為“郵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以威妥瑪拼音為根據進行修改,採用一些已經普及化的地名拼法,如,使用一些地方的方言或古音來拼寫其地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仍在使用,成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系統。



先來扒扒威翟方案(Wade-Giles romanization)的前身。我國古代是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的,古人便用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聲母及下字韻母和聲調)等漢字注音方法。後來,為了學習漢語、傳教和翻譯的需要,西方傳教士及外交家開始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160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該書首次系統地用拉丁字母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後來諸多外國傳教士對其進行了修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英國外交家、劍橋大學教授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創立的威妥瑪式拼音法,他的學生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對他的拼音法進行了改良,故稱“威翟方案”。





於海闊在《咬文嚼字》2016年第6期中給出了郵政式拼音和威妥瑪拼音的對比示例: 北京:Peking(郵政式拼音),Pei-ching(威妥瑪拼音); 天津:Tientsin(郵政式拼音),T'ien-chin(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拼音基本上以北京音為準,而郵政式拼音也照顧到一些方言語音,如: 汕頭;Swatow(郵政式拼音),Shan-t'ou(威妥瑪拼音); 金門;Quemoy(郵政式拼音),Chin-men(威妥瑪拼音)。

再來看看這兩種拼音方案的後續歷程。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國地名改用漢語拼音拼寫,威妥瑪拼音以及據此而產生的郵政式拼音被基本廢除。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1979年聯合國秘書處決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在各種羅馬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準。

為什麼現在仍能看到郵政式拼音和威妥瑪拼音的影子呢。比如: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用的就是郵政式拼音。茅臺Moutai,孫中山 Sun Yat-sen,毛澤東Mao Tse-tung,蔣介石Chiang Kai-shek,宋慶齡Soong Ching-ling,宋美齡Soong May-ling等商標品牌或歷史名人等至今仍舊使用威妥瑪拼音法,一方面,為保證歷史的延續性和歷史文獻的連續性,對保持文化傳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照顧到了外國人的習慣,有助於減少誤解,對學術研究也是有利的。




另外,現在中國大陸以外有些華人仍使用威妥瑪拼音拼寫自己的英文名,例如:何厚鏵 Edmund Ho Hau-wah,董建華 Tung Chee-hwa,劉德華Andy Lau Tak-Wah,張學友Jacky Cheung Hok-Yau等。再還有些威妥瑪拼音的專有名詞已被當成外來語進入英語詞彙中,例如:功夫Kungfu、太極Taichi等。

總言之,漢語拼音已成為國際中文交流的通用標準,但威妥瑪拼音和郵政拼音帶著歷史的印跡,對學術研究有一定意義。瞭解了它們的來世今生有助於學習漢語拼音發展的歷史和語言的研究。


光軍語言文化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北京地名的來歷。是明成祖朱棣篡權後,把首都北遷。於1403年把北平改為北京。這樣,北京地名一直沿用了500多年。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又把北京改為北平。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國旗、國歌、首都,又把北平改為北京。

北京以前譯為Peking這一譯法,眾說紛紜。至今沒人說得清楚。但現在流行四種說法。

第二種,威妥瑪式拼音方法。是英國人威妥瑪所創立。是19世紀中國拼音方法前廣泛使用的中文羅馬拼音輸入法。

第四種,北平的音譯。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的直譯。

到1978年年底,中國政府出臺了漢語拼音方案,並正式頒佈,1982年強制執行。經聯合國人名地名標準化委員會批准,北京拼音為Beijing使用之今。


枳木紅了

我想是因為郵政式拼音,在晚清時期通過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作為拼寫我國地名的標準,甚至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還是繼續沿用的郵政式拼音。

也是因為這樣,在20世紀上半葉,郵政式拼音基本是西方國家用來書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拼音方式。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之後,才開始慢慢的被漢語拼音取代了。

不過現在其實Peking這個詞還是有在使用的,並沒有說北京在英語裡不可以說成Pe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