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改革開放的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日新月異的40年;是中國歷史性鉅變、令世界為之驚歎的40年;也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攀升的40年。40年間,每位平凡人的命運都與時代緊緊相連,作為時代的親歷者和改變者,他們經歷了什麼?又見證了什麼?從本週起,保山日報·週末版將開設“走過40年”專欄,用平凡人的故事,為您展開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功的畫卷。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昔日三眼井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今日三眼井

“我經歷過吃都吃不飽的日子,知道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想想我們一家子能過上小康生活,主要還是要感謝黨和政府幾十年來對我們山裡人實施的扶貧惠農政策。”錢學友感慨萬千。

作為隆陽區楊柳鄉茶花村委會的兩屆村主任、老黨員和致富帶頭人,錢學友,這個未讀完小學的山區農民帶著一家老小拼盡全力與貧困決戰,從曾經的吃不飽穿不暖到今日的衣食無憂,從曾經屋外下大雨屋裡細水淌的茅草房到今日的小洋樓,他們是這個“窮山坳”40年間巨大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們也是隆陽區西山三鄉近10萬少數民族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中最為鮮活的生動印證。

錢學友說:“我們就是這個偉大新時代活生生的見證人。”

"柿子要經過風霜喲,才會香甜呢嘛"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昔日茅草房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今日新農民

深藏於怒山深處的三眼井村,隸屬於隆陽區楊柳鄉茶花行政村,因村裡有三口水質特別清涼甘甜的水井而得名,全村皆為白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建村史。現今沿著沙瓦線從保山城區出發,只需一個小時就可到達這個美麗的小山村。

“40多年前可不是這樣的。那時到保山至少要走六、七個小時。”錢學友回憶。

1978年春,25歲的錢學友結婚。妻子茶玉珍是鄰村阿亨寨的。“這是一樁被耽擱了三年的婚事,就是因為窮。”錢學友說。

當時三眼井村還是楊柳公社茶花生產大隊的一個生產隊,雖說人均有五畝以上土地,但因大集體制度,全村140多戶600多人的吃用全要靠生產隊分配。由於地處海拔2400多米的冷涼山區,廣種薄收,僅有苦蕎,包穀和洋芋,一年苦到頭糧食都不夠吃。再加上分紅低,一個壯勞力每天只能掙到幾毛錢。即使像錢學友家這樣大都為精壯勞力的家庭也逃不過讓人羞愧的飢餓,哪還有能力娶媳婦呢!

身強力壯的錢學友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薅秧除草挑糞割麥撬板田樣樣厲害,然而,溫良忠厚的錢學友還是與生產隊“鬧翻了”,其原因還是貧困。

妻子茶玉珍因在生產隊的一次勞動中不慎受傷,導致右腿殘疾。身帶殘疾又懷有身孕的茶玉珍參加生產隊勞動,但一天苦下來卻只記了兩個工分,這樣的工分讓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多年的委屈終於爆發,錢學友決定要和這個越幹越窮的“大鍋飯”決裂!

決裂後他該何去何從呢?

此時,正是一個春天即將來臨之際。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

1979年深圳經濟特區設立。

這一年,錢學友的大兒子錢相忠出生。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讓錢學友更感身上擔子的沉重。

為了掙錢養家活口,錢學友開始去深山裡為糖廠砍柴賣苦力,那時砍一排柴2.5元。雖然又苦又累,但比起在生產隊幹活,心情好多了。一個人苦悶寂寞時,錢學友就會面對群山吼上幾句白族山歌來激勵自己的鬥志:蠟燭要經過燃燒喲,才會發光呢嘛/橄欖要經過壓榨喲,才會出油呢嘛/美酒要經過醞釀喲,才會芬芳呢嘛/柿子要經過風霜喲,才會香甜呢嘛……

他相信,山裡人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沒有共產黨的恩澤,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錢學友一家

隆陽區 楊柳一家人(走過40年)

三眼井新面貌

是的,好日子真的來了。

1982年的春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保山農村大張旗鼓的展開。

錢學友家裡終於重新分到了土地、牛馬和山林。“一切都像注入了新的生命,開始有了真正活著的感覺。”錢學友回憶說。

他記得,那年他牽著騾子帶著茶玉珍和三歲的兒子翻山越嶺來到保山城。花花綠綠的城鎮把首次進城的茶玉珍嚇了一跳,而此時的錢學友正從心裡升騰起了對勤勞改變生活的強烈渴望,“街上可以做生意,有奔頭了!”

那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嶄新開始。從深圳經濟特區吹來的海風,挾帶著鄧麗君柔美的《甜蜜蜜》讓地處西南邊陲,信息閉塞的保山城從睡夢中慢慢醒來。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昔日滿大街一律的灰藍色人流中開始有了鮮豔的色彩,偶爾在街頭還會看到幾個黃頭髮藍眼珠白皮膚的外國人。小城街道上開始出現了早點鋪和服裝攤,街巷上還有了摩托車飛馳而過的身影。

“第一次看到那張紅顏色的摩托車呼嘯著從我身邊而過,簡直像做夢一樣。羨慕得不得了。心想什麼時候也可以擁有一輛這樣的摩托車呀。”對當年那個畫面錢學友至今記憶深刻。

後來他打聽得知,那輛摩托車叫幸福牌250,全保山當時只購進了兩輛,每輛價格2140元。錢學友記住了這個數字,他要為這個夢想奮鬥!

為了能早日實現夢想,在附近打了幾年零工後,錢學友赴騰衝猴橋幫當地老闆伐木。歷盡十年艱辛,他從一個牽著兩頭騾子在深山勞作的伐木工變身為經營木材生意的小老闆,不僅積累起了自己的第一筆財富,還實現了自我的蛻變。

1997年,錢學友完成了對自己的承諾,騎著那輛紅色的幸福牌摩托車回到三眼井村。接下來,他花6000多元給兒子錢相忠買了一輛拖拉機,作為送給他的結婚“大紅包”。兒媳婦黃留是騰衝固東一個木材老闆的女兒。這場婚事成為當時轟動楊柳鄉的一大美談。在三眼井還全是茅草房的年份,能娶上外地媳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錢學友家做到了!

那份結婚“大紅包”寄託著錢學友對兒子的期盼。他明白,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向前推進,國家對貧困山鄉的扶持將會更深遠,他要讓兒子一家在這場大變革中成長壯大。

錢學友的判斷完全正確。從這輛拖拉機起步,錢相忠從幫人拉材料跑運輸開始,到今日承包多個建設項目帶領村裡青壯年共同致富,實現了當初錢學友回村的願望“一個人富不叫富,大家共同致富才叫富。”如今,錢相忠為了讓在城裡讀書的小兒子安心學習,專門在保山城買了房子。他說,要讓下一代走得更遠。

20多年間,隆陽區針對三眼井村所在的整個西山三鄉的大面積貧困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扶貧攻堅戰。特別是2004年以來,隆陽區實施的“3+2”扶貧開發戰略,歷經10餘年的不懈奮鬥,已取得顯著成效。

2005年,茶花行政村完成了“草改瓦”,全村5個自然村478戶2228人全部告別茅草屋,住進了新瓦房。

10多年過去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步步落實,好消息一個又一個的從大山深處傳來。西山三鄉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山綠了,生態環境改變了,農民收入增加了,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觀念在變,生活質量也不斷提升。在楊柳,從2007年首批實施的扶貧開發整鄉推進項目到2013年開始的精準扶貧再到今年的鄉村振興規劃,一次又一次向貧困發起了猛攻。目標是到2020年末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0元以上,全面解決全鄉脫貧問題,實現“山青、水秀、路暢、村美、民富、基強、人和”的總體目標。

採訪當晚,錢學友為大家唱起他今年新編的山歌:沒有經過流淚的雙目,永遠看不到人間疾苦/沒有經過流汗的耕作,永遠不懂收穫的歡樂/沒有夏日炎陽的烤灼,永遠不知樹蔭的清涼/沒有共產黨的恩澤,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