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如蔣方舟 竟然也中了“討好別人”的“毒”

優秀如蔣方舟 竟然也中了“討好別人”的“毒”

蔣方舟,大部分人都用讚歎和羨慕的口氣來聊起她。

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環——中國青年作家、《新週刊》雜誌副主編。她的成長經歷更是讓人驚歎: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散文集《打開天窗》。 18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後進入《新週刊》工作。

這樣一個人們眼中的天才少女,竟然中了討好型人格的毒。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例子——

和男友通電話,被責罵,她便一直道歉了2個小時,但對方認為他很敷衍,在掛了電話後不停回撥她的電話。然而,蔣方舟卻被密密麻麻的來電嚇得渾身發抖,不敢說“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你這樣我會很生氣”之類的話。

蔣方舟的分享讓在場的人感覺驚訝,也讓她在每次回想起這段經歷時都感覺恐懼。討好型人格不論在與什麼人相處、哪怕是親密愛人,都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

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因為要取悅他人而付出很多,因為害怕別人的差評而畏手畏腳,他們情緒變化通常是被他人的讚美或批評而左右——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曾經有網友總結過“中國式八大委屈”:都不容易、你喜歡就好、隨便吧、忍一忍都過去了、不要傷了和氣、那好吧、習慣就好、沒問題再晚我也做完。歸納中心思想就是:犧牲自己、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取悅別人——聽上去可憐又委屈,永遠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深埋心底,很容易憋出內傷來。

因此,很多有討好型人格的父母都大呼,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那麼我們如何在親子教育中避免孩子發展成討好型人格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01

在必要的時候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對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很容易把別人的不開心歸結為“是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的結果”——孩子也具備敏感心理的屬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時幫助孩子撇清不應該承擔的過錯。

舉個例子,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某個孩子因為自身原因摔倒受傷了,如果發現自家孩子對這件事情表現出懊悔的情緒,請一定及時地告訴他: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這不是你的錯,我們一起去安慰一下他吧。

我的一個朋友豆豆爸爸也曾分享過自己和孩子相處的一個案例。某天他的工作不順利,下班回到家已經非常累了,他躺在沙發上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女兒豆豆很快察覺到了爸爸的異樣,平日裡不愛說話的她,竟然主動要求給爸爸講笑話。

豆豆爸爸在聽完豆豆的笑話後哈哈大笑,他理解豆豆的用心,於是真摯地感謝了女兒:“爸爸今天是因為工作的事情不太高興,和豆豆沒有關係,豆豆可以不必特意哄爸爸開心,但豆豆做了,爸爸很感謝你。”回憶起這件事情時,豆豆爸爸總結道:“及時告訴孩子這不是他的錯,和糾正他的錯誤一樣重要。”

孩子敏感的心理特徵很容易把自己置於討好他人的境地中,需要父母們多多觀察、即使給予引導。

02

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決定的?”

科學調查發現,父母強勢的家庭,孩子是“討好型人格”的幾率大幅上升。這些孩子在遇到大部分事情時,內心的os都是:“我無法決定這個事情”、“我的感受並不重要。”

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孩子永遠要聽父母的。但他們忘了,一個正常的孩子從1歲開始就已經有了自主意願,2歲以後自主意願就已經很強烈了,並且開始有自己的喜好。然而,一面是孩子自主意願的越演愈烈,一面是家長們表現出的不在意:“不用問他意見,他還是個孩子。”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表現出壓抑的狀態:不用說出來、不用表現出來,沒有人關心。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要追求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多問問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做決定,在與孩子的意見相左時要選擇以理服人,而不是強迫服從,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自信和勇氣。

03

多鼓勵孩子:“如果你不願意就大聲說出來。”

害怕說不,不懂得拒絕別人,也是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一大困擾。他們因為害怕自己的拒絕會造成他人的不悅,因此拒絕無能。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對他人的一點點幫助感激涕零,覺得自己不配承受如此大的“恩惠”。不論是拒絕他人還是接受幫助,都給他們帶來很沉重的心理負擔。

回想一下,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不的?他們不願意被陌生人抱,不願意忘父母指定的方向走,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心愛的玩具……而父母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拒絕的?強行把他們塞到“陌生人”懷裡,強行把他們抱到想去的地方,以及強迫他們和小朋友們分享玩具,甚至認為不分享是小氣的表現。

因此,在鼓勵孩子勇敢去嘗試的同時,把“鼓勵說不”也作為一堂必修課。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又不知道如何表達時,你可以引導他:“這個玩具我很喜歡,我想一個人先玩一會,希望你們理解。”你看,教孩子拒絕也是一門藝術。

日本文化裡有一種核心思想叫不給別人添麻煩,和討好型人格有一點相似。但是日本的整體氛圍如此,所有人遵守這條邊界、反而營造出一種秩序感。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討好型人格的人都獲得壓抑而不快樂,漸漸丟失了自我,和我們希望孩子自由生長的願望相悖,這就需要父母們從中加以引導,讓孩子們能夠活出真我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