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有时候,大人们真的需要时刻反思:我们真的明白孩子需要什么吗?究竟是孩子需要这些艺术教育,还是我们需要?

焦虑

最近,小丽一直在焦虑一件事:女儿上了一所公立艺术培训机构的课程。

其实在杭州,这个机会挺难得。为什么呢?因为要通过摇号才能获得,换句话说,全凭运气,因为在公立机构上艺术培训课程,费用低、安全有保障、师资稳定等,这些都是利好因素,实话说她不想放弃。而且在听说女儿同学摇到了蹦床也坚持去的时候,愈发窃喜女儿的小确幸。

然而疑虑也一直萦绕在她心里,又是为什么?因为她自己就是画画的,对艺术技法和功能等本身十分熟悉,因此对这类课程本能地产生不信任感。

第一堂课是她和老公一起陪同的,结果岂止焦虑,简直是愤怒。因为她切身发现,老师的确很负责,学生也很听话配合,可依然掩盖不了体系构造的本质缺陷:目的偏移。老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学生为了老师家长满意,家长为了看起来好看的作业,可这一切都忘记了儿童美育最重要的核心目的:启发与激发创造力。艺术最核心的难道不是创造力而非完成度吗?可课堂上老师即使是教授技法,也依然停留在十分基础的层面,新手段与创新教法?更谈不上。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小丽看见了女儿日益缩减的创新激情与对日常事物的敏感度,越来越以“老师说要这样”“老师说不可以这样”来替代“我想这样”“我不想这样”。但在非艺术圈人的老公眼里,女儿的艺术课程学习是很有用的,“起码她现在可以画一张完成的作品,而且我觉得很漂亮。”并且这个理由不接受反驳。因为在他的逻辑世界里,她就是一个找茬的:“觉得不好,你自己教?可你以前教的都是什么啊,看都看不懂,别跟我强调什么创造力审美培养之类的空话。”一旦她开启艺术史艺术功能美育责任等系列术语准备反驳时,他一句话就压过来:“说的那么高大上,可结果呢?我什么也看不到,有什么用?”

作为二线城市,杭州的情况差强人意,那一线城市会不会好点?

来看看北京。某公司中层,家庭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儿子4岁,目前已经在某国际知名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上了50余节课程。“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希望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能有一点艺术的培训。”但他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我是希望他在上幼儿园之前能拥有一些规则意识以及和陌生人沟通的技巧,对于艺术其实没有什么太多明确的要求,最初不过是想找一个在艺术领域能玩的地方而已。”虽然对这个国际大品牌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他依然对课程的设置颇有微词:“它是一个美国的品牌,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毫无疑问会偏重美国,对东方艺术或其他文化的介绍就相对比较少,当然这不可避免,但课程设置的偏好太强,会限制孩子对‘艺术’的整体性理解。”另外,源自教育本身的某种套路依旧存在,如孩子的作品会有大同小异的命题式作品的痕迹,“形式与色彩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原作框架的引导,自由发挥感觉少了一点。”

如果把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目的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它本身没有功利性,而一旦涉及商业运作,套路必然大同小异。但沉浸艺术垂直领域近三十年的雅昌文化集团正试图走出不一样的路。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雅昌艺术中心在深圳设立的儿童馆(绘本区 效果图)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雅昌艺术中心在深圳设立的儿童馆(游戏区 效果图)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雅昌儿童馆(效果图)

当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80后成为社会中坚时,他们大多推崇的是精英教育,并将孩子的教育上升至一项需要长久规划与全面开花的事业。本质而言,儿童艺术教育现状暴露出的各项问题隐含的其实便是成人世界的焦虑反射。孩子们不知道未来道路的艰辛,但家长们知道,并且还知道将会更加艰辛。于是他们不得不在孩子尚未进入义务教育系统时便开启全面规划与某一领域的垂直深耕,试图通过一场持久战和准备充分的抢跑来为自己的后代赢得更美好与稳妥的未来。

这场未来之争没法简单地用好或不好直接下定论,因为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同身受。任何隔岸观火后发出的任何声音都等同于耍流氓。

当然,这一切,孩子们是没法明白的。

曙光

不过,万事也都不总是那么糟。

于是这次果断下手,结果没有让她失望。这次的活动是围绕那顶因为上了《国家宝藏》的万工轿而展开的。一开始,由浙博专业讲解员带领小朋友和家长们浏览一遍《十里红妆》展厅(万工轿就在这个展厅里),现场感知这个轿子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并直观欣赏这个微型“黄金宝殿”和各种热烈喜庆的红妆家具,这种和文物的零距离接触非常有效。接下来,小朋友们分别负责一块轿子的零部件,为它们画上颜色,可以涂鸦,也可以只涂色,最终,再将这些装饰好的零部件合力组合成一顶流光溢彩的“万工轿”。不过据现场观察,一些年龄更小的孩子,如三四岁的小朋友,基本不太明白要做什么,配合度也不是很高,大多由家长辅助完成。

对于6岁的女儿来说,整体现场体验感很不错,她对于“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件事非常得意,轿子完成后,很有成就感,回家后也会提及:“我做过一顶轿子哦,我真棒!”

其实,最开始,女儿对这个活动是没啥兴趣的:“博物馆又不好玩,还特别黑,黑漆马乌的。”但经过这次活动,她不再抵触博物馆,更对这个场所逐渐产生了兴趣,尤其对于“合力完成一件作品”充满信心。

这一次,小丽和老公居然也获得共识:这类活动不错,下次继续抢,哈哈。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浙江省博物馆面向未成年人的文物衍生艺术课程现场

“学前儿童的博物馆教育任重道远,博物馆是个无尽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以呈现给我们的孩子。”在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平眼里,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是开放式的,面对的是所有的观众。“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入,我们对教育对象逐渐实行分众化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的观众策划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以达到因人施教,争取教育效果最大化。目前,我们对观众主要以年龄来划分,如有亲子教育项目我带爸妈游浙博,老年人教育项目老有所乐在浙博,青年人教育项目行走在时尚中的博物馆等。普遍而言,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项目比较成熟,学前儿童教育则多是在实践中。”

针对学前儿童的特点,浙博设计的教育项目多是围绕博物馆的具体藏品展开,让孩子通过对图案、色彩、线条的观察体验,培养孩子的兴趣、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我们启动了行走的课堂,第一站走进行知幼儿园,让孩子认识善财童子,给童子穿新衣,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对色彩的喜好给童子的衣服涂色,活动很简单,但效果出奇得好。活动策划符合小朋友现阶段对事物直观性、具象性的特点。当然我们的人力资源有限,我们也尝试与学前教育机构如番茄田合作,优势互补,开发更多适合学前儿童的项目,让学前儿童在博物馆里体验美的历程,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相信在博物馆里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具有审美力、创造力的孩子。”目前,体验活动+课程+图书是浙博学前教育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关于学前儿童阅读的图书漫画国宝正在编写。“这是专为学前儿童编印的关于浙博十大镇馆之宝的图书。”陈平补充说。

“其实我觉得学前儿童来美术馆博物馆参观是最好的一堂界限课。”在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李雯看来,“(孩子)进入公共场所,首先学会尊重别人的精神创作,而不是只会羡慕别的同学又买了什么新玩具,其实也是让孩子们明白不要太过于注重物质,这是公益场馆带给社会的一种反馈。”进入展厅后,“孩子们首先要学会不大声说话,不携带饮料,不要碰到展品,听讲解时要安静,需要表达见解时也要降低声音量,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得到很好解决。”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浙江美术馆ART-LAB儿童工作坊现场

现在,杭州很多学校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参观。“最多的一天我们接待了两个学校近2500名学生,但往往在这样规模的活动中,组织纪律会花掉组织者和美术馆大部分精力,反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艺术创作的参与其实降低了。”李雯认为这种“纪律”问题就是一种界限感:“这个问题其实家长带领孩子平常来美术馆参观就可以解决掉。”对此,浙江美术馆开展了诸多辅助活动,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导览活动、专项读画师训练营,甚至还专门制作了一部动画片,“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在美术馆应该怎样看展览,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目前,这部动画片的放映位于序厅,六一儿童节当天会通过浙江美术馆官微正式向公众发布。“这些工作提前完成后,孩子到美术馆才能真正地学会欣赏美。”李雯说。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小朋友们回忆自己房间被遗忘的角落课程现场

“别等世界淹没再想起我”是一部日本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里的台词,短片讲述了一位老人为了找回心爱的烟斗而决心潜下已被海平面覆盖的旧屋之中,回忆起过往生活的故事。这部短片是一次美术课堂的开始,小朋友们被动画短片吸引到,然后老师告诉她们:“你们记得你自己房间的小角落吗?木地板上被遗忘的泰迪熊,窗边的装饰小花儿,和墙上泛黄的照片。随着你们的慢慢长大,房间里总会有一个角落被你遗忘了。”这节课的主题就是4位小朋友们回忆自己房间被遗忘的角落,然后用一件手工作品告诉同学和老师她的小角落长什么样。彩纸、涂鸦、橡皮泥组成的凳子、沙发和小动物……简单可爱的艺术创作就这样呈现在4位小姑娘的手里。

这是位于北京五棵松时代美术馆华熙美育的一堂儿童艺术课程,由当代艺术家王艺创办的审美艺术教育机构。“无论是西方的黑格尔、席勒,还是东方的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这些美学家反复强调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人性完满的必要性。”华熙美育创始人王艺强调孩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华熙的课程设置从儿童到青少年,既包括传统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教学、创意设计、综合材料拼贴、动漫、雕塑、非遗等,也包含东西方艺术史的系统知识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的实地导览,以此来对孩子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认知框架。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4岁小朋友田芙扬的绘画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4岁小朋友田芙扬的拼贴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笑笑 5岁 布包拼贴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妙梓 4岁

现实

近十年,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步提升,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陆续成为父母,儿童艺术教育的社会风气和市场氛围逐渐浓郁,再加上艺考的话题加持和政府的导向性引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风浪飙升。

某机构曾经对2010-2017年我国少儿艺术培训机构的数量绘制过一系列的走势图,从中大致可窥这一趋势。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从中可见,培训机构数量日益增长,少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英国艺术教育丛书《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就指出“艺术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理论上,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南,培养儿童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斐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提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然而,当前一些教育方式大多都背离了这一主线,出现了教育目标功利化、内容专业化、评价单一化等问题,这类误区主要体现在两类极端:一种是追求成品感,因为很多艺术培训机构是按照课程出售给家长,为了让每一堂课程结束后家长可以直观看到孩子的“进步”,通常课堂上会有很多助教,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改孩子的作业,以增强作品的成品感,这其实超出了孩子的年龄段能达到的艺术素养。

很多家长也想当然地认为画得越像,模仿得越好,并用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使艺术教育成为技能训练,许多教师也已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儿童只能在教师规定好的圈里打转,不能跳出来,即使跳出来又会马上被拉回去,时间一长,孩子大多循规蹈矩,胆子小,成为“依葫芦画瓢”的临摹高手。

另一种则是过度自由创作,如常常出现的让小朋友在一百米长卷上自由涂鸦,这其实过度强调了自由创作,学前儿童的人生价值观正处于塑造之中,无论最后作品效果如何,都可能让孩子们误认为这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固然强调创新,但扎实的基础训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元素,不要忘记,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反思

距离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之说已过去近百年的今天,现实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好。

怎么办?

很多事情的确是我们解决不了的,但情况也并没有那么糟糕。

首先,家长教育理念误区的直觉调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引导员,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一个人的审美离不开他的阅历、视野,更根植于童年的生长环境,从小就“凑合”的家庭环境很难培养出孩子精致的审美。孩子的审美能力就是在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培养和浸润体验中慢慢积累内化的。所以孩子出现问题,最大的来源就是父母,请正视自己的责任,不要推卸或转移。很多时候,家长的目的很好: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细胞,但方式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循着成年人划定的圈圈听从摆布。于是,原本应该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大多变成了硬邦邦的一相情愿。家长可以替孩子做主,但请先尊重与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截然不同的,家长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爱好什么、对什么有兴趣,不要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其次,教育机构(包括公立与私立)需要放低身段,尊重童心,激发真正的兴趣。只重视技巧表达而忽视思维训练,或因强调思维训练而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这两方面的误区都应该调整,以儿童视角为真正出发点,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创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艺术教育有通性的一面,但重要的是发现差异性,并将其强化,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作品,孩子们的画可能不美观,却是他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教师欣赏每一幅作品却不必作品下结论,但应记下每个幼儿的不足之处,以便以后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因才施教,更新教育方式,不再一味抓住艺术教育的“躯体”不放,而是追逐其“灵魂”。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成人世界的焦虑投射:儿童艺术教育有用吗?

▲儿童体验馆“几何岛”(效果图)

结语:儿童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完成几张好看的作品,而是学习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和包容其他的文化及价值观,成为一个开放思维的、有胸怀的人。

虽然,很多时候,连成年人都忘记了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