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收緊角色歸位 BATJ撕掉金融標籤定位服務金融

從互聯網金融公司到金融科技公司,再到科技公司。近日,包括“BATJ”在內,中國互聯網巨頭們似乎對自身定位又開始有了新的領悟。相繼表示“去金融化”,堅稱自己只是科技公司。

監管收緊角色歸位 BATJ撕掉金融標籤定位服務金融

而除了“BATJ”外,還有很多以往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了“去金融化”的里程。此前,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樂信CEO肖文傑宣佈樂信將進一步開放現有的技術、場景和用戶,“不做金融業務、不參與金融業務競爭,做各大金融機構最好的合作伙伴”。

“撕掉”金融標籤的BATJ

早在2017年初,螞蟻金服就宣佈,將自身定位為TechFin(科技金融),以後只做技術(Tech),幫助機構做好金融(Fin)。在去年6月份的螞蟻財富開放平臺大會上,螞蟻金服CEO井賢棟將螞蟻金服定位為一個科技公司,而進入金融領域則是“一不小心”。

監管收緊角色歸位 BATJ撕掉金融標籤定位服務金融

根據騰訊最新財報,目前騰訊的金融相關業務已經成為其重要營收來源,並且增長迅速,但在財報中依然被納入“其他業務”。目前尚未從集團分拆獨立的騰訊金融並未明確表態“去金融化”,但馬化騰曾強調,騰訊金融作為金融機構和用戶的連接器,向金融機構持續輸出金融科技能力。

從今年初以來,京東金融便不再對外提自身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而是科技公司。

為何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始強調自身的科技屬性,而非金融屬性呢?

從金融服務業到服務金融業

當前,金融業務收入仍然是“BATJ”旗下金融服務板塊主要的盈利點,去金融化似乎也意味著放棄巨大的商業空間。

監管收緊角色歸位 BATJ撕掉金融標籤定位服務金融

京東相關負責人認為,“從增量空間來看,通過開放合作,規模沒有天花板,終局肯定是做服務比做自營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螞蟻金服並不以單純追求利潤為目標,從一開始,服務小微群體即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業務方向,而這恰恰不是創造利潤最大化的方式。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能力分享,幫助金融機構做好金融,可以更好地實現服務小微群體。”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說道。

劉小峰認為:“互聯網巨頭不做‘離錢最近’的金融業務,而是選擇科技,這並非主動出讓巨大的盈利空間,更多是在強監管倒逼下的利益驅動,他們藉由巨大的流量也可以獲取巨大的利潤。”

“實際上,金融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是大勢所趨。金融科技公司在科技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具有優勢,並且能夠更好地洞察用戶需求,場景獲客能力強。雙方攜手優勢互補,將會使智慧金融步伐加快,金融效率大幅提升。”樂信相關負責人最後表示。

螞蟻金服方面,則是通過技術開放的形式服務於其他金融機構。比如,螞蟻財富向很多基金公司開放了自運營平臺;通過AI技術向保險公司開放的“定損寶”等等。而合作的金融機構目前涉及銀行、基金、保險等多個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