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先說結論,題主的觀點有失偏駁,有餘錢肯定會買

,我們不是不買理財產品,是真的沒有錢啊。可能大家會說銀行這麼掙錢,怎麼可能沒有錢買理財,是有貓膩還是有其他的投資渠道吧?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銀行早已過了躺著掙錢的年代,現在的銀行競爭壓力非常的大,各項指標、各種監管能壓的我們透不過氣來,收入也是直線下降,再也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金領了。

其次,房貸、子女教育等等都是一筆很大的支出,每個銀行員工的家庭出身也不一樣,不排除家庭富裕的,但是大多數都是要供房、養育子女的,所以有時候我們想買自己行的理財產品,奈何本金不夠五萬啊。

最後,就算手裡的資金超過五萬,我們也得看看這些理財產品適不適合我們自身的情況。像我這樣的青年銀行人,多喜歡分散投資、喜歡投資一些收益與風險都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基金、p2p我也都投了好些年了,說實話收益確實比銀行理財高,但是風險也要比銀行理財高出好幾倍,我的投資模式就是一半買理財、百分之二十買貨幣基金、百分之三十追求高收益;像年紀比較大、從業時間長的銀行人,更喜歡購買本行的理財產品,一是省心省力、二是不用提心吊膽。



所以說,題主所看到的應該是很片面的一部分人或事,銀行人當然會買自己的理財產品,但首先要看有沒有這麼多本金,其次要看產品適不適合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歡迎加關互動,從銀行看人生、由財富見成長,我是銀行理財規劃師——銀行小學生。


銀行小學生

您從哪裡聽說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的?

您有證據嗎?

第一個問題,部分銀行職員確實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不論自己的,還是別的銀行的。原因何在?

一個字,窮!

銀行理財的門檻是5萬或10萬,普通銀行櫃員的工資水平,真的不高,一個月幾千塊,扣除五險一金,除去每月花銷,還得找爸媽支援,哪有什麼閒錢買理財啊。

第二個問題,銀行理財產品套路深嗎?

銀行理財產品,套路很深,因為大部分產品的投資方向你是看不懂的,也沒幾個人看懂。為什麼大家都還趨之若鶩呢,還是看重銀行的信譽,大部分理財產品還是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的給你。

但是,銀行理財產品就容易有風險,也被監管給盯上。大家常說的資管新規,影響最大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要向淨值型的發展,現有模式完全打破。所以,且買且珍惜吧,買的時候,要看準銀行的正規產品。

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啊。


財富精算師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嗎?錯!不但買,買得還挺多!為什麼?因為利率高啊!

比如我們農行的理財產品,只要不是跟貴金屬、外匯跟股市掛鉤的中低風險理財,從來都是按時按量兌付的。比如上面說預期收益率4%,雖然沒有寫保證收益,但是到期就肯定會給你4%,十幾年了一次都沒差過。但是我們銷售的時候不能這麼說啊,說了別人也不信啊,那我們就自己買咯!


農行每週四都有一款“週四我最賺”,利率會比正常的理財稍高一些,早上10點開售,一般每次全國都是一億多的額度,一分鐘就會被搶光,基本都是我們自己員工搶的,還經常搶不到,大家可以自己買買試試看搶不搶得到。

其他銀行就更兇了。四大行由於客戶基數大,業績壓力不重,所以一般不考核到個人,一般個人是不會有理財任務的。但是其他那些股份制銀行都是有任務在身的,自己任務都完不成,有錢還買別的?這不是作死嗎?



所以,銀行人一般對自己的產品知根知底,在不是很瞭解其他行業產品的情況下,都是優先投資自家產品的。如果不買,要麼沒有錢,要麼有自己的門路能找到更高收益的投資。但是大部分人能湊夠5萬閒錢的,肯定都是先買自家理財啊!

歡迎大家關注我,“銀行二三事”,帶你走進銀行人的世界!


銀行二三事

每天都要在悟空上講很多大道理,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像我這種成天講大道理的人是不會有出息的。

為什麼不買理財,窮呀!需要幫您念不?qiong!!!!!

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有哪些工作看上去光鮮亮麗,其實工資卻少的可憐?》,銀行員工工資很低的,特別是一線員工,想看詳情自己關注我去看去!我們倒是想買理財,買得起不!銀行理財一般5萬起的,要是50起我也買!現實不就是這樣,一群1000資產的人給1000萬資產的人講怎麼投資、怎麼理財、怎麼資產傳承!

至於銀行理財套路深不深!

呵呵噠,要是儲戶賠了錢,銀行不得底朝天!

說實話,就那點5%的收益,銀行做投資這麼多年,穩穩當當的要什麼套路,又不是10%、20%,做了這麼多年的理財了,反正經我手的就沒見沒到收益的。

言盡於此,對不起,窮人有點激動啦!


囡說金融人

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沒有的事,曾在銀行呆過一段時間,並不認同這種觀點。相反,因為比銀行外的人更瞭解銀行理財產品,銀行職員更能區分那些是真正的好理財產品,那些是有暗坑的、風險高的理財產品,對於好的、穩健的理財產品,銀行職員購買的意願還是不低的,畢竟不光可以讓自己的財富更好增值,還能幫到自己的業績業務(銀行職員也是有業績要求的)。

只不過是貧困限制了銀行職員的理財願望,銀行理財產品一般5萬起,目前銀行職員大多數今非昔比,以合同工居多,收入並不算高,不少銀行職員沒5萬以上的閒錢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罷了。也許在外界眼裡銀行職員穿著正裝,呆銀行這種管錢的地方薪酬待遇很高,但是實際上這些年銀行推行外包制,這幾年許多新生代銀行職員都不過是外包的合同工,薪酬待遇並不高,就銀行前臺、大堂經理、櫃員而言,3-4k的工資很普遍,做久了是會漲些,如果業績優秀分紅會不錯。


風生焱起

我覺得這個說的稍微有點絕對了,不知道是從哪裡得出來的結論。

但是很多銀行工作人員不買銀行理財估計是對的。

第一個原因:窮

這點不是隻對銀行工作人員,是對左右的打工族。銀行一般的工作人員年齡都不大,平均年齡估計也就30歲,幾個年紀大一點的可定都混到管理層了,那些人暫不討論。其他的就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工作沒幾年,現在大家都有買車買房的壓力,不欠銀行錢就不錯了,哪來的錢存銀行。

第二個原因: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最好的

銀行理財,我們看到的額都是各種有利的地方,但是在裡面工作的人看到的就是裡面的套路了。就像我們做的任何一個產品一樣,沒有完全完美的東西,你站的近了,總能看到裡面的各種不足。但是站在你的位置看別人的東子,看到的都是別人展現給你的優點,自然對自己的東西比較嫌棄的。其實就是類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原理。


必圈

銀行員工從來不買理財產品?

理財套路是不是很深?

是不是期待著銀行員工來曝光內幕?

好,我就告訴你銀行員工不買理財產品的原因:

窮…

這是我知道最大的內幕。



別以為銀行員工都是月入幾萬,想多了,月薪幾千塊是大部分員工的常態,就算是月入過萬了,扣完五險一金,到手的工資也就是幾千塊,跟大多數的工薪階層一樣的,很多人花完了日常生活支出也就所剩不多了。

年紀較大的或者家庭環境較好的會好點,是會有一點儲蓄,他們也會買理財的,所以買得起理財的員工一般都會買些理財,因為現在網絡上的理財產品大多不靠譜,相對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定,安全係數較高。


90後行長

作為銀行的員工,其實自己會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的。

因為相對來說,能夠有高息理財的消息,都是自己知道的,所以可以等待公開額度的時間,去搶購客戶買剩下的額度。

我們再來看看餘額寶這種貨幣基金,很多人都有搶購餘額寶,但是銀行這邊是有更加高息的貨幣基金的,例如招商銀行的朝朝盈,中信銀行的薪金煲等等,所以銀行員工很大部分都會購買本行或者他行的產品的。

當然,是哪個好就買哪個。


立馬世界

我想弱弱的問一下,你是從哪聽說不買的!據我所知,凡是銀行推出的較好的理財產品,最先買的、買的最多的都是銀行職員!

由於做私募投資的原因,會接觸到很多銀行的一線職工,也曾私下有過溝通。

因為都是銀行的內部員工(有些是合同工),比外面的人更能區分理財產品的好壞,對於那些穩健收益、風險可控的產品,非常願意購買,甚至會發動自己的親朋也去購買一來,可以使自己有限的資產獲得增值;二來也能使自己完成業績(一般會有業務銷售額的考核指標)!

就和我們做私募股權一樣,有比較好的投資標的,自己怎麼也要多少跟投點

。你稍微想一下就會明白,明知道一個項目發展前景較好,未來有可能獲得2倍、甚至更多的投資回報,風險還可控,你會不投資麼?

雖然說現在理財產品不允許承諾保底保收益,但你要知道,我們公司是靠“臉蛋”(聲譽)來吃飯的。我們還不至於為了一點點管理費,而丟失自己的商業信譽的!

況且,相對而言,銀行理財還是比較靠譜的,收益穩定,風險也不大!唯一的缺點就是,銀行理財產品5萬起投的門檻較高!

一般剛入職的銀行櫃員,大學剛畢業,每月收入也就3000~5000元,哪有那麼多積蓄去購買理財產品,往往那些在銀行待了很多年,經理以上級別的人,在銀行會購買很多的理財產品!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個人建議,只供大家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操盤手信一

銀行員工也是購買理財產品的,而且還買的不少,據我之前所在的銀行來看,基本每人至少都有十多萬的理財產品。

但是確實也不是每個人都買,或者可能不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

雖然我們說普通的銀行職員是金融民工,不過總算跟金融搭點邊,對於理財的認識和知識也大於普通的百姓。就拿理財產品來說,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大致收益率理財經理都瞭然於胸,作為他自己而言,如果不是為了圖方便的話,他肯定是去買其他收益高銀行的理財產品。而對於其他銀行而言,他就僅僅是客戶而不是銀行職員了。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銀行職員不屑於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覺得收益過低了。在前兩年分紅型保險收益高時,也有不少投資了分紅型保險,後來政策出了禁令,就不再投資了。其他的比如外匯,股票,基金也有不少以前的同事投資。總的來說,銀行理財比較穩定,但收益不高,許多有豐富投資經驗的銀行職員往往會選擇收益更高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