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關於人與土地的關係,有人會想到從一線城市辭職歸隱郊外的80後夫妻。找一片地,蓋一座房子,種地曬太陽,這彷彿成了漂泊在外的人的理想。

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也有人會想到臺灣的原住民,比如2011年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如今臺灣的高校,還會組織長在城市的原住民於課間去郊外開荒破土,種植蔬菜。

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迴歸自然彷彿是每個都市人的嚮往生活,這些魅力到底在哪?從表象看,這代表著無拘無束的生活。從根本上說,因為人類的基因裡,都還存在著與土地的親近感。所以,生態農業除了保障健康,更重要的是拉近人與土地的關係。

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如果說生態學比較接近於我們東方的哲學,相對於還原論的生態觀的一個學說——蓋亞學說。蓋亞學說認為地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地球是活著的,而且地球本身是一個巨大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植物營養理論,是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上的,就是從植物的灰分裡面去分析這個植物的體內到底有什麼成分。他認為我們只需要給植物提供這樣的營養元素就可以了,同時發展出來的化肥工業體系,就是給植物補充這些礦質元素,認為這樣作物就可以長得好。

他這個分析是沒有錯的,但是錯就錯在對土壤的認識上。整個化學農業的體系裡面是否認了土壤的價值的。

如果說給植物施化肥看作給人打吊瓶一樣,我們正常的方式是我們要吃五穀雜糧、吃食物來養我們的身體,當然打吊瓶也可以維持我們營養的平衡。

但通過吃食物來維持我們健康的平衡是正常的方式,傳統的工業化都是在用打吊瓶的方式來維持植物的營養的,而正確的方式是我們培養土壤,培養健康的土壤,讓土壤去養育作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農業從來不是單單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存在的。農耕是貼近人與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是動物的話,我們不僅要照顧它的生長規律,還要照顧它的情緒。比方說養雞,如果是集約化養殖,其實雞是不快樂的。要散養,讓它的生存環境符合它的需求...

當你把植物當作一種工具的時候,你不和它去溝通的時候,你把它認為是沒有生命的時候,你獲得的也只是物質層面的食物。在和生命接觸的過程裡面,當我們把這些動植物都當做生命對待的時候,我們是在學習如何和另外一個生命相處的。

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在都市生活,一切講究效率,一個小時的午飯時間、1個小時的通勤時間。但在土地上,一棵果樹,我們必須等它三四年之後才結果;一顆菜,還要等它一兩個月。

種下來之後,看著它從一個種子萌芽到慢慢長大,等待它的成熟,然後享受到這過程中的等待和收穫時候的喜悅。

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等待,還是在氣候變化中,享受不同時令的食材。春風在豔陽高照之下消失不見,能量滿滿的夏天幫助更多蔬菜長大成熟。夏天,我們可以選擇的食材多了起來。

除了健康,生態農業還能提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