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維持6.5%左右的增長

“只要把國內的有利條件用好,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保持6.5%左右的增長。”6月5日,在國務院參事室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走出去”50人論壇2018年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如是稱。

林毅夫指出,中國維持較高速增長的潛力是不變的。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了年平均增速達9.5%的成就,這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高增長。中國利用後來者優勢已有39年,但從人均GDP角度衡量,中國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顯著差距。2008年,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臺灣地區1975年、韓國1977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這些亞洲經濟體利用同樣的差距維持了20年8%~9%的增長。

林毅夫談道,當然,這個潛力是從供給側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它能實現多少看需求側。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以後,由於發達國家發展緩慢出口減少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有所下滑,中國8%的經濟增長潛力沒有完全發揮,但中國市場體量大,國內迴旋的餘地大,中國的儲蓄率高,並且從國際角度來看其實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相對較好,所以只要把國內的有利條件用好,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保持6.5%左右的增長。

林毅夫進一步指出,未來10年~15年,中國經濟在維持6.5%左右的增長之後繼而維持5%左右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2030年之後中國與發達國家人均GDP還有較大的差距,固化優勢還存在。除固化優勢之外,互聯網移動通信的發展還將帶動一些新興產業出現。這些新興產業的特性是產品研發週期特別短,而且產品研發是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金融資本的投入相對少。而中國作為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人力資源豐富。再加上中國國內市場大,各種產業配套齊全,這種情況是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這些亞洲經濟體所沒有的。

林毅夫還認為中國經濟基本特徵有“三個不變”和“三個變化”。所謂“三個不變”:一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尚未完成,改革還在路上;二是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巨大;三是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互利雙贏的基礎未變。“三個變化”為:一是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民期望將發生變化,發展需提高質量,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二是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比較長期的疲軟,不確定性增加,中國要沉著應對;三是國際治理格局將發生一些新變化,中國應在國際發展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