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關於預定利率,這是長期人身險定價中非常重要的因子,保乎精算君在不同文章中都提到過,預定利率相當於是我們通過支付保險費向保險公司“出借資金的利息成本”,同時,作為借款人的保險公司承諾,在未來某個特定時間點或者當某件特定事情發生時,向我們剛性兌付保險金。

所以,預定利率越高,就意味著保險公司向我們借入資金的成本越高,在還款本金保險責任相當固定的情況下,我們所借出的本金越少,保費越便宜。那麼,實際上,預定利率對產品定價的影響有多大?預定利率有上限嗎?預定利率的高低對我們的投保選擇有什麼影響?

今天我們來認真聊聊。

一、預定利率的影響在哪?

利率的發明,可以說是奠定了金融產品定價的基礎。長期人壽保險的利率假設,從保單持有人的角度看,可以認為是持有保單的“未來收益率”。從精算人員的角度看,這是對未來可能支付的各項保險責任進行貼現的貼現利率,

影響著保險公司的“負債成本”

從保險公司精算師的角度看,傳統人身險的預定利率設置需要非常謹慎,因為它們在保單的有效期內是固定不變的,相當於是保險公司以一個承諾的“成本利息”,向我們長期借入資金,因此定這個假設時往往態度是保守的,尤其是在目前的低利率環境下。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預定利率對保險產品定價的直觀影響,下面我用兩個例子給大家說明:

1. 保額1000元,終身壽險的保費影響測算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2. 保額1000元,定期20年壽險的保費影響測算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 測算基礎:男性,產品預定費用率0%,生命表使用CL1(2000 - 2003)。

從上面的測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的規律:

1. 預定利率對終身壽險的價格影響遠高於定期壽險,即保險期間越長,影響越大;

2. 同樣是終身壽險,投保年齡也小,也符合“保險期間越長,預定利率對價格影響更大”的規律;

3. 同樣是定期壽險,在固定不變的保險期間內,投保年齡越大,預定利率對價格影響更大;

4. 2.5%屬於分紅型人壽保險的預定利率,3.5%是目前非分紅傳統型人壽保險的預定利率。在同樣保額的情況下,傳統非分紅保險的保費投入更少,差額部分可以投保一份同類型保險,從而增加保額。分紅型保險通過後續紅利派發和累積,才有機會實現對傳統型保險保額的超越。

看到這裡,作為普通消費者的你們可能會提問:既然預定利率對保費影響辣媽大,那麼我們能要求保險公司狠狠提高這個假設嗎?

這個問題算是問到點子上了。

二、預定利率的設置依據

作為產品老司機,不得不說,國內多數人壽保險都是儲蓄型(cash value saving),這就決定了保險與傳統理財存在天然的競爭關係。99年以前國內高利率環境,催生了大量高預定利率的保險(7%-9%)出現。如果你當時買了,放在今天看,你都是賺大發的。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於是,在99年以後、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裡,長期人身險的預定利率都被保監會嚴格限制,我們進入了有點“過往矯正”的2.5%的年代。但同時期的很多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基金、信託等,當然還有房子,卻經歷了非常大幅的增值,讓傳統人壽保險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競爭力。於是,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這些兼具保障和儲蓄理財功能的保險就成為保險公司去競爭客戶的救命稻草。

從1993年至2012年中國壽險行業預定利率與一年期存款利率比較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直到這幾年預定利率的“牢籠”才逐步被打破,人身險進入所謂“定價市場化”的時代。預定利率得到了開放,傳統型人身險從過去的2.5%直接提高到3.5%,產品開始降價。問題來了:還能進一步提高嗎?有上限嗎?

其實,的確存在一個隱形的上限 – 準備金評估利率。先說說什麼是準備金?簡單而言就是保險公司為未來要兌付的保險責任所預留的一筆錢。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保險公司如果不是因為收了我們的保費,也不會承擔責任,所以,準備金計提源自所收入的保費。因此,產品定價的預定利率和準備金評估利率不會大幅偏離,至少不應該高於準備金評估利率。否則,就可能出現準備金遠高於能從消費者那裡收回來的保費。這種“虧本買賣”,我們行內叫“定價不充分”,從而會引發償付能力(insolvency)的的問題

所以,雖然產品定價的預定利率是放開了,但保險公司也別太興奮,

因為保監會依舊是非常機智和冷靜的,通過對準備金評估利率監管,間接監管了預定利率:總之,保險公司可以競爭,但需要按照市場公允的、可以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競爭。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按照監管規定,目前財務報告口徑下的傳統人身險的準備金評估利率,主要跟國債收益率掛鉤,參考因素包括: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或者4.5%終極利率,並允許在不超過120個基點(1.2%)範圍內做溢價調整。所以,我認為,

對於傳統人身保險,目前【3.5%,4%】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預定利率區間,下限3.5%也是業內默契,基本都在使用。

而對於分紅險,常用的預定利率為2.5%,但本身產品就是讓我們通過後期獲取保單紅利來“抵消”前期保費投入大的影響,可以說通過不確定的“分紅水平”實現了“預定利率市場化”。只不過因為這類產品由於銷售過程的“亂作為”,被過分強調了其投資增值功能,當實際紅利派發下來常不如預期時,讓我們產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

保乎·小結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資產價格波動大、財富一言不合就縮水”的時代,這個階段美國人民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經歷過,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流行,美國保險產品在面對其他投資品時逐步喪失了競爭力,業內開始出現“買定投餘”的做法。

回過頭來說,在現在這個環境下,目前國內長期人壽保險的預定利率是否合理?我認為,

總比原來2.5%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也是在一個跟市場利率掛鉤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監控下,保險公司所能做出的合理選擇,當然調整空間還是有的,不過大家總不至於希望保險公司無限制提高利率導致破產吧。

說到大家最關心的人身險,比如長期重疾險或者定期壽險,我要說,這些產品的核心是提供保障,死亡或重疾賠付與否完全取決於死亡或重疾的發生概率。所以,這類保險的責任兌付,並非只靠“投資儲蓄”,還要取決於“實際死亡或重疾的發生概率是否在保險公司的預定範圍內”

同樣的,對於消費者而言,挑選這些保險是看預定利率,預定發生率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是用自己的不確定的風險發生概率,跟保險公司預設的確定的風險發生概率做“對賭”。當然,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精算工作訓練,是很難對各色產品做精準剖析,也不建議大家花太多時間去做。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跟保險降價有重要“嫌疑”的預定利率,究竟是什麼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