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后的真相,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后的真相,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公元229年春,蜀汉将领陈式率领大军悄悄来到魏国边境,就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武都、阴平二郡。

时任雍州刺史的郭淮听闻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前来救援。

魏军来势汹汹,陈式却毫不在意。

郭淮很愤怒,他发誓要把陈式打得满地找牙,结果行军到一半,他又率领大军灰溜溜跑了回去。

因为他在半路上看到了一个人——诸葛亮。

这是一个足以让他闻风丧胆的名字。

郭淮只能选择撤退,蜀汉于是成功得到武都、阴平二郡,其领土终于向北推进了一步。

此战过后,诸葛亮借此恢复了丞相职位,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以来的最大实质性收获。

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的成绩:一胜两败。

老实说,真心有点寒碜!

这难道就是诸葛亮的水准吗?或者说,诸葛亮北伐究竟想干什么?

诸葛亮自己说是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但问题是,按照诸葛亮这种前怕狼后怕虎、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准备撤退的打法,猴年马月才能抵达中原?

也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代守,但再怎么以攻代守,也不需要频繁到短短两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三次北伐,如此兴师动众、急不可耐的远征,目的绝不会这么简单?

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后的真相,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历史年鉴: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公元229年3月,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公元229年4月13日,孙权正式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这以后,整整过了两年,诸葛亮才再次率军北伐。

现在,大家应该能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图了吧。换句话说,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急不可耐的挥师北伐,根本就不是想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事实上,以当时蜀国的国力也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诸葛亮前三次的北伐,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后面的两次北伐,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足鼎立的格局。至于后面姜维的九伐中原,基本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事实上,直到蜀汉灭亡后,三国鼎立的格局才算被打破。

当初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在西线的防御基本处于松懈状态,没有什么像样的重兵驻守,这也是魏延敢公然叫嚣,给他五千精骑,他就能夺取长安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魏国,几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征讨吴国的东线战场上,那里汇集了曹魏大部分的骨干将领和精锐部队,因为从刘备东征到诸葛亮北伐这六年时间里,魏、吴两国几乎年年都有战争,为了能强有力的打击孙权,曹魏是双拳并出毫不留情,孙权虽然能勉强应付,但问题是,那真叫捉襟见肘。

在这种背景下,蜀汉这些年一直没有外敌的威胁,所以诸葛亮能够安心平定南中叛乱。当等到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就必须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蜀汉以后应该何去何从?

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还是坐山观虎斗,或是趁机在孙权背后捅刀子,又或者是帮助孙权抵抗魏国?

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后的真相,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假如诸葛亮选择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和坐山观虎斗,那曹魏自然就可以放开手脚殴打东吴,在这种情况下,东吴随手可能面临崩盘的危险,因为吴魏两国整体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

更重要的是,如果诸葛亮选择这种做法,会让孙权有种说不出压力和恐惧,因为之前蜀汉好歹有内忧没解决,孙权自然不用担心蜀汉背后捅刀子,但等到诸葛亮平定完南中后,蜀汉还继续保持沉默,那孙权的西线战场就再也没有安全感可言,因为诸葛亮随时有可能在魏、吴打得热火朝天时,趁机再来一次东征以夺回荆州,那孙权岂不得当场死翘翘。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就不得不在西线布置重兵,以防止蜀汉的偷袭,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曹魏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攻打东吴,而东吴却只能集中一半的力量对抗曹魏,胜败自然不言而喻。

在当时的背景下,魏国强盛,而吴蜀两国弱小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吴蜀两国联手,都不一定能够斗得过曹魏,要是两国在内斗火并,那只能白白给曹魏做一盘菜,所以诸葛亮只要稍微有点理智,都不可能做在背后捅刀子的事情。

但问题时,如果诸葛亮什么都不做,仅仅是空口许诺孙权我们蜀汉绝不会趁火打劫你们东吴,你觉得孙权敢信吗?所以诸葛亮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表态,于是北伐正式开始。

而在北伐开始后,即便诸葛亮什么也不说,孙权也会相信,蜀汉绝不会再趁火打劫。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大将军曹真就从此常驻长安,专门负责关陇一带的军务,在这种背景下,就算诸葛亮想趁火打劫东吴,也是有心无力。

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后的真相,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后不久,诸葛亮又连续两次北伐,逼得曹真不得不开辟专门针对蜀汉的西线战场,一时间西北地区那是精兵强将云集。自此,曹魏的军事重心也由东线正式转移到西线上来。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的压力自然减轻了许多,于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刚刚结束时,他就正式在建业称帝,建国号为吴,自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其后三十年里,曹魏不得不左手对付蜀汉,右手应付东吴,任凭它实力远胜与吴蜀两国,却也无可奈何,直到邓艾意外偷渡阴平,这才打破三足平衡。

从这层意义上说,诸葛亮北伐,最大的获利者就是孙权,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不太现实,因为这就是纯粹为他人做嫁衣裳,还把祸水引向自己,他难道脑袋被驴踢了,怎么会做这种蠢事。

但事实上,这也正是诸葛亮的伟大之处,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能懂,但真正能做的,自古以来那是少之又少,因为是人就会计较自己的付出和利益得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大家明明知道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事到临头总免不了会选择事不关己或是背后捅刀子。

诸葛亮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实现了吴蜀之间的精诚团结,他可以毫不计较个人和眼前的利益,愿意主动帮东吴承担曹魏的压力;更甚者,他为了实现蜀国内部实现最大的团结,也始终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对待手中的权利,换而言之,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从来没有试着想让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层楼,更没有想过要向皇位靠拢,对于蜀汉帝国而言,他是一个近于无私的职业经理人。

这就是诸葛亮最伟大最让人钦佩的地方,也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皇帝不断推崇诸葛亮的原因。

当然,诸葛亮的北伐也并非没有好处,因为只有通过北伐,蜀国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拉满弓的状态,军队的机动性和凝聚力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

而进入和平年代后,军队的的退化是非常快的,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外敌强势入侵,政府将很难在短时间再次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战,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局面。

也正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只是为了实现和维持三足鼎立的格局,所以的虽然大呼小叫要北定中原,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那是小心谨慎到了极致,一有风吹草动立马撤退。总而言之,安全第一。

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后的真相,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