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为什么对熊孩子充满了戾气

熊孩子,顾名思义就是不听话、到处捣乱、下手不知轻重的孩子。

熊孩子中有下手推孕妇的,有抬腿毫无征兆的踢人的,有毁坏公共或者私人物品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熊孩子,似乎熊孩子的事件被放到网上去以后,就会遭到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每每看到这种文章或者是评论,笔者都想说一句似乎被大家说烂了、而且现在似乎被大家所不容的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啊!

没错,熊孩子再怎么瞎胡闹,他也还是个孩子。这个社会·——或者说是现在的网络环境对熊孩子的戾气太大了,甚至于到了像杀人抢劫犯一样人人侧目的境地。

而且最惨的是就算是杀人犯、抢劫犯他还能为自己辩解两句,而“熊孩子”们遭了罪却只能是“忍气吞声”,因为孩子们既不知道辩解,也不知道如何辩解。

同样,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社会为什么对熊孩子充满了戾气

前不久发生的某男子在公交车上对一个孩子使出暴杀八段摔的案件走红网络,据流传最广泛的文章版本所说,男子摔打孩子的原因是该小男孩踢了他几脚——然后因为工作上正好有点不顺心的男子就突然暴走,并且下了重手。

笔者在心疼之余,更加震惊的是网络上一股堪称“主流”的对该事件的评论意见:恭喜这个孩子,他遇见了长大后的自己。

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该事件过去没几天,笔者就又在网上见到了一篇跟踪报道,该报道中很清楚明白的说道:据采访证实,该男孩平时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孩子的父母都是工人,为了不耽误父母工作,该男孩平时都是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而且该男孩平日里见了亲人都会张口喊人——也就是说孩子是个懂礼貌的人;在事发当天,男孩在公交车上蹦跳玩耍,而该男子因工作原因情绪低落,当时曾开口和男孩交流,后男孩抬腿踢了该男子几下,再然后该男子暴起伤人。至于双方交流了什么,男子没有交代,而男孩也仿佛失去了记忆想不起来。

和上述流传最广泛的版本相比起来,似乎后面的这个跟踪报道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一些。

但是很可惜的是,前一个版本阅读量上百万不止,而后一篇跟踪报道截止笔者看见时才不过上万阅读。

为什么呢?

两相比较,后者这篇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报道显然是输了:因为他没有顺应网络舆情——即使这种舆情是被人为了获利而“培育”出来的,即使这种舆情是靠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所支撑起来的。

这足以见得:网上的大部分网民对孩子——熊孩子的偏见已经达到了一种病态的偏执程度:对熊孩子,非暴打不能整治,要像对待犯罪嫌疑人一样做到零容忍。

熊孩子的熊是真的熊吗?

以上述事件为例,当你在看到文章中的小男孩抬脚踢了该男子的部分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怎样一幅场景?

一个熊孩子端着98K扫射全世界?尸山血海上站着一个熊孩子?或者是熊孩子成为了你的顶头上司?

笔者猜网上那些主张对熊孩子零容忍的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估计和上面的猜想没多大出入——否则他们不可能会对熊孩子怀有如此大的戾气。

而笔者却想起了星爷——周星驰。

想起了星爷的《长江七号》,想起了其中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他”也是如此的“皮实”,平日里本是一个老实礼貌的乖孩子,但是他也会因为自己的玩具或者爸爸而对外人整蛊捣乱或者“拳脚相加”——说是拳脚相加,但是孩子的拳脚能对成年人造成什么困扰?

上述事件的小男孩也就是和长江七号中的小主人公一样的孩子罢了——甚至是如果没有这起伤人事件的话,小男孩的事迹被报道出来估计会感动一大片人:好学懂礼貌,为了不耽误父母工作小小年纪就自己坐公交车上学,这简直就是新时代三好学生的典范。

当你在看长江七号的时候你就会被长江七号的主人公给感动的涕泪横流,而当你在看到某些片面、添油加醋的文章的时候,你就会对熊孩子恨之入骨。

也就是说,熊孩子不是一个新出现的“物种”,孩子这极度年轻的群体自古以来就是顽皮淘气的象征,之所以现在网上对熊孩子们千夫所指、万般不容,那其实是某些人借着煽动人们情绪进而争取眼球获利的营销结果而已。

不信?

你去看看历史上那些大师名人,小时候有几个没有偷过瓜、砸过邻居玻璃的?甚至连都看人洗澡的都有,但是他们后来都端着98K扫射全世界了吗?

没有。

熊孩子真的非要用熊办法才能治?

还是上面那个案例,笔者十分坚信的一点就是,该男子在被小男孩踢了之后如果依然还是安安静静的坐着思考自己工作上的得失的话,那个小男孩一定不会再继续在他面前蹦跳了。

如果你问笔者为什么这么坚信,那是因为笔者不是没遇见过熊孩子,笔者的小外甥前些年岁数小的时候也是熊的很,经常抢笔者的东西,对笔者这个舅舅连踢带打,有时候甚至弄得脸红脖子粗——不只是笔者这一个舅舅,笔者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也就是这个小外甥得另一个舅舅和姑姑也经常遭他的“毒手”。

遭了毒手怎么办?

当年网上对熊孩子这一概念还是陌生的很,而且各种靠着煽动人情绪的营销号也很少见,笔者在当时那个年龄竟很少见的摸着自己小外甥的后脑勺,轻声细语的和他讲道理。

至于为什么说在那个年龄很少见,那是因为笔者前些年也不过是初高中的年纪,似乎也应该是不太懂事才对——笔者的弟弟和妹妹就经常在被骚扰之后大声吼他们的小外甥,而他们得到的反馈结果就是:小外甥变本加厉的和他们“斗智斗勇”。

而笔者就得到了“熊孩子”的“特别优待”:经常被揽着脖子要求一起玩,对笔者也格外亲近。

时日久了以后,甚至是笔者的弟弟妹妹也从中“获利”,因为他们发现原来那个熊孩子不缠他们了,而且偶尔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没那么皮实了。

以至于后来一回老家亲人朋友们就喜欢让笔者看孩子。

这就足以证明:熊孩子的皮实是不能通过熊办法来整治的,孩子的内心空如白纸,你用什么办法教化引导他,他将来就会用什么办法来反馈你和社会。

而且世上的每一个孩子生来善良,心性单纯——如果一个孩子真的是到了危害周围亲人朋友的地步,问题也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教化孩子的人身上啊!

对孩子粗暴地以熊治熊,像对待杀人犯一样整治还在成长发育的下一代,这种家庭、这种社会怎么还会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