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感受臺灣

2015︱感受臺灣

...

在最初請臺灣糖尿病管理專家過來交流輔導時,我們有一個擔憂:要是團隊學不會怎麼辦,臺灣專家會不會嫌棄我們。臺灣籍同事說不會,臺灣人只會認為是他們自己沒有做好,檢討流程和做法,直到我們學會。這令我們感覺很新鮮,並且難以想象。

關注品質、服務與結果

品質與結果,是從診所到醫學中心都關注的指標。這是因為醫療與生命和健康相關,容不得馬虎。我們參訪的醫療機構都很認真地介紹了在執行相關制度和準則過程中,如何讓醫療技術與時俱進、領先國際,以及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提供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管理。所有醫療機構建立了強大的資訊系統管理,以在提高效率、節省人力和紙張資源的同時,獲得一致和長久保存的信息。

關注疾病預防與長期管理

在糖尿病共同照護方面,健保政策會明確患者回診的頻率、每次回診需要做的基本檢查,要求醫療機構對患者進行教育和提供支持,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在內的控制結果進行評比。各醫療機構都會為自己在整體排名中的領先而努力。因為政策導向是關注預防,因此各醫療機構就努力篩查糖尿病高危人群以儘早發現糖尿病患者。醫療機構以一種保險的方式經營自己的患者,幫助他們維持健康,避免疾病的進展,相關的研究結果已經看到了併發症患病率的下降,截肢數量的減少。

以人為本實現疾病管理

醫療提供的是服務與幫助,但人們常常並非因為是幫助就能夠忍受任何形式。在參訪的所有醫療機構中,從環境設計,品牌宣傳,到每個人的行為舉止和語言表達,我們都感覺到濃郁的人文精神和人性關愛。

雖然努力地推廣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和共同照護,但島內醫療機構中糖化血紅蛋白的達標率最多也只有45%。其原因在於醫療管理只是提升糖尿病管理成效的一方面,患者的自我管理是另外的決定因素。

對於免費的照護,有些患者會不珍惜;有時間和精力呵護健康的常常是退休的老年人,年輕人迫於生活及工作的壓力,並不能很好地兼顧健康;有些患者把藥物供起來不吃;有些患者需要嚇一嚇才肯聽話,但有些患者嚇了他之後他就再也不來找你了……因此,要對患者提供幫助,就需要了解患者的想法,引導他正面思考,鼓勵他的行為改變,提供持續的醫療支持,並創造病友相互支持的平臺與機會。患者需要教導才能明白,按照計劃看病,他才會平安;跟著管理的節奏走,他害怕的那些一輩子的事情,就會變成吃飯睡覺那樣簡單。當患者懂得並能夠堅持自我管理的時候,診療過程才會變得簡單,管理才會容易,健康和平安也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糖尿病患者得到管理團隊的如此細緻的全方位呵護,乃至有人把糖尿病上升到哲學層次思考,認為糖尿病的暴發是人類進入到了適者生存的又一個殘酷篩選時代。如果能夠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堅持健康的行為,糖尿病患者會成為最健康的人,但若不能及時調整,糖尿病患者由於其遺傳特質及家族聚集性,可能有些家族就會被永遠淘汰。共同照護,因此具有了人類自我救贖的意味。

愛是醫者的行囊

結 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