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论语·学而篇

曰:“而时之,不亦乎?有自远方来,不亦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注释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

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孝第: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人: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人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巧言令色矣仁。”

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里,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乎?与朋友交而不

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传不习:

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弟子入则孝,则弟,而信,爱众,而亲行有余力,则以学。”

注释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友不如己者;则勿改。”

注释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重:庄重、自持。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过:过错、过失。

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也,必闻其政,求之与,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父在观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有子曰:“之用,为贵。先王之道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礼:最初的意义是祭祀礼仪。《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

先王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指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小事大事,都重视以礼节交接,却忽略‘和’的精神,是不可行的;为了和谐而和谐,不能用礼来节制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有子曰:“信

,言可也;恭近于礼,耻辱也;不失其亲,亦可也。”

注释

近:是接近、符合的意思。

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因:依靠、凭藉。

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贡曰:“贫而无,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意思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