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冊:潮汕歷史上獨有的女子文化

潮州歌冊,又稱歌、歌文、說文、彈詞,是用潮州方言誦唱的民間說唱本子,是一種民間說唱文學,主要流行於潮汕、閩南地區,在港澳臺、東南亞潮人中也有流行。2008年,潮州歌冊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錄項目名單。潮州歌冊俗中有雅,成為“中國說唱文學的百花園裡一朵絢麗多姿的小花”,是潮汕歷史上獨有的女子文化。

一、潮州歌冊主要是為婦女而作的

在重男輕女的傳統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許多潮汕姿娘仔根本就無資格上書齋唸書,即使是富足家庭的女孩子也大多難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但是,社會又要求女子有涵養,善孝敬,能賢惠,知禮節,會儉樸。為此,潮汕人千方百計,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對女子進行道德教化,實施人格培育。歌冊就是當中一種特有的文化形式。

二、潮州歌冊以女性題材為多

潮州歌冊的題材來源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來自本土的地方題材;另一類是移植、改編自其他地方各種文學作品。無論是地方題材還是外地題材,大部分是女性題材,或涉女性題材。地方題材的,如《陳三五娘》(又稱《荔鏡記》)、《蘇六娘》、《金花牧羊》、《龍井渡頭》、《花好月圓》等;外地題材的,如《劉備招親》、《卓文君聽琴》、《薛仁貴回寒窯》等。

三、潮州歌冊誦唱者大多是婦女

潮州歌冊誦唱者主要是一些粗識文字的婦女。她們聚集在抽紗、刺繡、織麻、結網等勞作地方或“姿娘仔間”(俗稱“閒間”),自唱自娛。潮安縣的陳昌嬸就是其中一個遐邇聞名的潮州歌冊誦唱能手。

四、潮州歌冊誦唱是在以“姿娘仔間”為主的女性活動場所

潮州歌冊誦唱的地點較隨意,主要是在女性較為集中的地方。勞作時誦唱的,多在田間、鹽埕;農閒時誦唱的,多在繡花的天井、織漁網沙灘邊、納涼的榕樹下;雨天或晚上休息前誦唱的,多集中在“姿娘仔間”……“姿娘仔間”為潮州歌冊誦唱較為普遍、最集中的地點。“姿娘仔間”的產生與存在,是因為舊時潮汕人多地少,一些孩子多的家庭十分擁擠,女孩子無地方睡,而有的家庭則有些空房。於是,一些同齡、共趣、要好的女子便十分自然地聚集到空閒的房子裡過夜。她們少有二、三人,多則近六、七人,往往在農閒或晚上聚集在一起,時而閒聊,隨之更多的誦唱潮州歌冊。

五、潮州歌冊以多元化的愛情婚姻為主題

1、抨擊封建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潮州歌冊以反對封建包辦婚姻為主題而較為典型的有《陳三五娘》、《蘇六娘》、《海門案》等。這些歌冊反映明代婦女婚姻觀念的變化,她們追求的不是家財與權勢,而是情投意合的理想郎君;她們要求婚姻自主,反抗父母包辦的強迫婚姻。

2、謳歌堅守愛情。潮州歌冊鞭撻喜新厭舊,謳歌堅守愛情的作品為數不少,歌冊《薛仁貴回寒窯》、《卓文君聽琴》、《龍井渡頭》等是其代表作。

3、宣揚婦女守節盡孝。受封建綱常倫理的影響,潮州歌冊宣揚“百善孝為先”,推行“盡孝道”,大力頌揚孝女。歌冊《雙退婚》、《孟日紅》、《忠義節》等是屬。

六、潮州歌冊歌頌婦女英雄

英雄崇拜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現象。潮州歌冊也創作了一些歌頌婦女英雄的作品。歌冊《十二寡婦徵西》讚頌丈夫都為國捐軀的十二名寡婦,在西遼侵宋、三關兵將被困和國家兵弱將缺的緊急關頭,為國分憂,同仇敵愾向疆場,破了番將各種魔法,斬殺西遼借用夷敵的十員猛將,降服了番邦,保衛了國家,顯示中國古代婦女英雄公而忘私,一片赤誠報效國家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劉明珠》則是歌頌劉明珠的英雄事蹟。

七、潮州歌冊抨擊世態炎涼、梟情絕義的惡婦

賢慧、顧家,是傳統社會推崇的女性品格。為此,人們通過民間文學等載體,正面推崇女性,又通過一些為世唾罵、譴責的惡婦作為反面教材,告誡世間女性,與人為善,為人厚愛,切勿世態炎涼,切莫梟情絕義。此類題材的潮州歌冊有《金花牧羊》、《雙如意》等。

八、潮州歌冊渲染“婢為娘死”的“義舉”

潮州歌冊有部分作品渲染“婢為娘死”的“義舉”,塑造了不少“義婢”、“義僕”。歌冊《香羅帕》敘述婢女秋月為回報主娘如蘭平日厚待之恩,化裝成如蘭模樣,持刀毀容自盡,瞞過色狼張士良,使如蘭得以乘夜脫逃的事蹟。

九、潮州歌冊造就了女子賢淑溫柔的品性

潮州歌冊浸染著儒家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宣揚愚孝、守節、忍讓等落後愚昧觀念,糟粕不少。然而,作為一種女子文化,潮州歌冊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其教化功能非常明顯。

首先,潮州歌冊成為潮汕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傳統社會的潮汕婦女,能上學堂的很少,尤其是農村女孩子,她們無機會讀書識字,卻從聽歌冊中獲取知識,增長見識,特別是劉備、關羽、薛仁貴、楊令公、包公等歷史人物的故事與知識,基本上都是來自膾炙人口的潮州歌冊。

其次,潮州歌冊為潮汕女子提供了文化生活。傳統的潮汕社會,民眾生活貧困,人們為生計而奔波,艱辛勞作。地位低微的女子,不僅無機會念書識字,也很少有文化生活可供享受。潮州歌冊乃成為女子少有的文化生活之一。潮汕婦女喜愛聽唱歌冊,也十分珍視和愛護歌本。她們往往把家中收藏的兩三部歌冊視為有文化教養,並引以為榮。有的地方女子出嫁,要隨帶幾部歌冊;有的家庭女兒要出嫁,則把歌冊作為一項嫁妝。這既是一種新風尚,也用來表明出嫁的女兒是有文化素養的。

再次,潮州歌冊有效地實現了對女子的道德教化,造就了潮汕女子賢淑溫柔的品性。作為一種女子文化,潮州歌冊的內容主線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寄託了人民的善良願望與美好追求。辛亥革命之後,潮州歌冊注入了不少反封建、號召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新內容。

在經常性聆聽與頌唱潮州歌冊過程中,潮汕女子開拓了眼界,開啟了心靈,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傳統的道德規範,感悟了人生的真諦,增長了判別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能力,生成為人處世的良好準則,提升了自身的品性和情操。幾百年來對潮汕婦女的精神薰陶、普及文化教育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

總之,潮州歌冊是潮汕歷史上特有的女子文化,是“潮汕婦女道德理念、行為規範和文化學習的教科書,也是廣大婦女的精神家園”。如今,隨著社會的高度開放,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衝擊,人們文化消費品的多樣化與消費選擇空間的擴大,潮州歌冊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人們的記憶。然而,面對當下社會道德的滑坡,我們不能不承認當代道德教育的缺失。重新啟用潮州歌冊來加強青少年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不合時宜的,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從潮州歌冊這一潮汕特有的女子文化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