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所说,诸葛亮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时候死在了五丈原。临死前,他料定脑后生了反骨的魏延一定会造反,于是事先做了个安排。他命令马超的弟弟马岱在魏延谋反后假意跟随魏延一起造反,另外又给长史杨仪留下一封锦囊妙计,让他在魏延造反后在战场上打开,依计而行。

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拒绝受杨仪指挥。他先是打算投降曹魏,后来在马岱的建议下,改弦更张,企图推翻蜀汉另立山头。最终,魏延与杨仪在战场相遇,杨仪依照诸葛亮遗命,诱使魏延高喊“谁敢杀我”,魏延刚喊了一句,就被马岱从身后削掉了脑袋。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下,躲过了一场危机。而魏延也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留在了许多读者的脑子里。

关于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三国演义》里,魏延显然是死于诸葛亮之手。为了体现诸葛亮的智慧,罗贯中安排死去的诸葛亮杀掉了活着的魏延,从而让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难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时,说出了“孔明之智近乎妖”这样的话。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真的像小说所说的那样吗?魏延的死亡真相究竟是什么?

关于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和魏延并没有私人恩怨,诸葛亮也从未透露过对魏延有所怀疑。二人仅仅是在进攻曹魏的战略上意见不同。魏延主张自行领兵从子午谷中杀出,奇袭长安,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而诸葛亮认为魏延的主张太过冒险,应该走大道出斜谷,从容平定陇右之后,才可向长安进发。分歧发生在第一次出祁山时,此后就没有再发生过矛盾。

诸葛亮在临死前,确实做过安排,让杨仪、姜维、费祎具体负责军队的撤退,魏延负责断后;并且秘密告诉杨仪等人,如果魏延不听命令拒绝退兵,其他人可以先行撤退。诸葛亮并没有安排人杀死魏延,但是他临死前还是对魏延可能的动乱做出了安排,也就是说诸葛亮对魏延的“反叛”还是有心理准备的,为什么?

关于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因为魏延和杨仪一直以来矛盾就很深,互相看不上眼,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对于这两人的态度,诸葛亮也很矛盾,既爱惜杨仪的才干,也喜欢魏延的骁勇,因此对于两个人的矛盾,诸葛亮也非常为难。《三国志》描述诸葛亮的这种复杂的态度,用了一句话;“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算镇得住。诸葛亮死后,矛盾终于爆发。魏延表示,北伐这种国家大事,怎么能因为诸葛亮一人的去世而半途而废,并且,他也明确表示,像杨仪这种人,自己绝对不会听他的命令,去做那种断后一类的窝囊事。

关于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魏延率领所部公开对杨仪发难,他要求全体部队留下来继续北伐。杨仪也不想多搭理他,按照诸葛亮先前的部署,他跟费祎、姜维等人一起撤退。魏延大怒,带兵抢先南下,截断杨仪的退路,还派兵烧毁了栈道。双方对峙的过程中,都争着派人往成都送信,向后主刘禅报告对方造反。

相持不下的时候,魏延军队的军心发生了动摇,毕竟这支队伍是诸葛亮带出来北伐的,如今大神一样的诸葛亮归天了,当兵的自然没有信心和决心再去打仗。因此,对峙几天之后,魏延军队大规模解体。魏延只好逃跑,杨仪命令马岱追击。马岱所部在汉中追上魏延,将其斩杀。

关于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这就是魏延死亡的真相。魏延之死,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内部发生的一次内讧导致的。并不是魏延脑后生反骨要造反,而是魏延在与杨仪争夺军队指挥权的过程中,不幸失手的下场而已。通俗点说,狗咬狗一嘴毛。

东吴的孙权对魏延和杨仪的评价都很低,说他俩就像放牧的小孩一样,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确实如此,魏延的脑袋被带到杨仪面前时,杨仪竟然脚踏着魏延的头颅叫嚣:“庸奴!复能作恶不?”(出自《三国志》)小人嘴脸,令人作呕。可怜魏延一家老小,被杨仪夷灭三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