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称为“学院派”,但绝非保守的代名词

他们被称为“学院派”,但绝非保守的代名词

陈丹青:我在清华美院的一个学生叫马萧,他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印象派的敌人》,非常好的一本书,好多好多资料和讯息。他现在在翻译第二本,也很有意思,讲的是法国学院的来龙去脉,我看了,大开眼界。

包林: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可读性,就是我们凡是从事绘画的,从事艺术的,或者说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了解诉求的,都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

他们被称为“学院派”,但绝非保守的代名词

特别是我们要去法国旅游的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去认识一下,然后再去看奥赛美术馆,他就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马萧用他的这本书《印象派的敌人》,证明了一个画家或者一个学者的理解,他是在用两支笔,一支是画笔,一支是钢笔,给我们再现或者还原一段历史。

马萧:我是深入到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社会,来探讨它的艺术和它的艺术风格。

他们被称为“学院派”,但绝非保守的代名词

这部书不光是去描绘一个美术史的一种状态,是想弥补美术史的一个缺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想呈现19世纪法国社会转型的时候的一种艺术史,以及艺术上面反射的一种状态。只有去描绘一个社会转型的时候,呈现这种状态的时候,才让这本书在今天具有它的现实价值。

这个价值观是从古罗马、古希腊,然后到文艺复兴,然后到整个法国的。这个价值观在法国学院里边,几乎贯穿始终。为什么这个价值观在19世纪的历届政府里边,没有被广泛地推广?

他们被称为“学院派”,但绝非保守的代名词

因为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虽然有政治上的历次变更,但是他们在个人的价值方面是强调自由、平等、民主。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他们强调国家历史、民族历史。

法兰西民族的这种自我认同感,在19世纪可以说是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们的这个民族认同感,他们的国家意识,就刚好要通过这种艺术作品来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