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曾祥裕 曾海亮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西湖山水好,苏东坡的一句名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了宣傳杭州美名流芳百世的經典廣告詞。2018年6月8日,我重遊西湖,作了深度人文考察,追尋跟随那些文化名人的足迹,深深体会到袁枚所谓“人间始觉重西湖”的深意。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我曾多次流连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体会西湖之景美。但隨著遊歷增多,發現西湖除了山水美之外,還有一道文化風景線,而其中最鲜活生动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记忆,便是一位位与西湖紧密相连的历代名人。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據杭州文史專家向我介紹,說在人才薈萃,星光璀璨天空中,閃爍著一繫列名人雅士名單:炼丹祖师葛洪,经学大师俞樾,教育大家竺可桢等学术名家;有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巾帼英雄秋瑾等仁人志士,有“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白居易,以“梅妻鹤子”闲适自乐的林逋,两度与西湖结缘吟下千古名句的苏东坡等文人墨客;还有巧笔画西湖的夏硅,诗书画印四绝著称的吴昌硕,“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法师等艺术巨擘、還有才女名妓蘇小小。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我首訪杭州西冷印社。社址坐落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也许西湖美誉过盛,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生前心愿埋骨于此,與美麗西湖朝夕相處。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據當地朋友介紹,50年前的西湖边,曾经遍布墓葬和纪念碑。比如在原二三四五公园的地方,曾有陈英士铜像、北伐誓师宣言纪念碑、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西泠桥头有苏小小墓,再西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陶成章墓、杨哲商墓、沈由智墓;曲院风荷处有岳飞墓;丁家山处有刘庄主人刘学询及其亲族坟墓十穴;在花港观鱼处,牡丹园原来为无主坟地;在孤山东麓有辛亥革命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国民党上将王电轮墓及坟庄、陈模墓、林祠、林启墓、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墓,后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尘墓、夏超墓、冯小青墓、苏曼殊墓等。每一個名人墓葬与西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西泠桥畔慕才亭上那副楹联:“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就牵引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遊客對苏小小的才藝佩服不已!蘇小小是南齐钱塘人,名歌妓(即歌女),聪明美丽,才华出众。她平时就喜欢乘坐自己设计的油壁香车游览西湖。有一次在白堤偶遇骑着青骢马的宰相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钟情。为表达爱慕之情,苏小小口吟《同心歌》一首:“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苏小小也就此不再出面歌唱,在杭州掀起轩然大波。消息传到了宰相耳里,连夜把儿子带走,从此音讯皆无。苏小小几次寻找都没有结果,抑郁成病。

有一次她在寺庙烧香,碰到穷书生鲍仁,赠银百两,资助他进京赶考。鲍仁应试及第,任滑州刺史,专程来向苏小小道谢,苏小小已经谢世。

鲍仁根据她的遗愿“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西泠,不负好山水”,将其葬于西泠桥畔,后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

苏小小的墓建成后,唐代诗人李贺、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谒,并作诗纪念这位才女。

也許人們喜歡蘇小小,是佩服她的才藝和悽美的愛情故事。相比之下,與之相對的秋瑾墓顯得冷清。

論才華秋瑾,完全稱的上是才女。我讀《秋瑾全集》如《将赴沪别寄尘》诗(四章):“临行赠我有新诗,更为君家进一辞:不唱《阳关》非忍者,实因无益漫含悲。……”以及七绝《古意》诗:“金屋无人见泪痕,坠欢如梦黯销魂。秋风一夕捐纨扇,雪落人间弃妇恩。”

可見她愛情失意憂傷!1903年夏天以后,秋瑾与其丈夫王廷钧经常冲突,秋瑾曾负气出走。后王廷钧竟想纳妾,秋瑾当然进行了反抗。

她内心深处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遗弃。此诗借古意表达了她的悲伤感情。

所以,從遊客對蘇小小和秋瑾的態度來看,人們更對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更感興趣。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我覺得名人墓中林逋墓,更具文人氣息。

林逋(967年或968年─1028年),汉族,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名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林逋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後世文人雅士仰慕林逋的才華和情操,通過各種方寫了不少詩篇紀念他。

梅尧臣为他的诗集作序,说读他的诗“令人忘百事”,“时人贵重甚于宝玉”。欧阳修还说自林逋去世之后,“湖山寂寥,未有继者”(《归田录》卷二),可见对他的仰慕。

西湖是“文化名湖”,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


最能概括林逋生平和影响的是南宋吴锡畴《林和靖墓》诗:“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著梅花定说君。”“清风”二字最能概括他的生平,也最能代表后世对他的评价。

西湖之行,文化之旅,尋尋覓覓,訪名人遺跡,與名人對話,反思自已生命狀態,生發無限感慨,活在當下,活好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