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在西泠印社创社之初,四位创社人丁仁、王禔、叶铭、吴隐苦心经营,认真擘画,从1904 年至1906 年之间,大致确定了西泠印社可能有的规模、格局与基本内涵。随后,四人齐心协力,内守外联,使印社的发展越来越走向繁荣昌盛。从印社初创到1913 年为止的十年,以丁仁或吴隐领衔,向杭州地方官绅呈文,如向杭州府知府、钱塘县知县,民国的杭县知事,乃至浙江的警察厅长、民政厅长……都曾有文字文献被保留下来,足见在西泠印社的创社过程中,四位创始人是虽无社长之名而有社长之实的。但一到推举名义时,四位却又都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出任西泠印社社长,而直到1913 年,才有推举吴昌硕出任社长一举,使印社终于有了社长。印社成立后过了十年才有社长,而在此十年中,四位创始人都有可能出长印社而都不肯居先,谦避逊让,其间的涵义值得我们深究。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西泠印社 吴昌硕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遍观西泠印社百年“社长”史,会发现印社在选社长时,工篆擅刻,只是一个初步的条件与前提,即使作为印坛名家,也只是作为被认同的前提,但不是目标。作为“同人”社团的前50 年,和作为政府接手、官办的印学团体的后50 年,虽然社员成分构成有极大变化,社会发展也有极大的观念变迁,但在“社长”定位方面,却有着非常有趣的“不约而同”──必须是文化名人、学术泰斗或艺术大师来出任西泠印社社长。这种“群体无意识”的选择,似乎代表了西泠印社内部百年来对自身定位、对社长形象定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也代表了外部社会各界对西泠印社社长形象的基本期望。

西泠印社迄今共有六位社长,他们是: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及健在的启功先生。让我们对这六位社长作一分析,以清其眉目。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拟张十三峰笔意 吴昌硕

吴昌硕是公认的艺术大师。作为西泠印社社长,他的篆刻开宗立派,立千年以来未有之雄强大气,在百年间还没有人能超越他在篆刻方面的顶峰地位。而在印学之外,他的书法与绘画,也皆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他是一个书、画、印均首屈一指的巨匠。吴昌硕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成就,他更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海上题襟馆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等社团组织的活动,又积极推动与日本的书画篆刻交流,又以门生子弟遍布天下的号召力,使他不仅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大师,还是一个观念超前的改革家。这种涵盖面与气度,是单一的篆刻家或书画家无法望其项背的。直至今日,还有许多艺术家无不想方设法与吴昌硕挂上宗谱,以他的门生之门生为荣耀,这就是一个艺术大师的“无边法力”。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灯梅图 吴昌硕

马衡是一位金石学大师。他有《凡将斋印存》、《鍴庐印稿》表明他的印人身份,但世人并不以印人视马衡。作为“中国金石学第一人”(郭沫若语),他在金石学的建立,石鼓文研究,青铜器研究,居延汉笔、新莽嘉量铭及衡器的研究,石经研究诸方面,功勋卓著,是一个有着纯正风范的大学者。而他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又在抗战期间主持闻名世界的故宫文物大迁移,都是皇皇伟业,不世之功。由是,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与学术泰斗,马衡的篆刻几乎成了陪衬。王禔敦请马衡出任社长,而不以自己的篆刻造诣为尊,显然其中有一个重视学术的选择在。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暇日累年联 马衡

张宗祥在印学方面,有《张宗祥印选》、《张宗祥藏印选》,表明他于印学不是外行,但他的成就显然不止乎此。作为早期西泠印社社员,他积极参与过西泠印社雅集活动,但作为京师图书馆主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他的目录版本校勘之学功力极深,特别是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补抄,各种古籍如《国榷》、《越绝书》、《洛阳伽蓝记》、《神农本草经》、《论衡》的抄补,《明文海》的校补,乃至以毕生所抄稀世善本、孤本2000 卷捐赠浙江图书馆,皆可说是在文化界抢救遗存的大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著名学者身份,他才会在1956年向浙江省人大提交议案,建议恢复西泠印社活动而立即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从而为西泠印社后50年立下了奠基之功。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书旧作一首 张宗祥

沙孟海是一位艺术大师,在篆刻创作方面,有《兰沙馆印式》,在印学理论方面,有《沙邨印话》、《印学概论》、《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印学史》,都是皇皇巨著,开风气之先。在历任社长中,他的篆刻成就仅次于吴昌硕而印学理论的系统性则胜之,明显体现出篆刻作为两人之间的“主业”与“专业”的不同姿态。沙孟海同时是一位在文物考古学术研究方面极具开创性的大学者,比如任浙江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在浙江大学教授古器物学。他对从书法到文学再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均有较大的贡献。作为书法大师,他是当代公认的泰斗;作为文化名人,他又与百年间的许多泰斗大师级人物互相唱酬,从康有为、吴昌硕到郭沫若,以及当时的政要如陈布雷、张道藩、朱家骅等。当下学术界看沙孟海,是既把他看作艺术大师又把他看作是近现代文化名人,以及历史人物。这样的复合身份与形象,一个单一的书法篆刻家很难拥有。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西泠四家印谱跋 沙孟海

赵朴初虽不以篆刻闻于世,但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又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先天地具有文化名人的优势。而他以一手书法驰名于当代,又让人见识到他的“内行”的精湛造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同。正是在这样的高度上,他才有可能鼎力去完成西泠印社几代人的梦想:建立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印学博物馆。对于“国”字号的专业博物馆而言,除了要在国家行政机构上层拥有良好的“认知”之外,还要有极具厚度的专业定位与足够的财力支撑,这些都离不开赵朴初崇高的地位和所具有的影响力。可以想象:倘若不是西泠印社这样的百年名社,赵朴初不会屈尊来当社长,而没有他的登高一呼,就不会有中国印学博物馆。印学社团多矣,书画诗文社团多矣,有哪一家是拥有一个国家级博物馆的?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西泠印社创立九十周年献词 赵朴初

启功先生是书法家的领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但他更是一位学者,是中央文史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小组组长。他著述《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校注《红楼梦》,以及在书画鉴定方面大量的研究论文,足可奠定他在中国书画、文学方面的大学者地位。以他这样的身份与威望,应该是足可以使印学研究与篆刻创作在文化上提高一个层次的。面向新的百年,启功先生出任社长,表明了西泠印社在中国文化界的“存在”,而不仅仅是限于印学界自身的存在。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竹石图 启功

综上所述,倘以印社的主业“篆刻”(印学)论,则历任社长中以吴昌硕成就为最,沙孟海继其后,马衡、张宗祥随之;但若论印社希望将篆刻与印学引向大文化层面,则马衡、张宗祥、赵朴初、启功先生的作用并非常人可以取代。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政界、学界以及广义上的文化界诸多人士开始把视线聚焦到西泠印社,开始关注西泠印社。如果只是几位造诣精深的书法篆刻家(还有画家)自己在一起孤芳自赏,本来不需要如此做,选个篆刻家丁仁或王禔当社长足矣。但正是因为从创社四君子开始到历代印社中坚们都认为,西泠印社应该具有文化意义,选社长应该体现出文化高度,于是才有这六位社长产生的可能性。以此视西泠印社之不同于一般印社的自我定位,或以此视西泠印社能持续百年不衰的“秘诀”,则定位于文化──以印学为“技”,以文化为“道”,追求以印学为出发点而介入社会大文化,亦即是“技进乎道”,不亦可乎?

(本文选自《西泠印社百年图史》,2003 年10 月西泠印社出版发行)

陈振濂:西泠印社“社长现象”研究

播芳六合 饶宗颐(2012 年6 月29日,饶宗颐社长亲临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在柏堂挥毫写下“播芳六合”四个大字,成为继第四任社长沙孟海之后,20 年来首位亲临孤山社址的西泠印社社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