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发脾气时的“潜台词”

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脾气倔强、气性大,甚至有的孩子发起火来会有自虐自残的行为

,比如以头撞墙、用手抓脸、故意弄伤自己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经常会吓坏家人,甚至以为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

当然,孩子采取过激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显然是不够健康的做法,而通常,爸爸妈妈们因为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熟悉,在孩子发脾气时,没有准确理解背后的“潜台词”,导致情绪安抚不得法,甚至是进一步激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表达。

今天,我们就举几个常见的案例,谈一谈孩子们的“潜台词”。

案例一:“坏妈妈,去死吧!”

小宇的妈妈为了给孩子更好地照顾,在家里做了3年多的全职太太,直到小宇顺利地上了幼儿园之后,妈妈才开始重新工作。可是,工作不到2个月,就发现4岁的小宇开始变得焦虑、乱发脾气,对她也没有以前亲密了。

老师还说,小宇在幼儿园经常骂人,还动手推搡小朋友。妈妈很生气地批评了他,可是小宇不但不认错,还梗着脖子冲着妈妈大喊:“你是一个坏妈妈!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你去死吧!”

妈妈觉得又委屈又难过,觉得自己多年的付出全都白费,孩子一点都不知道感恩,情绪崩溃地大哭。

请大家注意,小宇刚刚4岁。通常,家长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说脏话,吃屎、放屁、去死等恶言脱口而出,而且你越是制止TA,TA反而说的越来劲儿。

读懂孩子发脾气时的“潜台词”

这么大的孩子使用类似上面的语言来攻击、否定他人的时候,有时并不是想表达话语本身的意思,而是他们发现了语言的多种功能,一方面语言可以表达需求、发泄情绪,另一方面还具有伤害别人的力量。

所以,孩子们在4岁左右出现说脏话、骂人的情况,其实是在尝试着使用这种力量,并最终掌握语言攻击的办法。

如果你发现孩子开始使用语言来进行攻击或发泄情绪,建议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第一,把你的情感跟孩子分享。“听到你这么说,我感觉很难过”,温和地向孩子说明,让他们意识到这种伤害别人的语言力量很有杀伤力,尽量少用。

第二,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引导。“我们愿意原谅你,因为知道你不是真的这么想”,父母可以这样明确表示,而不是在羞恼情绪中给孩子贴上“爱骂脏话”、“没礼貌”等负面标签。

第三,询问潜藏原因。语言攻击通常伴随着情绪变化,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让孩子不开心了,用这种方式来博取大人的注意;或者TA在幼儿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被其他小朋友的脏话攻击。

第四,给孩子对策建议。既然语言攻击是孩子为了发泄情绪而选择的一种方式,那么当我们建议孩子放弃语言攻击的同时,就需要提供一些新的情绪表达方式,换一种情绪表达的密码。

案例二:大喊“无聊”的琪琪

2岁10个月的琪琪最近显得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最多3分钟就对着妈妈嚷“好无聊啊!”、“玩这个真没意思!”、“我该做点什么好呢?”毛毛躁躁,一刻也静不下来,让家人很担心她将来去了幼儿园该怎么办。

听到孩子喊无聊,当家长的你,是不是有点心疼呢?是不是立刻就给她出主意做点别的?还是屈服在那张可怜兮兮的小脸之下,予取予求?

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他们对父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是掌控力的,并且能够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开始“策划”一些行为。

所以,当孩子对着你喊无聊的时候,有两种可能性:

读懂孩子发脾气时的“潜台词”

第一种可能,是TA真的觉得百无聊赖,在向你寻求帮助,“给我找点儿有意思的事情做呗!”如果是这种情况,很可能因为您平时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干预较多,经常安排TA的各种具体活动,导致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没有概念,一空闲下来,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种养育方式,不适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特别是对那些打算寄宿、或当个小留学生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建议爸爸妈妈们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去画画吧”、“出去踢球吧”,而是启发引导孩子学着规划自己的生活,比如“你现在有什么想做的吗?”或者“昨天玩的游戏,哪个你觉得更好玩?”如果孩子年龄较小或者独立决策能力较差,可以从提供2-3个活动选项开始,比如“画画和踢球,你现在想玩哪个?”

第二种可能,是TA其实另有所图。大喊无聊,是为了用这一招让你心软,从而答应TA不用再继续做眼前他不喜欢的事情(比如画画),转而同意TA做其它喜欢的事情(比如踢球)。

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爸爸妈妈先不要立刻屈服,而是关注TA的真实想法,了解TA讨厌画画的真正原因,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因为老师在幼儿园没有表扬TA的绘画作品,导致TA画画的动力不足,那么这时,要解决的焦点就不是去不去踢球了,而是孩子的自尊受伤了,需要爸爸妈妈帮着包扎“伤口”。

案例三:“我没撒谎!就是没有!”

3岁半的明宣跟小区里的两个同龄宝宝正嘀咕着什么,明宣妈妈好奇地凑了过去。原来,明宣正煞有介事地撒谎说他爸爸是警察,昨晚从公安局拿回家一支真枪,被明宣一把夺过来开枪射击,结果将家里的小狗打死了,他说,他很伤心。

妈妈觉得很好笑,问他为什么要撒谎。明宣强力辩驳:“我没撒谎!”妈妈就问:“那咱家的枪呢?我怎么没有看到?”明宣见自己的谎言被揭穿,气呼呼的跑远了。

明宣妈妈发现明宣总是撒谎,经常说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她甚至怀疑儿子的大脑出了问题。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小朋友吃着棒棒糖,对着另一个小朋友炫耀,“我爸爸给我买了5支棒棒糖,这可是进口品牌,可好吃了!”另一个小朋友就可能张嘴反驳:“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也是进口品牌,买了10根,不对,是100根!”

很多家长也像明宣妈妈一样,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变得“爱撒谎”了,经常会随意地信口开河,而且说到高潮之处,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有的爸妈会把这种情况简单当成孩子“爱吹牛、说大话”,其实不止这么简单。

读懂孩子发脾气时的“潜台词”

3-4岁左右的宝宝,想象力正是极为丰富的时候,特别是创造想象,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其实还不太能分得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所以才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说的好像真实发生过一样。

所以,当孩子大喊着“我没有撒谎”的时候,父母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发展不够了解,或者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出了问题。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的话题,我会再单独撰文与大家分享。

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著名学者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指向未来社会的需求。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那我们的孩子将在30年后被全新的社会所抛弃。

那么,未来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呢?全球畅销书《全新思维》的作者丹尼尔·平克指出,

未来的人才,需要拥有四种全然不同的思维——创造型思维、共情型思维、模式识别型思维、追寻意义型思维,以及六种基本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互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询意义。

可见,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恰恰是一种高情商、高逆商的表现,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成功时不得意忘形、失意时不自怨自艾、平淡时不消沉颓废、忙碌时不烦躁焦虑,不做被情绪“牵着走”的人,而是把孩子培养成“情绪的主宰”,恰恰是我们父母可以留给TA终生受益的最大财富!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