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影响如此之大原来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讲“道德”的书籍

《道德经》一般视为古代大思想家老子的著作,学术界也认为它可能是老子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产物,又称《德道经》、《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两篇,即前三十七章的《道经》、后四十四章的《德经》。后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版本的帛书《老子》,却把《德经》放在了《道经》前面。

《道德经》全文尽管只有五千余字,却历来被看做是“万经之王” 因为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形上宇宙论、阴谋诡诈、帝王权术、兵家诡道、养生等众多思想,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结出了先秦哲学和美学上的道家(例如庄子)、汉初的“黄老之术”、汉末的道教(例如张陵的“五斗米道”,以及后来的各种道教流派)等硕果。

具体说来,《道德经》提倡“对立面的转换”、“善为下”、“寡欲”、“居后不争”、“守柔”、“抱朴”和“无为”等思想。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如果单就其对道教的影响说,“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斋、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基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根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的哲学依据。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道德经影响如此之大原来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讲“道德”的书籍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