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东西行不行1——椅子好不好屁股知道;拳架行不行挨打的知道

传统东西行不行1——椅子好不好屁股知道;拳架行不行挨打的知道

在各时代环境下,行业审美与哲学理念是相通的。我们说传统武术,可以借助更为直观的物质遗产来对比说明。

就从咱们整日都离不开的桌子、凳子说起吧。

明代家具工艺发展到了巅峰状态。特殊体制下,大批文人投入民间工艺的审美指导,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高级木材……给足了明朝工匠研究历代工艺,提高手艺,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艺术形式中,线条因为清晰明朗,是最难把握也最显功夫的组成。因为它即是轮廓边界,又承接物质造型、体现核心、展示张力的作用,因而必须抓神准确。

就好像一个人的拳架一样,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明朝家具在线条上下足了功夫,也显足了功力。做工精良自不必说,工匠学徒手工一关是相当严苛的,总结起特点来,大概是洗练大方,结构严谨,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任何学问,简都比繁难,而严谨之简返朴归真,胜过粗陋之简万万。所谓洗练,却是在大繁之后的精髓,流畅舒展、刚劲扎实,整个造型浑然一体,这又是出于造型上曲直结合,刚柔相济。仔细推敲,会发现每一根支腿,都有虚实收放的变化,这个细微变化又是呼应整体的感应的,使得轻盈、沉稳矛盾统一,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又是变化而和谐的。一些原本圆滑的转角,在整体配合之下,又可能趋向硬朗明晰的效果。观之则有了灵动之感,所谓巧夺天工,虽为静物,却似有言在表,而言语无声,无非教人如何正直本分。

说到结构严谨,首先是它的榫卯发达而讲究,方式、比例可谓完美,这是对此道技巧、原理熟透贯通之后的自由展现。而另一项讲究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它的曲直变化,在美学之外,更是针对人体工程学下手的,尺度比例相当严密。举个简单的例子,几个桌子腿,人往里一坐,正好不碰腿,又不过分,又自然支撑,不偏不倚,对桌椅重心与人体结构与行为特点非常清楚。而形式中又充满文化思想,体现出了“成天象地”的方圆和谐。

这就像是外形极简而法度甚严的五行拳架,其大观外形撑拔自然,四面观察也自有三尖六合的照应;骨节榫卯,以发力形式叠合;骨棱拧转,自有内在功用;出手顾及要害,看开似合,看起似落,看正似斜,拳拳相辅;静有张力,动有蓄势,动静骤止,不离六合。为此,也剔除了许多浮华繁琐的外在样数。

所谓拳架、架子,这个架子,自然不该是浮华为先的空架子。

而其选材质地沉硬,肌理华美,色泽或者温润或者深沉,经过磨光打蜡,自然精美。这又合乎了形意拳诀里“外示安逸,内实精神”之句。而凝练之外,装饰也并无舍弃,雕刻、镶嵌手法多样,但是确实是画龙点睛,自然天成,又好像是拳架细节如指节之上的劲力彰显。虽然自然,却极有规矩分寸之感,观之即让人神清气爽。


造拳是个文武结合的复杂营生,而其应用环境也须要特别的条件,所以拳术比之同时代的其他技艺,因为需求与体验、参悟之故,其对应时期要晚上一些。与之对应的,却正是晚清时期的民间世家武备状态了。

明朝时期已将“功夫”做到了极致,就毫厘不差的功力彰显上,清朝艺人已经难以超越前朝了,也只得顺应环境,再做演变。而因为时代环境的刺激,就造型、装饰上,必然会因为工匠的美好寄托与上流客户的攀比、享乐等心态产生影响,而留下相应的痕迹。

说到这,其实也就发觉到了,这跟民国之后的武术发展也极为相似。出现了一种拳种门类层出不穷的势态,而拳种体系内不断吸收,你有的能耐我必须也有,拳技、理论、兵器、文化等相应地庞大细碎起来……而后到了环境条件不给慢工以得奢华的时候,突然就冲着简单实用扎下去了……而后就是所谓的中西合璧,越发简单之后又开始新形势的繁杂……即是在极“满”的情况下,强行宣扬特色,这个特色也必然是很表面的,也难怪打在一处不分彼此。

而随着信息的共享,资料的公开,对于前人技艺的态度,就好比对待明代家具工艺一般,历史上朗朗上口,比单纯的手艺传承人知道的都多,而且还是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观察、考核,但最终也会因为难以理解技术形态,又没有精良的当时代家具存世而逐渐质疑否定。但一种祖根归属感,又让自己渴望从传统中获取更多,形成了这种矛盾思想。一类人坚信不疑,却运用清代家具设计一样的细琐心态去理解明代工艺;一类人自行解构、重塑,自整个发展脉络上总结规律;一类人则坚信西方进步,大道相同,现代的即是先进的……此时,封建社会结束,时间定义上的传统就此分界。(待续)

——铁萼奇兰国技武术论文精要

已出版国术实体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国镖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将出版)

传统东西行不行1——椅子好不好屁股知道;拳架行不行挨打的知道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