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仁義?危急關頭劉備暴露了梟雄本性,十數萬人因爲他家破人亡

劉備從起兵開始,就努力塑造自己的仁義形象,還有過一句與曹操針鋒相對的話“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贏得天下一片讚歎聲。但一次兵力懸殊的戰役中,劉備身處險境,在危急關頭,卻暴露了他冷血自私的梟雄本性,致使十數萬人流離失所,死傷無數。

劉備仁義?危急關頭劉備暴露了梟雄本性,十數萬人因為他家破人亡

這次戰役就是當陽長坂坡戰役,今天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這次歷史事件,印證劉備的梟雄心性。

劉備投靠荊州劉表後,駐紮在新野小城, “厚施恩德,廣收眾心”。劉表死後,劉琮接任荊州牧並投降曹操,曹操帶著大軍去圍剿劉備。劉備收到消息後,準備向江陵轉移,史書上記載“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對於這一點,我更偏向於認為這些普通百姓是被劉備強迫或故意誘導遷徙的。

劉備仁義?危急關頭劉備暴露了梟雄本性,十數萬人因為他家破人亡

第一、普通百姓素來有安居樂業的說法,在亂世之中更是人心思定,正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拋棄一切,遠走他鄉,除非是實在生存不下去。那麼在當時的情況下,荊州百姓是否面臨生存危機,從而心甘情願跟著劉備呢。有些人認為百姓跟著劉備走是怕曹操軍隊的洗劫,這一點的可能性不大。曹操的忠奸暫時不去討論,但曹操治軍嚴謹,與民無犯這一點是比較可信的,當時也沒有過曹操軍隊屠殺普通百姓的傳聞。而且荊州是在未經歷戰火的情況下,和平投降的,曹操也不可能去做破壞荊州經濟基礎的事。另外,荊州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幾乎沒有鬧過饑荒,是當時最富裕的地區。因此荊州百姓並沒有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劉備仁義?危急關頭劉備暴露了梟雄本性,十數萬人因為他家破人亡

第二、那些百姓都是土生土長的荊州人,全部家當都在荊州,離開荊州就意味著要拋棄土地、房子、山林等一切財產。而跟著劉備將會流離失所,即使很快能找到一個地方安頓下來,也要一切從頭來過,十幾萬的人口,怎麼居住,糧食從哪裡來都是一個未知之數。要說是因為劉備的仁義,十幾萬百姓就拖家帶口,甘冒全家餓死的風險跟著劉備,我實在不敢苟同。

第三、劉備有這個動機。經過多年的戰亂,大部分地區人口銳減,而在當時的情行下,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本,人口比土地更重要。如果沒有人口,即使佔再大的地盤也沒有意義,而擁有人口卻能開拓地盤,劉備就是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過“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所以對於劉備來說,如果能帶著這些百姓轉移,他就有了大量兵源和生產者,對他的實力是個巨大的補充。

劉備仁義?危急關頭劉備暴露了梟雄本性,十數萬人因為他家破人亡

即使那些荊州百姓真的都是心甘情願跟著劉備,劉備後來的行為也證明他實際上不值得這些百姓跟隨。曹操得知劉備攜帶大批百姓撤退後,派遣輕騎追擊,追到當陽長坂坡一帶時,劉備派出殿後的部隊被擊敗。劉備聽說曹軍已經追上來,嚇得丟下老婆孩子,只帶著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人亡命飛逃,然後在漢津被關羽援兵接走。為了自己性命,連老婆孩子都可以扔下的人,只能說他是天性涼薄,要是再以仁義來標榜就是個笑話了。

劉備仁義?危急關頭劉備暴露了梟雄本性,十數萬人因為他家破人亡

更重要的是,劉備自己瀟灑的走了,那十幾萬百姓怎麼辦,這個時候他怎麼不說“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你們可以想象一下剩下的百姓將會面臨怎樣的囧境,家已經沒了,土地也沒了,要跟隨的人自己跑路了。曹操軍隊很有可能將他們當成士兵砍了去充軍功,即使逃得一命,一家老小在野外也面臨嚴重的生產問題,糧食吃光後,就只能拋屍荒野了。

如果劉備真的天性仁厚,他就不會讓十數萬普通百姓跟著他流離失所,他給自己塑造出仁義的假象只是為了贏得人心,實現他個人的野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