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1972年4月10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在研究兵法的学者和考古专家的眼中,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在银雀山发掘了银雀山汉墓,并出土了大量国宝级文物,也释解了一桩千年悬案。

山东省临沂市的市区东南有两座山岗,相传此处遍生一种灌木,春夏之交,鲜花盛开,花朵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故两座山岗得名金雀山和银雀山。早在1964年,在此地就发现有古墓群,以汉墓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明、清历代墓葬。

1972年,临沂地区卫生局准备在银雀山建办公大楼。4月10日,施工人员在清理地基时发现古墓葬。临沂县城关镇建筑管理站立刻向县文物收集组反映情况。文物收集组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

一号墓和二号墓的墓室均为长方形竖穴,在岩石上开凿而成。一号墓由地面至墓底深度为2至3米,二号墓为3.5至4米。因年代久远,两墓墓室上部残损,并有积水。两墓棺内各有尸骨一具,已腐朽松散,不能确定性别,但尚能辨别出为仰身直肢。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一号、二号墓葬

据参与挖掘工作的人员回忆,4月14日,临沂文物组的杨殿旭在墓葬中清理器物时,看到竹片从水中漂浮上来,不经意地漂洗了竹片上的泥浆,发现上面有字。同是临沂文物组刘心健经仔细辨认,确认竹片上是“齐桓公问管子曰”,他兴奋地大喊:“这是古代的竹简!”文物工作人员当即要求施工人员停工,并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同时上报山东省文物部门。山东省文物部门随即派遣山东省博物馆有关专家前来发掘指导。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汉简复原品

竹简出土时,由于在墓中浸蚀千年,质地已经腐朽,竹简上的文字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整理时稍有不慎不仅墨迹会被抹掉,简片也会变成一堆烂泥,所以,考古专家用毛笔蘸着清水一点一滴地耐心冲洗,才洗去了水锈,显出字迹。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考古专家整理汉简

两个墓葬共出土完整简、残简4942枚,此外还有数千残片。一号墓出土的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至0.9厘米,厚0.1至0.2厘米。字体系早期隶书体。竹简的书体,分为规整和草率两类,每类又包含多种不同的字体。行款大部分每行35字左右,最密的超过40字,最疏的20余字。专家辨认后发现,竹简的内容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先秦古籍。二号墓出土出土了32枚竹简,每片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这些竹简长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随葬器物的挤压,竹简已经散乱,表面呈深褐色。用墨书写的字迹,除个别文字漫漶难辨外,绝大部分很清晰。每简的字数多少不等,整简每枚多达40余字。编缀竹简的绳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简上还可以看到一点痕迹。

竹简先在临沂进行了简单的防脱水处理、登记造册,连同出土的其他器物于4月底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派人专程赴省上交。因条件所限,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汉竹简立即送北京处理”。竹简进京后,国家文物局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对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他们对竹简先进行药液脱色处理,使字迹更加清晰,然后拍照、编号,经无菌处理后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试管中保存的汉简

竹简出土后,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先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考释研究。并于1974年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组,首先进行《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1974年,银雀山汉简兵书初步整理的成果公之于世,中外学术界为之震惊。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文章,都认为这一重大发现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国内的军事专家对这一发现也极为重视,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兵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首推银雀山汉简。这批珍贵的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另外,墓中还发现《六韬》、《尉缭子》两部兵书。对于这两部兵书过去也有人认为是后人的伪托,现在从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这两部兵书的竹简,可见当时已经传世。

墓葬发现之初虽然是偶然的,但墓葬中竹简“兵书”的发现却惊天动地。在《文物》1974年第2期发表《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及新华社在1974年6月发表了临沂银雀山发现竹简消息的新闻通稿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掀起了孙子兵法研究的新一轮热潮。

竹简本“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现存200余枚竹简,记2300余字,对照宋代版本的《孙子兵法》,竹简本“兵法”所保存内容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尽管是残书,竹简本仍然与宋代版本有100多处不同点。此外,竹简本还保留了少量的佚文,十分值得研究。竹简本《孙膑兵法》使得该兵书失而复得,具有同样重大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这一发现轰动了国内外,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20世纪70年代,该考古项目被评为“新中国3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世纪90年代,又被评为“新中国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该项目再次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汉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发掘出土后经保护处理,一直存放在山东博物馆,被评选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汉代以前的正史文献虽然多次提及孙武、孙膑及其兵法,但均极简略而零碎。最早记载孙武、孙膑的文献有《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可见战国、秦代之时两位孙子的“兵法”均为世人所熟知。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也均有所记,《汉书》“兵书略”中将《吴孙子》排在第一位,《齐孙子》排在第二位,并明言《吴孙子》有八十二篇,《齐孙子》有八十九篇,可见两位孙子确实均有“兵书”流传于世。但不知什么原因,战国重要文献《左传》中没有此二人的记载,并且汉代以后的文献也不见《齐孙子》的记载。由此,引发了一场聚讼千年的悬案。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银雀山”汉墓汉简

汉简复制本

自从宋代开始,有人开始对两部兵书及其作者产生诸多疑问。质疑的声音有以下几种:

其一,支持《史记》中的记载,认为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分别著有《兵法》流传于世。

其二,认为历史上并无孙武其人,只不过是一位战国时期“山林处士”所作的“兵法”而已,以其为吴王所用乃是夸大之词。

其三,不否认历史上有孙武这个人,但《孙子兵法》不是孙武自己编著的,而为后世之人伪托“孙武”之名而作的。

其四,《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膑,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武”是其名,“膑”是绰号。

其五,历史上有孙武和孙膑这两个人,但现存的《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

其六,认为《孙子兵法》是三国的曹操所著,“兵法”中提到的“孙子”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竹简出土之前,各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近代甚至还有外国学者也参与其中。

银雀山汉墓里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表明孙武和孙膑不但是历史上真实的两位人物,而且分别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流传于世,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如感兴趣,请点关注,多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