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作為醫生,他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他也一直以此為標準嚴格地要求自己。

作為學者,"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是他的座右銘,被他掛在牆上自我警醒。

作為老師,他常常教育學生,"醫生在技術上有高低之分,但醫德必須高尚。"他的學生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學生的。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裘法祖

母親病逝讓他立志從醫

裘法祖常說,"我有三位母親,一位是生養我的母親,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濟,一位是我熱愛的祖國。"

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在杭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他從小聰明勤奮,18歲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預科,學習兩年德語。

1933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裘法祖的母親突然腹內劇痛,呻吟不止,醫生們束手無策。不久,母親就痛苦地離開了人世。裘法祖含悲查閱西醫書籍,發現母親竟是死於闌尾炎。在國外,這種病只需要做個十幾分鐘的手術就能解決問題。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裘法祖(右四)兩歲時全家福

母親的病逝讓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醫生,解除千萬個"母親"的病痛。他學習更加勤奮刻苦,課餘時間全都在圖書館裡度過,被同學們戲稱為"圖書館長"。

"我是書呆子,很少玩的,但是我打排球、拉提琴、彈鋼琴都搞過,一事無成……只有解剖,我學成了。"多年後,談起這段經歷,裘法祖如此調侃自己。

到了醫科前期結業考試,裘法祖成績斐然。他在自傳裡回憶,當時他的老師是德國人,考試非常嚴格,但是對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裘法祖都能對答如流。最後,德國老師不得不讚嘆地說,"你答得太好了,我只能給你一百分。"就這樣,裘法祖的解剖學獲得滿分。

相濡以沫譜寫異國絕戀

熟悉裘法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位德國夫人裘羅懿。60多年來,裘羅懿給予了裘法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裘法祖與夫人裘羅懿邂逅於浪漫的慕尼黑大學校園,1945年兩人結為夫婦。羅懿出生在德國伊莎河畔一個工程師家庭,與裘法祖相識那年,她18歲。

裘法祖在自傳中,這樣總結自己和妻子的這段浪漫異國之戀:"我從認識我妻子到公開結婚的歷程,也正值二戰自開始到結束。可以這樣說,是二戰的特殊環境促成了我在外科的成長,也給予了我倆幸福的結合,這絕不是巧合而是緣分,正符合中國的一句民間語:有緣千里來相會。何等珍貴!何等美滿!"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裘法祖與妻子裘羅懿

中國抗戰勝利後,羅懿放棄了舒適的生活,離開自己的故鄉和親人,跟隨丈夫來到中國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度。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林木深處,一幢淺紅色的小樓的三層,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著名醫學家、同濟醫學院名譽院長裘法祖院士的家。數十年來,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羅懿都給予了丈夫最大的支持和安慰。1951年,裘法祖以外科醫生的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1954年至1958年還同時擔任上海和武漢的外科教授,每個星期都要往返兩地給學生上課。裘夫人在那段日子經常是一個人在家照看3個小孩,可她從未向丈夫表達過一句怨言。

1958年,經周恩來批准,羅懿成為了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德國人。多少年來,每當丈夫外出,裘夫人都會在窗口看著丈夫遠去。裘法祖曾說他們的婚姻是全世界最美滿的婚姻。"幾十年來,她給我的幫助和支持太大了。我所能補償的就是出門後早點回家,陪她看電視,一起聽聽音樂。"

成為中國現代外科開拓者

1946年10月,在一艘德國開往上海的輪船上,一位30多歲的中國醫生在船上成功地為一名肝臟破裂、生命垂尾的病人實施了縫合手術,病人因此轉危為安。

這在當時還只能做闌尾切除等小手術的中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船未抵岸,這件事已經被各大報紙爭相報道。這個中國醫生,就是聞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而攜妻兒回國的裘法祖。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裘法祖在社區為市民義診

那時我國外科還沒有分科,一個醫生從頭到腳都要看到,裘法祖又率先提出把大外科分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醫學裡的專科概念;除了進行技術改革之外,他還非常關注最基礎的操作,甚至包括怎樣穿手術服、怎樣使用手術器械、手術室怎樣消毒。

從醫60多年,裘法祖用手中的手術刀開創了我國外科手術領域非凡的歷史:50年代在我國開展分流術和斷流術,並創建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60年代,在手術中確診全世界第一例臨床腦血吸蟲病;80年代,在無數次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籌建起我國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並建立起全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病房。1988年他倡議成立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接著又創建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直到現在,裘法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著兩項全國紀錄:例數最多,存活時間最長。

先有仁心再有仁術

裘法祖說,在他的從醫生涯中,有一件事最讓自己難忘。

裘法祖在《旅德追憶》中寫到,導師的這句話讓他記憶深刻,影響了他日後60年外科生涯的作風和態度。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裘法祖

"他對病人極端負責的態度和一絲不苟、嚴謹的作風是難找的,凡是他參與和指導施行手術的病人,他隨時會詢問病情,小便多少、膽汁多少他都要知道,重症病人他不論白天、黑夜必定會親自來觀察,甚至為了觀察休克、少尿病人的小便,他會蹲在地上一滴一滴地數導尿管排出的尿。"裘法祖的學生、"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說。

"我理解裘式刀法就是五個字'穩、準、輕、細、快",有前面四個字才有後面一個字——快!他對解剖非常熟悉,手術顯露非常好,周圍組織保護得非常仔細,把損害降到最低!他第一是對病人絕對負責,所以才煉就高超的技術"吳在德說,他理解的"裘式刀法"首先應是思想,也是裘法祖本人常說的:"只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才能發揮醫術的作用。"

言傳身教桃李滿天下

裘法祖是臨床醫學家,可他大半精力花在了醫學教育上。他曾言,只有弟子做得更好,這個科學家才是成功的。

吳孟超回憶說,因為高超的醫術,裘法祖回國不久就名揚上海灘,"我們對老師的印象深,我就覺得他,一個挺帥。第二個,從德國回來,上課的時候講得很有條理,學生聽得很清楚。"

當時裘老講課不用稿子,穿的白大衣、白褲子、白皮鞋,都是從德國帶回來的,很有氣派。"我們學生裡面大家在一起議論,覺得這個老師,將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都想做外科。"吳孟超說。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錯一刀

裘法祖與吳孟超(左)

"他肯教,他生怕自己的東西你學不會,他會把絕招教給你,把經驗教給你。開始他手把手教;等你提高一步,就你做他幫;等你再進一步,他就大膽放手你做,但他會檢查、監督,嚴格要求你。在臨床診療工作中,他強調統一、規範,但對合理的建議經他同意並獲得成功,他會當眾肯定,既不保守,也不專制。"吳在德說。

以身作則,身教言傳,對事業極端負責,對工作十分認真而嚴謹。吳在德這樣評價,他說:"我已經不知道我有多少文章讓他改過,我只知道我的文章沒有他不改過的,連標點符號也仔細改。現在編教材我都要看四遍,稿子來了要看一遍;改完之後我要看一遍;發稿時還要看一遍;清樣時又要看一遍。《黃家駟外科學》 729萬字我也要看四遍。一字不漏,一絲不苟,這是他傳下來的!"

從醫近70年,裘法祖施行手術無數,未錯一刀。每次手術前後,他一定要親自清點每一件手術器械、每一塊紗布,他的手術檯被認為是最安全的手術檯。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在武漢逝世。

就在他辭世的18天之前,5月27日,這位94的老人一手拄著柺杖,一手舉著X光片為在四川地震中受傷的來武漢接收救治的傷患診斷病情的畫面,成了所有人心中最感人的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