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作为医生,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也一直以此为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

作为学者,"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是他的座右铭,被他挂在墙上自我警醒。

作为老师,他常常教育学生,"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医德必须高尚。"他的学生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学生的。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

母亲病逝让他立志从医

裘法祖常说,"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

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在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聪明勤奋,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德语。

193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裘法祖的母亲突然腹内剧痛,呻吟不止,医生们束手无策。不久,母亲就痛苦地离开了人世。裘法祖含悲查阅西医书籍,发现母亲竟是死于阑尾炎。在国外,这种病只需要做个十几分钟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右四)两岁时全家福

母亲的病逝让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他学习更加勤奋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我是书呆子,很少玩的,但是我打排球、拉提琴、弹钢琴都搞过,一事无成……只有解剖,我学成了。"多年后,谈起这段经历,裘法祖如此调侃自己。

到了医科前期结业考试,裘法祖成绩斐然。他在自传里回忆,当时他的老师是德国人,考试非常严格,但是对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裘法祖都能对答如流。最后,德国老师不得不赞叹地说,"你答得太好了,我只能给你一百分。"就这样,裘法祖的解剖学获得满分。

相濡以沫谱写异国绝恋

熟悉裘法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位德国夫人裘罗懿。60多年来,裘罗懿给予了裘法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裘法祖与夫人裘罗懿邂逅于浪漫的慕尼黑大学校园,1945年两人结为夫妇。罗懿出生在德国伊莎河畔一个工程师家庭,与裘法祖相识那年,她18岁。

裘法祖在自传中,这样总结自己和妻子的这段浪漫异国之恋:"我从认识我妻子到公开结婚的历程,也正值二战自开始到结束。可以这样说,是二战的特殊环境促成了我在外科的成长,也给予了我俩幸福的结合,这绝不是巧合而是缘分,正符合中国的一句民间语:有缘千里来相会。何等珍贵!何等美满!"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与妻子裘罗懿

中国抗战胜利后,罗懿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离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跟随丈夫来到中国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林木深处,一幢浅红色的小楼的三层,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著名医学家、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院士的家。数十年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罗懿都给予了丈夫最大的支持和安慰。1951年,裘法祖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参加了抗美援朝,1954年至1958年还同时担任上海和武汉的外科教授,每个星期都要往返两地给学生上课。裘夫人在那段日子经常是一个人在家照看3个小孩,可她从未向丈夫表达过一句怨言。

1958年,经周恩来批准,罗懿成为了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德国人。多少年来,每当丈夫外出,裘夫人都会在窗口看着丈夫远去。裘法祖曾说他们的婚姻是全世界最美满的婚姻。"几十年来,她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太大了。我所能补偿的就是出门后早点回家,陪她看电视,一起听听音乐。"

成为中国现代外科开拓者

1946年10月,在一艘德国开往上海的轮船上,一位30多岁的中国医生在船上成功地为一名肝脏破裂、生命垂尾的病人实施了缝合手术,病人因此转危为安。

这在当时还只能做阑尾切除等小手术的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船未抵岸,这件事已经被各大报纸争相报道。这个中国医生,就是闻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而携妻儿回国的裘法祖。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在社区为市民义诊

那时我国外科还没有分科,一个医生从头到脚都要看到,裘法祖又率先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除了进行技术改革之外,他还非常关注最基础的操作,甚至包括怎样穿手术服、怎样使用手术器械、手术室怎样消毒。

从医60多年,裘法祖用手中的手术刀开创了我国外科手术领域非凡的历史:50年代在我国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0年代,在手术中确诊全世界第一例临床脑血吸虫病;80年代,在无数次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筹建起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1988年他倡议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接着又创建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直到现在,裘法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

先有仁心再有仁术

裘法祖说,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有一件事最让自己难忘。

裘法祖在《旅德追忆》中写到,导师的这句话让他记忆深刻,影响了他日后60年外科生涯的作风和态度。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

"他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严谨的作风是难找的,凡是他参与和指导施行手术的病人,他随时会询问病情,小便多少、胆汁多少他都要知道,重症病人他不论白天、黑夜必定会亲自来观察,甚至为了观察休克、少尿病人的小便,他会蹲在地上一滴一滴地数导尿管排出的尿。"裘法祖的学生、"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说。

"我理解裘式刀法就是五个字'稳、准、轻、细、快",有前面四个字才有后面一个字——快!他对解剖非常熟悉,手术显露非常好,周围组织保护得非常仔细,把损害降到最低!他第一是对病人绝对负责,所以才炼就高超的技术"吴在德说,他理解的"裘式刀法"首先应是思想,也是裘法祖本人常说的:"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

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裘法祖是临床医学家,可他大半精力花在了医学教育上。他曾言,只有弟子做得更好,这个科学家才是成功的。

吴孟超回忆说,因为高超的医术,裘法祖回国不久就名扬上海滩,"我们对老师的印象深,我就觉得他,一个挺帅。第二个,从德国回来,上课的时候讲得很有条理,学生听得很清楚。"

当时裘老讲课不用稿子,穿的白大衣、白裤子、白皮鞋,都是从德国带回来的,很有气派。"我们学生里面大家在一起议论,觉得这个老师,将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都想做外科。"吴孟超说。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七十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与吴孟超(左)

"他肯教,他生怕自己的东西你学不会,他会把绝招教给你,把经验教给你。开始他手把手教;等你提高一步,就你做他帮;等你再进一步,他就大胆放手你做,但他会检查、监督,严格要求你。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他强调统一、规范,但对合理的建议经他同意并获得成功,他会当众肯定,既不保守,也不专制。"吴在德说。

以身作则,身教言传,对事业极端负责,对工作十分认真而严谨。吴在德这样评价,他说:"我已经不知道我有多少文章让他改过,我只知道我的文章没有他不改过的,连标点符号也仔细改。现在编教材我都要看四遍,稿子来了要看一遍;改完之后我要看一遍;发稿时还要看一遍;清样时又要看一遍。《黄家驷外科学》 729万字我也要看四遍。一字不漏,一丝不苟,这是他传下来的!"

从医近70年,裘法祖施行手术无数,未错一刀。每次手术前后,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手术台。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在武汉逝世。

就在他辞世的18天之前,5月27日,这位94的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举着X光片为在四川地震中受伤的来武汉接收救治的伤患诊断病情的画面,成了所有人心中最感人的镜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