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四个字,快速学会“识人”,简直不要太耿直

《道德经》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成型的一本哲学巨著,历经2500多年,被无数后人推崇备至,甚至包括很多外国同胞。不得不说,这5000多字里,无不闪烁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智慧,其中很多的方法和知识,仍旧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看看这位伟大的先人,是怎么来论述自己对于“识人”的方法和视角的。

《道德经》二十四个字,快速学会“识人”,简直不要太耿直

老子

《道德经》八十一章有这么几句话: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什么意思呢?老子认为:真实的谈话不用去修饰,说得很好听的话,反倒可能是不足信的。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不喜欢为自己辩驳,而喜欢去争论个喋喋不休的,却不一定有真实的才华。对一个领域有非常深入了解的人,不可能什么事都很厉害,而什么事都看上去很厉害的人,却很难再一个领域有很深的研究。

老子一定是见过太多的人,接触过太多的事,才能有这样的感悟。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德经》二十四个字,快速学会“识人”,简直不要太耿直

老子骑牛图

我们不难在身边就能发现,对你说话难听的人,譬如你的父母,譬如你挚爱的亲朋,基本上很少对你说话客客气气,专捡你喜欢听的说,专门来夸你,这些人说话都很直,甚至有些让你接受不了,但这些人的出发点,却是为你好,为你着想。这就是“信言不美”,而“美言不信”呢?就是那些陌生人,为了缓和气氛,增加好感,什么话都捡你爱听的说,可信吗?不可信!

我们再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个人老喜欢去争论,行动力一定很差,为什么?他只考虑怎么让别人服从自己的观点,怎么利用别人言语中的漏洞,至于怎么行动,就不是他感兴趣的了。而那些实干家,很少和人去辩驳,我这么干到底是错是对,因为他相信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就算错了,也能心甘情愿的接受。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更好解释了,化学工程师不一定知道每一道菜肴里该放多少盐,而国家特级厨师,不一定能画出盐的分子结构图。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这个方面掌握得多一点,势必另一个方面就会少一点。学富五车已经够多了吧?你去看看图书馆,五百车都装不下!

《道德经》二十四个字,快速学会“识人”,简直不要太耿直

一般来说啊,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是喜欢炫耀什么。这句话,几乎成了朋友圈的铁律。发美食的人,可能上一顿吃的馒头就咸菜。发旅游图片的人,可能正宅在家里。发漂亮自拍的小姐姐小哥哥,可能一个小时前还蓬头垢面,在凌乱不堪的沙发上“葛优躺”。这是普通人无法改变的行为习惯,也无可厚非,只是在那些有智慧的人眼里,无论怎么表演,都被人家一眼看到了头。

一个人真正的高明之处就是“自知”和“知人”,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