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年过古稀,对皇帝已构不成威胁,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杀他?

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人,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人,两人可以算同乡,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去迎接,估计心中已经做了投靠的决定了,因此朱元璋一挽留,他就留了下来,开始只是在朱元璋身边做掌管文史书籍的工作,后来朱元璋攻占了滁州,升李善长为参谋,又让他掌管军资输送的事。

李善长年过古稀,对皇帝已构不成威胁,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杀他?

李善长是个智勇双全的人,当了参谋之后没少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同时还做着为朱元璋拣选人才的事,有人来投靠朱元璋,就由李善长考察他们的学问本事,然后报告给朱元璋,由他决定是否留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做将领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郭子兴非常猜忌朱元璋,为了削弱朱元璋的实力,不断向朱元璋要人,他想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没想到李善长坚决不从,由此可见,李善长对朱元璋是非常忠诚的,而朱元璋想必也是知道的,从朱元璋后来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来,朱元璋称帝后,将李善长任命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又把他加封为宣国公,让他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又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是相当重视的,丝毫不吝啬于对他的封赏。

可以这样说,洪武初年的时候,朱元璋对各位功臣的封赏都是非常丰厚的,也许辛苦半生,朱元璋也想安定下来,好好地和诸位臣工一起治理国家吧。后来虽然朱元璋清洗开国勋贵,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勋贵骄横跋扈,目无法纪,但是李善长是个读书人,他深知历史上骄横的臣子的下场,他是不可能犯这些错的,但是最后他也被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李善长年过古稀,对皇帝已构不成威胁,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杀他?

其实,李善长本可以不死,李善长被行刑的时候,当年一起征战的兄弟们基本都已经死光了,胡惟庸也早已被诛杀,众多御史弹劾李善长,但是朱元璋都没有杀他,一来朱元璋的长女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这也使得李善长的长子和两个孙子得以存留),二来朱元璋也许还顾念李善长几十年的辅佐之义。按理来说,李善长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应该不会再引起猜忌,以至于引火上身了。但是要知道,七十多岁的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也并没有多好了。李善长心胸狭隘,不喜欢别人反驳自己,即便是对刘基、李饮冰等人,也常常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李善长和其他同僚发生冲突时,朱元璋经常都会维护李善长,但他不知改正自身,常常因为别人某一句话冒犯了自己的权威就弹劾罢黜那个人,平日作风也逐渐傲慢起来,招来了同僚的抵触,也让朱元璋对他逐渐不满。后来,汪广洋等人上疏弹劾李善长连续几日不上朝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朱元璋居然就削减了李善长的俸禄,由此可见,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已经远不如从前了。

这个时候的李善长理应改变自身作风,远离是非,但他并没有做到,年老体衰的他政治敏锐度已经大不如前,竟卷入了胡惟庸谋反一案。他与胡惟庸过从甚密,他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谋反之前找他,想要得到他的支持,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可也说了不该说的话,这些话没有被朱元璋听到的时候,李善长还没事。虽然他和胡惟庸交往亲密,但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及其党羽的时候也并没有动他,甚至还让他负责御史台的事务。但李善长实在迟钝得可以,他为了修缮家中府邸的宅院,向汤和借了三百名士兵。不管士兵多少,私自调兵已经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但李善长犹不自知。京城中的一些百姓受胡惟庸案牵连要被发配到边疆去,其中有一个李善长的亲戚,名叫丁斌,李善长多次向太祖求情赦免其罪过,惹得太祖大怒,不仅没有赦免丁斌,反而治了他的罪。在审讯的过程中,丁斌透露出李存义和胡惟庸交往的情况,于是李存义父子也被抓起来审讯,他们的供词又牵扯到李善长。据说李善长在知道胡惟庸决意谋反之后,确实劝过他,但是并没有更多的行动,例如向皇帝揭发等。后来胡惟庸承诺事成之后,要把李善长封在淮西为王,李善长惊骇之余,并没有拒绝,只是告诫他们这是诛灭九族的事,让他们谨慎行事,后来更是告诉胡惟庸“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这件事被发现之后,事态就变得严重得多了,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情知胡惟庸谋反却不上报给皇帝,这就是大逆不道,形同谋反。这件事彻底打碎了朱元璋心中对李善长的最后一丝温情,他下令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可怜一代名臣李善长,一生经历诸多风雨,年过古稀,最后还是难免惨死街头。

回顾李善长的一生,从一介平民到位极人臣,经历众多政治风暴而不倒,不可谓不机智敏锐,但晚年糊涂,接连做出很多不能做的事,躲过了众多大案却终究没能躲过胡惟庸,最终受其牵连,结局凄惨,难免让人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