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同盟是如何影響二戰地緣格局的?

如今在市面上關於二戰的作品雖然汗牛充棟,但大都侷限在對具體戰役和軍事將領的研究分析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立足全球視角審視二戰,特別是講述二戰爆發之前各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的作品極其罕見。筆者雖能力有限,但依舊希望對這一空白領域做出一些貢獻。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在二戰爆發前夕建立的蘇德同盟對歐亞大陸地緣格局的影響。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聊到了英國設計和推動的“禍水東引”政策。希特勒和斯大林雖然在國內都是非常的殘忍和瘋狂,但二人在外交領域卻都十分理性和冷靜。他們面對張伯倫這個算不上什麼秘密的戰略,自然會思考應對之策。恰在此時,由於希特勒公然毀約,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因此英國國內輿論大逆轉,由以前的極端反戰突然轉變為全民憤怒。張伯倫就是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做出保護波蘭、羅馬尼亞和希臘等國的承諾(1939年3-4月)。這一舉動實屬英國巨大的外交失誤,同時激怒了德國、蘇聯和意大利。(波蘭和羅馬尼亞是蘇德共同的目標,希臘是意大利的目標,英國的做法無異於虎口奪食)

在此情況下,德國突然面臨來自西邊的巨大壓力,原本有利於自己的寬鬆的外交環境驟然趨緊。希特勒刻意打造的“和平崛起”的形象蕩然無存。當此之際,希特勒急於與蘇聯加強聯繫,擺脫可能出現的兩線作戰的困局。蘇德同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個同盟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對蘇聯的巨大讓步,將歐洲大格局的主動權拱手讓給了蘇聯。如果是俾斯麥在世一定會權衡利弊,捨車保帥。但是希特勒卻習慣劍走偏鋒,寄希望於一招封喉。後來的突然攻打蘇聯也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蘇德同盟是如何影響二戰地緣格局的?

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蘇德同盟的另一個當事國,蘇聯從中的獲益顯然更大。蘇德同盟的建立,使蘇聯徹底擺脫了在歐洲的孤立狀態,極大地緩解了來自西方的外交和戰爭壓力。不僅如此,在德國的矛頭指向西方的時候,蘇聯可以藉機擴張自己在東歐的勢力,後來也確實是這樣做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僅只是瓜分了波蘭,還包括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部分地區割讓給了蘇聯。當時的各國軍政高層普遍認為德國和西方將在法國馬奇諾防線附近形成僵持狀態。一旦形成此種僵持,蘇聯既可以與英法一起在背後捅德國一刀,也可以配合德國對抗西方,順勢南下打通印度洋通道,形成真正的歐亞超級霸權(這並非空穴來風,德國地緣政治家豪斯霍費爾曾經構想過這一結果)。關鍵就要看雙方誰的開價高了。總的來說,蘇德同盟給予了蘇聯巨大的主動權,極有可能成為在後之黃雀。

蘇德同盟的形成同樣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震撼。與傳統的認識不同,德國和日本雖然是軸心國,表面上是同盟關係。但是二者實際上貌合神離。這種貌合神離的原因,即由於當時盛行的種族主義(希特勒曾輕蔑的罵日本人為“猴子”),更在於二者地理上相隔太遠,無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日本和德國都希望對方可以在另一個方向上牽制蘇聯和英美。與德國不同,日本由於軍政體制和陸海軍之間嚴重的對立,國內存在著北上派和南下派,更有以石原莞爾為代表的休養生息派和青壯派軍官們的激進派。可以說,日本始終沒有明確的大戰略。

德國與西方交惡之後,日本雖作為德國的盟友卻始終含糊其辭,不願意過早的選邊站。同時也保留與美英和解的可能。但是蘇德同盟的確立,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一個雄踞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和歐洲中心地帶的巨大的霸權同盟出現了,全球地緣格局隨之劇變。面對這一鉅變,日本外相松岡洋右決定調轉方向,一改原先親美的方針,加入到蘇德陣營中來。松岡洋右曾明確表示,支持德國不重要,重要的是拉住蘇德同盟,立足於此,才能確保美國不會輕易與日本開戰。拉住蘇德同盟,日本也有可能左右逢源待價而沽。既可以全力打造德蘇日聯盟,稱霸歐亞大陸、肢解大英帝國、孤立美國。也可以向英美要高價,在英美與德日之間搞平衡,把握對美外交的主動權。

可以說,蘇德同盟的建立,稱得上是二戰初期地緣政治格局的一次大地震。使得法西斯陣營和蘇聯令人震驚的掌握了對英美的戰略主動。其中,蘇聯獲益最大。日本也獲得了轉機。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如同蘇德同盟的建立給全世界帶來的震驚一樣。不久之後,蘇德突然翻臉同樣再次震驚世界,帶來的鉅變甚至更大。下一次的主動權再次回到了英美手中。這些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