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等了,年味(一)

久等了,年味(一)

春節,是中國人過得最隆重的節日,所有人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只為奔赴年三十的晚餐,提前準備了好久的年味只等入口,然後烙在每個人的味蕾上,成為記憶深處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地域,等待歸家人的年味豐富多樣,我們何其有幸,生長在中國。


臺灣·臺南:紅蟳米糕

久等了,年味(一)

臺南的重要節慶和紅白喜事宴席上,總少不了一道特別吸睛的菜——紅蟳米糕。一籠籠屜米糕上覆蓋一隻豔紅奪目的蟳,任是桌上有再好的菜,也暗淡了幾分。

紅蟳,即青蟹,最招人喜歡的紅膏是青蟹的性腺、副性腺、肝臟和胰腺,這部分成熟肥厚、蒸出來的蟹膏呈豔麗的深橘紅色,賣相才好看。因此挑選的人會拿到燈光下照一照,能透光的說明蟹膏未滿。

米糕則類似油飯,用長糯米蒸到半熟,將炒好的五花肉絲、香菇絲、魷魚絲、海米和糯米飯一起拌勻,撒上紅蔥酥,裝進籠屜,上面擺上一隻清理乾淨並切塊的紅蟳,送入蒸籠,只等它帶著喜氣洋洋的表情上桌。


浙江·溫嶺:烏狼鯗(xiǎng)

久等了,年味(一)

在沒有冰箱的時代,沿海的人們就開始用一種最為自然的方法保存海鮮,靠日曬或風吹,將鮮魚自然脫水,製成幹品,稱為“鯗”。在浙東一代,鯗的作用類似於金華火腿,炸燉燒炒均可,葷素百搭。

烏狼鯗是海邊人喜歡的下酒菜。烏狼即河魨,它可謂危險與美味並存,製作時將烏狼背部剖開,去掉有毒的內臟和血塊,反覆清洗,之後要放在烈日下暴曬三四個月,製成硬邦邦、狀如樹皮的烏狼鯗。吃時,溫嶺人習慣將其泡水後撕碎,下大量薑絲爆炒,鹹香四溢,頗有嚼勁。


安徽·六安:鰱魚凍

久等了,年味(一)

霍山白馬尖的大鰱魚,在海拔近一千米的冷水中生長三四年,個頭碩大,肉質肥美。霍山人取用它醃製成的鹹魚,切塊後下鍋煎出魚油,再加高湯燉煮,是油脂不斷溶解到湯中。取出魚塊,將肉撕碎,與黃豆一起墊於碗底,將過濾後的湯汁倒入碗中。在冬天的戶外溫度下,魚湯會自然凝結成凍。

大年初一這天,只需將碗倒扣過來,一盤琥珀色的鰱魚凍就顫顫巍巍地向你招手了。看一勺魚凍在溫熱的米飯上融化,湯汁浸透米粒,是一件讓人胃口大開、欲罷不能的事。


安徽·安慶:炒米

久等了,年味(一)

雞湯泡炒米是長江邊安慶人的習俗。先要用70℃的熱水,將上等糯米浸泡4分鐘後瀝乾。用一把用細竹紮成的帚沾一點菜籽油,沿鍋底繞一下,然後放半碗糯米,不斷划動拌炒,直至炒米表皮皸裂,通體金黃。

除夕守歲的同時,將老母雞在砂鍋裡煨一夜。初一晚起,炒米配上雞湯,再配一隻入味的五香茶葉蛋,全家一人一份。如果有新女婿上門,岳母夾一隻雞腿放到碗裡,無須言語,所有的滿意與疼愛都在這一碗雞湯泡炒米中了。


重慶·酉陽:酢(zuò)海椒

久等了,年味(一)

辣椒,重慶人習慣將之稱為“海椒”。酢海椒的吃法多樣且隨意:蒸扣肉時填在肉周圍;蒸米飯時放在飯上一同蒸熟;做粉蒸肉時用它包裹肉片;嘴饞的小孩抓來就吃。

初秋,上好的海椒品種“二荊條”大量上市,將買回的鮮海椒剁碎,與玉米麵充分混合後,放進一隻泡菜罈子,邊放邊壓緊。用保鮮膜將壇口封好,蓋上壇蓋,在壇口放少許清水,隔絕空氣。剩下的工作全部交給時間——待其自然發酵,其中的玉米麵會在壇缽中慢慢吸水,使辣椒變得滋潤、醇香,還帶一點回酸。

只要保持罈子放置的位置乾燥、通風,保證壇缽中水不幹,酢海椒就可隨取隨用,常年不壞,越存越香。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