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文龙不在自己的地盘杀了袁崇焕,反而被袁崇焕杀了?

历史告诉你

袁崇焕杀毛文龙留下了两个疑点,一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不是越权?二是毛文龙怎么能在自己地盘上被杀了。这俩同时也是一个问题,毛文龙认为袁崇焕没权力杀他,且在自己地盘,更不担心了。

1、袁崇焕杀毛文龙越权了吗?

按照朝廷敕书,袁崇焕可以先斩后奏的只到副将。毛文龙这样的总兵,且加左都督,有将军印,尚方宝剑。就更不一般了,杀毛文龙必须先弹劾,然后回京侯勘,巡按查堪后,三法司再议。这都是正常的行政流程。

但毛文龙的东江镇特殊,和任何一边都不一样,在这里军政财民都归他一人节制。这里没有巡按、没有道臣、没有饷司饷臣,没有同知推官等文臣系统。人事任免、报功查验都由己出,东江完全属于军管,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军镇,属于你们所熟知的——藩镇

(东江是藩镇,而不是军镇)

拥有军政大权,跋扈一点自然正常。但毛帅走的不是这些。

前后两次带领部队到达登州海面。这是非常严重的越轨行为。想象一下蓟镇总兵没有诏令带兵到了通州。所以当时朝议毛文龙难驭。大学士钱龙锡也领会了崇祯的意思,给袁崇焕讲了。袁崇焕就按意思行事,限制东江供给,对谈,谈不拢杀。

这个特别像孙传庭到陕西杀贺人龙一样,跋扈不受制,受上意杀之。

这种行为就是特事特办,按程序来基本是毁自己。所以不存在越权。

2、毛文龙为何会被杀在自己地盘?

东江实实在在是毛帅的地盘,经营了七八年。实实在在的土皇帝。怎么袁崇焕说杀就杀了呢?主要有这几点:

第一、毛帅压根没想到、大意

。毛和袁在愉快的气氛中谈了几天,虽然倒二天不愉快,但自己周围有众多士兵、军官,都姓毛,也不至于有事。

(袁崇焕)

第二、袁崇焕事前工作做得好。袁崇焕来了每日宴请、对谈。给东江诸将发赏银、士兵发饷,使大家都不警备。而此间,关宁兵陆续接管一些地方。而且保密工作也做得非常好。

交拜毕,登岛山。谢参将暗传令营兵四面密布文龙随行官百余员绕围内兵丁截营外。崇焕问东江各官姓名,俱曰姓毛,文龙曰:俱是敝户小孙。崇焕曰:岂有俱姓毛之理?似尔等如此好汉,人人可用,我宁前官兵俸粮多于尔等,尚然不能饱暖,尔等海外劳苦,每月领米一斛,且家口分食此米,言之可为痛心,尔等亦受我一拜,为国家出力,此后不愁无饷。各官感泣叩首。因问文龙云: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登莱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饷部,钱粮由宁远运来,亦无不便。昨与贵镇相商,必欲取道登莱,又议移镇、定营制、分旅顺东西节制,并设道厅稽兵马钱粮,俱不见允,岂国家费许多钱粮,终置无用?余披沥肝胆,讲至三日,望尔回头是岸,谁知尔狼子野心,欺诓到底,目中无我犹可,圣天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相容?语毕,
西向请命,縳文龙,去冠裳,文龙尚掘强不就縳。
崇焕又云: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

事前,毛文龙的亲兵被截在外面,自己都没注意到,身边跟随上百位军官。而袁崇焕布置完毕,并鼓励各将,然后神转折训斥文龙,要斩杀他。

第三、善后做得好。毛文龙死后,“兵丁汹汹,见崇焕兵严整,不敢犯。而且为了防止后患,及时改编东江军,分为四协,东江兵马享受辽东军待遇。

总结:

袁崇焕杀毛文龙本身就是特事特办,不按程序来。毛文龙完全没想到会在自己地盘上动手,甚至觉得自己有功于国家怎么会死呢?袁崇焕准备充分,恩威并济,斩杀毛文龙。

参考文献:

《崇祯长编》、《崇祯实录》、《袁崇焕集》

王荣湟:《袁崇焕大传》

伊宁. 姜曰广《輶轩纪事》研究[D].延边大学,2016.

夏文明. 中外关系视野下的毛文龙研究[D].暨南大学,2015.

王荣湟. 明末辽东军将毛文龙功过研究[D].南开大学,2013.

柏红. 东江镇存亡与明清东北战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高志超. 刘兴祚事迹考[D].华南师范大学,2005.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先简单介绍一下袁崇焕、毛文龙的身份、毛文龙被杀的时间、地点。

袁崇焕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权力极大。

而毛文龙当时是平辽总兵官,属于袁崇焕的部下。毛文龙的军镇在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以南的大海之中,靠近朝鲜,向东三十里是朝鲜的铁山,向北距离后金的地界不到一百里。

崇祯二年的五月,袁崇焕从宁远出海,名义上是慰劳和检阅各岛的将士。抵达旅顺附近的双岛之后,在岛上停留。

此时毛文龙正在山东的登州催请兵饷,他部下的明军主要散布在沿海的岛屿之上。

得到督师前来的消息之后,毛文龙立刻率兵渡海,赶往双岛。二人在岛上见面,经过几日长谈之后,袁崇焕声称要离开,并于六月五日宴请毛文龙,随即在席间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之罪,迅速将其斩首。

现在回到问题本身,毛文龙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上杀掉袁崇焕,反而被袁崇焕杀死?

首先,双岛算是毛文龙的地盘,也是袁崇焕的地盘。

毛文龙是袁崇焕的部下,并无谋反之心,绝不会以下犯上。

当时的明军还是绝对服从上级,很受节制的。此前不久,宁远驻军因为兵饷问题发生兵变,扣压总兵官,打伤巡抚毕自肃,就被看成非常严重的兵变,后来闹事的十几个士兵被处死。很难想像,谁敢杀死督师袁崇焕。

其次,毛文龙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被斩首。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开始统管辽东全局,认为毛文龙的将士数量太多,占用了过多的兵饷,应该适当裁减。而且毛文龙驻扎的岛屿距离辽东太远,作用有限。

毛文龙的兵饷一直是由商船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江运送。第二次出山之后,袁崇焕要求改变作法,在宁远设置东江饷司,由觉华岛供应东江的军饷。

毛文龙不同意这种改变,二人矛盾加深。见面之后的几天当中,这个问题也是交谈的重点。但不管有多大分歧,都不至于掉脑袋,所以毛文龙完全没有准备。

估计除了袁崇焕自己,很少有人料到这样的结果。

第三,袁崇焕是有备而来,精心设计。

毛文龙号称拥有马步兵十万,其实没有那么多,有战斗力的大概不到三万。毛文龙出海去登州,再转往双岛,随身会有许多部将护卫,但不会把全部人马带在身边。

而袁崇焕有备而来,地位又高,身边将士应该比毛文龙多一些。更重要的是,他是心有定算。《明史》中说:“(袁崇焕)先设幄山上,令参将谢尚政等伏甲士幄外。文龙至,其部卒不得入。”

毛文龙的卫士全部被挡在山下,毛文龙和袁崇焕等人登山,在那里突然宣布毛文龙死罪,将其处死。然后出来向将士们宣告消息,并且强调:“诛止文龙,余无罪。”

结果,毛文龙“麾下健校悍卒数万,惮崇焕威,无一敢动者”。这种说法不准确,双岛上的毛文龙部下肯定没有这么多,加上袁崇焕在各方面做好了精心准备,并没有引起更大的事变。


于左

现在不少人认为,毛文龙才是制约后金的佼佼者,明末抗清柱石,没毛大帅后金就是打到北京的主因,袁督师不应私自给粮敌方。

我请问毛粉们,袁祟焕为何轻言五年平辽?那是Boss缺粮少银很需要在两线作战中抽出身来(另一面是农民军),且关外大片城池丢失,所有主帅他都觉不称职,因而换人,所以也正正说明崇祯急功近利,不熟前方情况下把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袁崇焕等帅材统统逼死逼降的主因。袁与所有将领都知道明朝耗不起啊,而且袁还在众人退守关内时单身回到广宁,号召守土抗清,后来也制定依坚城、仗火炮的战略,收难民筑坚城,步步为营,用戚继光的城阁加火器对抗东北平原上机动力骑射野战八旗劲敌,有何错?

当时情况主攻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当初的袁应泰沈阳之战,被后金引诱出城,全军覆灭,援兵明军精锐白杆兵、戚金戚家军全灭,这都印证了袁督师的战法得当,敢问气死努尔哈赤、炮毙皇太极,有何错?

再就是假意通好后金,赶修大小凌河。完成步步进逼、步步为营,以赢得固守积聚兵力、钱粮、寻机出击,介时,各城路汇剿尽出歼酋,有何错?

问题来了,时间只有五年,你毛大帅不听朝庭号令,自成一阀,前有熊廷弼让你齐攻你轻出,后有袁督师令你听令你岡闻,军令如山,你要多少个五年才能游击队夺取后金政权?不知!没了期!我只收容难民、海盗、矿工,大战略我管不上,小战役我越打越少,还成自由国度了,你说杀不杀?

毛文龙死后,手下乌合之众争当汉奸,出了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之辈,广州屠城之实(三十万人被杀),没毙后金一主将,没收复大明一城,其量为红十字收容所的他,我请问大家,这班土匪有机会打游击推翻满清?!


傲视群雄NO1

崇祯皇帝是否误袁崇焕的失误,这里总略的介绍一下:他主要的失误是改变了1628年关外的有利形势,袁大人出关以前,后金由于饥荒而没有粮食吃,窘迫得向朝鲜要粮食,恳求王之臣和毛文龙谈判都遭拒绝,攻不破关宁防线,又因为有毛帅的牵制而不能绕道蒙古,非常困难。可袁大人出关后,不仅杀毛帅毁东江,私下议和又卖粮食,让后金安然绕道蒙古,使“关宁防线”报废了,从此关内再无宁日了。

他这些错误里许多都是无法弥补的,比如东江镇,在他任命的一帮当了二十几年汉奸,投诚不过一年的人把持东江要职以后,这些人又重新投降了后金,最后兵变夺取了实权,后来有叛乱,并积极策反,所以东江被搞瘫痪了不说,连山东也叛乱,满清四个异姓王有三个出自这里,还有一个是袁大人手下吴三桂。他耗费的银子砸进了锦州这个巨坑很难恢复,当锦州被修成了鸡肋后又是很难放弃的,最终明朝最后的家底“八总兵十三万人”被人家“围点打援”了,这些也是无法恢复的。他不策应朝鲜和东江,不仅让东江受损,朝鲜和后金结盟,更让蒙古部落寒心转而投靠后金,这样明朝在辽东的封锁圈就没有,毛文龙死后金则毫无顾及的绕道蒙古入塞。关于崇祯为什么要杀他,这里也需要说明一下:崇祯给袁大人定了许多罪,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崇祯留了他几个月,杀他是因为民愤不平,国法不容。民愤主要是京畿地区的,因为袁大人自己保证在蓟西堵住后金军,他上奏曰:“必不令敌越蓟西”,结果他瞎指挥,后金军过了他都不知道,第二天才往北京赶。
蓟门很险要,素有“畿东锁钥”之称,袁大人不集中兵力在这里堵,却把聚集的兵力四散到各地,连侦防都不能实现,实在是无能啊……袁崇焕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另外,崇祯殚精竭虑凑来的辽饷和最后的主力都损失掉了,其实“中兴之策”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依托。再有,明朝灭亡于一场天灾,即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长达七十余年,这是全球性的灾害,是因为太阳黑子突然消失了70多年,整个北方气候寒冷,是人类一万年以来最冷的,它造成的是北方长期干旱,灾害不断,游牧民族、渔猎部族入寇频繁,军镇屯田收入锐减增加朝廷负担,而明朝的税赋又集中于农业,减少比较大,又因边患和北方九大军镇的消耗也很大,最终亡于瘟疫和财政破产。
另外,袁大人消耗的“宁锦防线”上的太多的资源,不仅导致了蓟镇无法加强而被后金突破,还导致了其他几个北方军镇的军饷、粮饷无法如数派发,灾民不能得到及时的赈济,这导致了诸如李自成这样流民和溃兵相结合的起义,最终导致了北京在遭受瘟疫以后被流寇轻易攻陷。就明朝灭亡而言,袁大人这几下子确实来得不轻,而且很不是时候,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持续70余年,明朝以那点可怜的财政,一直撑到了1644年,就快熬过去了,1650年以后灾害就逐渐消失了,所以才有所谓“康乾盛世”,其实只不过是灾害逐渐减退带来的恢复而已,离明朝正常水平还差了很远,若没有袁大人这几下子折腾,明朝再熬上几年,就缓过气来了,国力恢复到相当水平,那不是后金这种对手能应付的。

在灾荒年间,人口其实是负担,但在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的时期,人口就是资源,明朝就是没有熬过这个节点,实在很可惜。


善莫大焉18

一场有计划之中的谋杀,而且天衣无缝

在毛文龙的地盘,二品蓟辽督师袁崇焕矫诏斩杀一品大员且拥兵数万的毛文龙,这本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事件

难度系数堪比海豹部队击杀本拉登

但是,我们的袁督师一没有狙击枪,二没有特种部队的情况下,当着所有人的面,就这么给我们的毛总兵砍了

不得不说,这场预谋已久的杀人事件,是计划之中的事情


  • 为何要杀毛文龙?

其实,这是一个谜,有太多的史料,太多的版本,可以说非黑即白

一说毛文龙意图叛变,投降后金,袁崇焕为国除害

另一说袁崇焕意欲投敌,所以斩杀毛文龙解决后金后顾之忧

但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合情理的

因为,毛文龙在皮岛发展的很好,可以说是成为当时有名的经济特区,一如现在的新加坡、香港一样是国际港口,地方不大GDP却不低

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后金还打不过来,就这土皇帝当的多舒服,还能跟着后金这个穷屌丝混?一天到晚的琢磨着这儿抢劫、那儿放火,只为一口饭吃?

而袁督师更不可能,毕竟他如果要是想投敌,关宁防线四敞大开,后金叫他爷爷都行

毕竟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给袁崇焕给轰死的(可能性极大,但不确定)

所以,只能有一个可能性——袁崇焕看不上毛文龙,俗称“瞅你不顺眼,咋地?!”


  • 该如何动手?

当时,毛文龙是皮岛一霸,地道的土皇帝,可谓是和黄药师黄岛主一样,一岛在手,天下我有。

而袁崇焕同志,刚刚上任成为蓟辽督师,也是风光无限

俩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人一把尚方宝剑!也就是传说中的可以代表圣上旨意,便意行事的代表信物

“就用这个干掉你!”袁崇焕笃定了他的想法

然后,他来到了毛文龙所在的皮岛,先是互相问好,表示一下人文关怀

“兄弟受苦了,在这个岛子上,鸟不拉屎的,坚守这么多年,厉害啊!”

“不辛苦不辛苦,为国分忧,为圣上谋福,应该的应该的”

看似和谐的对话,实则暗藏玄机

袁崇焕想告诉毛文龙,你别嚣张,你在岛上搞国际贸易还不纳税,是不是啊?

毛文龙不仅装傻还狡辩,这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皇上啊,我哪有别的私心呢?

既然谈不拢,那就量招吧

袁崇焕历数了毛文龙的罪状,然后进行了大声的呵斥

毛文龙不否认也不认可,进行了激烈的辩驳

然后,袁崇焕亮出了尚方宝剑,随后斩杀了毛文龙

当时毛的部下就要揭竿而起,为老大报仇

袁崇焕一顿安抚,意思是“你们老大有罪,但你们是无辜的,放心不会搞你们”


  • 杀人的技巧

毛文龙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但也不能说是稀里糊涂

因为袁崇焕明白,他这一次杀毛文龙有百分百的把握

同时,毛文龙乖乖就范也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

1.袁崇焕携带尚方宝剑并说了那番话,毛文龙误会此为崇祯的意思,毕竟尚方宝剑的用法和用意他很明白,因为他也有一把

2.毛文龙的确有问题,不过应该是经济问题,不服管问题,但是在这之前虽然朝廷知道,但并未找他算账,他认为这一次是朝廷来兴师问罪了。而且这个罪名一旦成立,必然是死罪

3.袁崇焕并未给毛文龙反应的时间,如果毛文龙问他要圣旨,那么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一把尚方宝剑一句代表圣意就可以了吗?只是他并没有思考的时间

就这样,袁崇焕有惊无险的杀掉了毛文龙


  • 严重的后果

袁督师很开心,因为他杀掉了一个自己很不喜欢的人,但是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事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首先,崇祯不再对他完全信任,并为之后他凌迟处死的结果埋下了伏笔

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毛文龙死后,皮岛不再是后金的心腹大患

三个月后,清兵入关

皮岛的沦陷,还导致三个失业人员另谋生路,而且一度混的不错

不仅折腾大明王朝,还给清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这三个人,我不说,你们应该也都知道是谁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如果按照当时的形势,毛文龙如果想杀袁崇焕,当然是更有优势。但是说到杀人,无论在现在还是在明朝,是要有充分的理由的,不是想杀就杀的,更不用说袁崇焕是当时的蓟辽督师,全面指挥对后金的作战。

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从毛文龙杀袁崇焕的动机和善后工作两方面来做分析。

先说动机,在当时无非为了钱财、权力、私人恩怨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钱财,毛文龙坐镇东江,本来这地方是一毛不拔的地方,没有任何产出,理应由朝廷供应。毛文龙也确实这么做了,他接受了大量的明朝军饷,并且还冒领战功,吃空饷获得了极大的回报。

除此之外,他还垄断了对朝鲜的贸易,将明朝的布匹等货物源源不断输出给朝鲜,而又从朝鲜贩卖人参。

但是,这一切似乎和袁崇焕毫无关系,他找军饷,自然是找兵部、户部要,根本不与袁崇焕搭上关系。袁崇焕也不能也没有干涉他的对朝贸易,所以为钱这个动机是不存在的。

次说权力,毛文龙的官职为左都督平辽总兵官,如果袁崇焕死了,蓟辽督师的位置能给他,那他自然有动机。不过明朝一朝,蓟辽督师这个位置,都是给进士出身的文官,毛文龙是不可能出任的。他也清楚,在朝中得罪人很多,离开了皮岛,他啥都不是,所以,守住皮岛这一亩三分地,才是他的当务之急。

再说私人恩怨,毛文龙为人比较张狂,又向朝廷所饷众多,所以朝廷之中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他,唯有袁可立是至始至终支持他的。但是,从史料来看,袁崇焕是从来没有与毛文龙发生过重大冲突。反倒是在宁远之战时,袁崇焕虽然在宁远重创了后金,但如果没有毛文龙出兵向沈阳进发,努尔哈赤很可能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将宁远活活耗死。

因此,按理来说,毛文龙不但和袁崇焕没有私人恩怨,而且还曾经是患难与共,甚至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虽然他们没有一同上过战场,但相互之间应该神往了很久。

综合为钱、为权、为私人恩怨,两人都不应该有太大的冲突。毛文龙没有任何杀袁崇焕的动机。

那么假如毛文龙杀了袁崇焕,那么事态会如何演变呢?

首先,崇祯帝绝对不会像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一样姑息。在当时的情况下,袁崇焕是手握重兵的总指挥,杀毛文龙之后,崇祯还要仰仗他清除外患,更担心问罪会引起兵变,因此是忍气吞声。但如果反过来,毛文龙杀了袁崇焕,崇祯没有必要对只有二万八千人队伍而担忧,更不能姑息这种行为。

其次,朝廷大臣们会群起而攻之。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即使平时对毛文龙咬牙切齿的官员,也借机弹劾他,更是他最后定罪的罪名之一。如果是毛文龙杀了袁崇焕,从法理上来说,这是严重的以下犯上的行为,可以等同于谋反,朝中这些饱读四书五经,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可以用唾沫将其淹死。

再次,毛文龙如果擅自处决袁崇焕,那么由袁崇焕一手提拔的祖大寿、赵率教等人更会为之复仇。他们每个人手上的兵力,绝对不低于皮岛的守军。皮岛在失去了道德制高点的情况下,是抵挡不住复仇的火焰,毛文龙一定会死在乱军之中。

当然,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给他定下了十二条该死的大罪。这也相当扯淡,这些罪名有的是子虚乌有,有的是故意夸大其词,还有的是袁崇焕比他还严重。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理由不足,而毛文龙杀袁崇焕就更没有理由,可能想都没这么想过。


静说历史

因为毛文龙是大明朝忠臣,袁崇焕书生误国,袁崇焕搞了个明朝版的“皖南事变”,毁了大明朝。老汉王七大恨起兵,打的大明朝步步后退,明朝只能把长城向东延伸,修建锦宁防线,直到渤海海边。就像长城有九边重镇为支撑一样,锦宁防线也有三个支撑点,陆地的宁远、锦州,海上的皮岛。卢象升、孙传庭等蓟辽督师全部都是以皮岛钳制后金侧翼,威胁赫图阿拉;以宁远和锦州为基地,依靠堡垒和火炮对抗八旗铁甲骑兵,步步蚕食,同时辅以关宁铁骑,对后金汗国形成战略包围态势。这其中皮岛守将毛文龙居首功,他不但率领兵马不断袭击辽阳、沈阳一线,还在大连开辟敌后根据地,不但恢复了明朝的统治,还组建了由根据地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史称“江东军”。可惜的是崇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废掉了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呕心沥血创下的大好局面,启用了从来没有军事才能,只是八股文写的特别好的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什么都不懂的袁崇焕在崇祯及满朝文武面前拍胸脯保证五年以内解决后金汗国,恢复辽东局势到李成梁时代的样子。发了疯的崇祯大喜,命令袁崇焕节制辽东及山东兵马,关宁铁骑、“江东军”皆受其节制,是毛文龙的顶头上司。但是袁崇焕一介书生,没有军功,就算是崇祯大力提拔,也不过二品;毛文龙军功卓越、资历老,是一品大员,将强而帅弱,就只能看上位者能力。可惜的是袁崇焕和提拔他的崇祯一样,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想办法解决有问题的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年轻气盛的袁崇焕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上任以后废除了前任的一切政策,要和八旗军野战,结果所有人都反对。面对反对自己的骄兵悍将,袁崇焕决定杀鸡儆猴,搞一个明朝版的“皖南事变”。关宁铁骑世代军户,势力盘根错节,杀了吴三桂或者祖大寿,肯定会激起兵变。江东军新建,一团散沙,全靠毛文龙个人威望才能抱团。只要解决毛文龙,就解决了江东军,所有人都会害怕袁崇焕,一定会令行禁止的。所以袁崇焕决定谋杀毛文龙。毛文龙认为袁崇焕不过一介书生,官没有自己大,兵没有自己多,关键是江东军全靠自己支撑,自己出事的话后金汗国无人可制。袁崇焕借口新到,到皮岛劳军。毛文龙以为袁崇焕向自己低头,丝毫没有防备,结果就在迎接袁崇焕的酒宴上,毛文龙被袁崇焕当场斩杀。谁都没有想到,不过是意气之争,结果一个大明朝的军区司令员被另一个新来的司令员给杀了,借口是贪墨。明朝俸禄极底,毛文龙靠走私聚拢财物,给江东军增加俸禄。袁崇焕书生意气,断了江东军粮饷,要求江东军饿着肚子和八旗军正面决战。这时,听到袁崇焕倒行逆施的后金汗国马上向江东军挥舞银票,要么被袁崇焕杀掉,要么在野战中轻步兵对八旗铁甲骑兵被杀掉,要么投降后金汗国,金票大大的。经过商议,毛文龙麾下三大将孔有德、尚之信、耿精忠一致同意归降后金汗国。后金汗国大礼迎接三将,高官厚禄,不但没有消减三将兵权,还把制下汉人军兵划拨给三将(其实是掺沙子)。江东军被袁崇焕逼反以后,后金汗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劫掠中原。在毛文龙三将的带领下,八旗军绕过锦宁防线,破喜峰口,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同时后金汗国以三将为榜样,不断招降关宁铁骑和他们的领袖吴三桂、祖大寿。而毛文龙三将和归降后的关宁铁骑将领吴三桂合称汉家四将,清朝进关以后成为汉家四王,定鼎天下后称之为三藩(孔有德战死)。可以说明朝的毁灭,清朝的建立,就是从毛文龙被谋杀成为了必然。


用户55995989010

因为毛文龙没有那么阴!

毛文龙作为一个战斗在前线的武将,真刀真枪,茹毛饮血,九死一生,看过千万种死法,同仇敌忾,他身边真的没有背后捅刀子的战友,否则在强敌面前早就湮没了!绝对不会凭空取人性命的,否则战场上那么多死法,选一种死法,还少两肋插刀的死党吗!更何况大家都冠冕堂皇,都背着把"小刀"!按纲常来说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是在前敌,谁料人面兽心,在战场上被自己人黑、被自己人惦记,且自己还想不到,那是逃不掉的,什么初一十五,什么借与不借的,就只凭他有一方所谓决断黑白的权力。

对于阴谋,谋于前,这在朝堂之上,尤其在大明,对于东林党人类,再正常不过了,什么无中生有,李代桃僵,本该用在战场上的三十六计,都用来直取人性命!不必赘述!所以对于其真的轻车熟路,下意识的。究其根本,本性使然,更何况飘飘然少了约束的时候。

对于阴谋,动于后,才能有冷血的结果。但对于一个战壕的战友,但凡有共赴朝廷危难的想法,也不会拿战友的性命当儿戏,因为儿戏战友,对于其同袍将来的反应是什么,这上过战场的人都会知道。同袍在战场上,首先想到的是同生死,其他都是胡扯,尤其对于今人没经历过的冷兵器时期的战场,那绝对是过命之交,因为一个步伐、一个眼神,都将直面同袍的生死,自己的生死!

所以毛文龙那些战友日后的作法,于情无可挑剔;于理,对于封建王朝,家天下,就是放到今天,人们都在批判愚忠,对于他们有什么可说的!不要说那些双重标准的话,掩饰着虚伪!

所以在前线取战友性命之人,那绝对是九阴之人!只有九阴之人才能做出此等!

阴谋往往不计其他后果,个人目的为首,否则没必要用这种阴谋,因为光明正大的做法多的是,何况拿出那么"多理由",不自信吗?历史上真的没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人,有如此行径!而且在朝廷危难之时,谁能说出一二。

而且其所谓"平",是进攻行为,接战,可结果是让对手在那边进入差点给平了!而且后知后觉,跟着敌人屁股后面走,应对无策,进退失据,累死千军,据说那是关宁铁骑啊!况且敌人精锐尽出!其骨子里就没有那嘴上的胆气与豪气!一切结果何谈诡辩的余地,否则最后也不至于惹得雷霆震怒!

但凡有点男儿之心,没有一种悲怆吗?


F1242240855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

一、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

1、毛文龙傲慢无礼。毛文龙对袁崇焕傲慢以至于袁崇焕东山再起后就开始精心策划除掉毛文龙。离京出关之前,内阁辅臣钱龙锡亲自到其住所,询问“五年复辽”的方略。袁崇焕说:“首先从东江做起。”钱龙锡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从陆地进攻,而从海道呢,而且毛文龙用起来也未必很得力。”袁崇焕说:“毛文龙可用就用,不可用就杀了他。 ”可以说他早就有杀毛文龙之心。

2、毛文龙私通敌国。“以谋款则斩帅”是同时被指控的两项罪状,所谓“谋款”就是私下密谋与后金议和,所谓“斩帅”就是诛杀了毛文龙。加到一起就是指控他为了私下与后金议和而谋杀了毛文龙。

二、人物简介:


1、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2、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龙,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明朝末期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

毛文龙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后被袁崇焕矫诏所斩。


青松5698

毛文龙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杀袁崇焕,反而被袁崇焕杀了?

一,毛文龙和袁崇焕肩负的职责不同,毛文龙是自己组建的敌后抗战游击队,他是反抗后金的,在共同对敌这一点上他与袁崇焕没有冲突,是同志关系,虽然他有割据倾向,甚至有通敌倾向,但他在还没有走向实质性的那一步之前,他依然还不想背叛大明,因此他不会杀袁崇焕,因为杀了袁崇焕等于彻底的叛国了。第二他也没有料到袁崇焕会杀他,在他看来袁崇焕是不能够杀他的,一没理由杀他,二袁崇焕没权杀他,所以就放松了警惕。毛文龙对袁崇焕杀他毫无觉察和防备也体现了其政治智商低下,所以他没先下手为强。

二,袁崇焕是蓟辽督师,肩负平辽重任,他上任之初就出现因军饷问题而导致十五营士兵哗变事件,面对这么一支腐败透顶,畏战和各自为阵的军队,袁崇焕在当时情况下整顿军纪和整合辽东地区一切抵抗后金的军事组织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唯有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统一指挥的军队才能对后金作战,实现平辽重任。毛文龙飞扬跋扈,抗命、居功自傲、贪腐,一直排斥朝延派去监军的文官,并将皮岛将领都认做义子义孙,都改姓毛,完全军阀作派,且并未将袁崇焕放在眼里,更不会听从袁崇焕指挥,这就与袁崇焕整顿军纪、加强统一领导辽东地区各抗后金组织的整军思想有冲突了,甚至是拦路虎。因此袁崇焕才决定杀毛文龙,杀了毛文龙可起到杀一人三军震慑的作用,可以使袁崇焕在反贪腐,加强军纪和统一指挥辽东所有军队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杀毛文龙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使崇桢皇帝不再信任他,甚至担心他割据一方,难驾驭,这就为他日后之死埋下了伏笔。其次,杀了毛文龙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善后事宜,比如另派大将主持皮岛军事,将毛文龙心腹大军调离,加强东江军改组和建设等,就发生了己已事变,接着袁崇焕就被杀了。

所以毛文龙只有抗命之心,还没有反判明朝的决心,加上个人毫无政治斗争经验,因此他没在自己地盘杀了袁崇焕,而袁崇焕为了完成平辽重任,只得杀了一个抗命和贪腐的毛文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