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不是富人騙窮人的陰謀

“減負”不是富人騙窮人的陰謀

減負究竟是富人給窮人的陰謀,還是窮人也應該跟進的全民陽謀?

我勸所有真心不想繼續當窮人的人,嘗試以“富人”的邏輯去思考一下:他們為什麼要給孩子減負?

微博上的王志安說:

義務教育明明是窮人最大的福利,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卻整天在喊‘減負’,這是在削減窮人的福利好麼?等減到每天只上半天課,就全成失學兒童了。素質教育快樂教育本質上都是奢侈品,富人願意搞,就讓自己的孩子去上私立。普通家庭的孩子,減毛線的負擔?

我不知道王志安算窮人還是富人,看這樣子是站在窮人立場上說話的,是個窮人的代言人,據說還有“窮人”專門寫了《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堅決捍衛“窮人”的權利。

作為一個曾經貨真價實的窮人,到如今勉強成為城市中產,懂點教育的人,我勸所有其實不想繼續當窮人的窮人,嘗試以“富人”的邏輯去思考一下:他們為什麼要給孩子減負?減負究竟是富人給窮人的陰謀,還是窮人也應該跟進的全民陽謀?

大概七年前,我也對富人教育憤憤不平。我清晰地記得我遇到了一位教育專家——盧勤老師,她心平氣和地跟我說:

不管富人的財富得來正當與否,他們的確是現在有財務自由、有選擇自由的那群人,他們也的確是更加識貨的那群人,他們肯定不傻,甚至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更聰明的人。我們難道不應該觀察一下他們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我們可以跟進的是什麼嗎?

我還想跟大家再講一次《朗讀手冊》裡面講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美國女僕名叫瑪琪,她很注意觀察有錢的主人是怎麼辦事的。

她看到: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讓孩子上音樂課,給學校打電話確認孩子是否有個好老師,並瞭解學校的問題,而且重視在家庭中跟孩子相處的時光,在家中放置書報雜誌等等。

於是,她就跟當鋼鐵工人的丈夫照著去做。

要知道,這位女僕一輩子只上過九個月的學。但是,她用從成功的人身上學到的那些“辦事”的方法養育了五個子女,她的孩子們共獲得了13張大學文憑。

她還培養出了耶魯大學的教授詹姆斯·柯默。柯默博士擁有醫學及心理學兩個博士學位,獲得了36項榮譽,他發起的柯默計劃在美國26個州700所學校推行。

女僕瑪琪跟王志安代言的窮人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她不相信;窮人的孩子是另外一套特殊材料做成的,可以不遵循教育的規律、事物發展的規律,單獨發明出一套成功的規律和邏輯。

我想從兩方面來講講我對富人支持減負的理解。孩子接受教育,從教育層面上來分:

一是用來在現代社會立足的基礎教育,也就是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

二是發展教育,即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最擅長最熱愛的事業,並做好從事該事業準備的教育。

基礎教育是解決人們生存問題的教育;發展教育是是通往成就感、幸福感的教育。作為家長,必須得有統籌安排學校教育、社會機構教育(名師教育)、家庭教育、自我學習的意識,而不是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萬事大吉了。

先談基礎教育

關於對基礎教育該使多大勁兒的問題,我有一個掌握幾百個億投資規模的投資人朋友說得很直接。

他先是在小孩五六歲時老婆焦慮孩子不識字的時候,說:

孩子遲早都會認字的,有些孩子早點有些孩子晚點,你見過小學畢業還不識字的小孩嗎?

你見過因為識字快慢,還區分出人生格局的嗎?既然沒有,那早一天晚一天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小孩高興不高興,跟父母的關係好不好,對學習抱有十分積極的態度,這個很有關係,我更在乎。

這個朋友到了小孩十歲的時候,又發表了一次見解:“小學要掌握的那點知識,你看一遍教育大綱,再看一遍小學課本,不就那麼回事嗎?犯得著花那麼多時間嗎?”

我聽了他這話,想起了我的另一個名校畢業的朋友,他輔導孩子的時候也是這套邏輯,後來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還專門編了一本書,把小學階段主科知識點都按框架梳理了一遍,一看就能明白小學孩子究竟要學些什麼。

他的孩子考試成績很好,因為孩子知道考點在哪裡。我聽說後來那本書賣得很火,多次再版,在讀者的強烈要求下,還做成了像紅寶書那樣的塑料皮——因為要天天翻,所以還是耐磨的皮比較好。

給每個人打基礎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有義務一定要學習的那些知識,一共就那麼多,只要智商正常,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會了就足夠了。

蓋茨基金會的李一諾,同時還做了探索的小學新教育——一土學校。她說,他們認真比較過美國和中國的教學大綱,發現居然驚人的一致,“幾乎就是一樣的”。

不同之處是中美兩國的教法不同,對教綱的尊重程度不同,美國是老老實實按照教綱教的,中國則基本上認為教綱只能算教孩子的底線。

有意思的是:美國這麼薄弱的基礎教育,居然支撐起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高等教育體系,也貢獻了最多的科研學術人才,得了最多的諾貝爾獎。

我們不但不反思我們的基礎教育是不是太“紮實”了,卻在一味炫耀中國在國際奧林匹克比賽乃至什麼記憶大賽的成績(最愛炫耀這些的,基本上是課外補習班的老師和刷題學校的老師,無一例外,請大家自動屏蔽)。

王志安代表的窮人就問了,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多學一些?這是窮人的福利!

我不知道學習更多有什麼用處?

對於我這種註定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來說,至今不知道微積分是怎麼回事,一點都不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而那些月入五萬寫代碼的西二旗人士,估計對古漢語的訓詁學也心生畏懼。

這樣的超綱學習,而且是針對所有孩子的,學那些註定對於他自己無用的知識,除了讓他們的自信心大面積地得到打擊之外,究竟還有什麼用處呢?(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我讀中文系之後連續一年還在做噩夢,夢見高考的數學成績不算數了,我還得再考一次。)

王志安代表的窮人又問了,沒有必要學習更深,但,是不是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練習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提前學反覆學多次學,肯定基礎更紮實。但如果你真正觀察過那些有效的無效的學習,就不會這麼認為。

我是一個挺愛觀察周圍的人來總結總結規律的人,我發現我的同學裡面,成績好,考試也不容易發揮失常的同學,平時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大多數高三了還能堅持十點鐘睡覺,每天還能打個球、聽聽音樂,保有大約20%鬆弛時間的人,往往學習是最高效,心理素質最好。

由於我小學升初中是全縣第三名,考大學時輕易就進了“211”的大學,我發現我的學習也是如此。後來我才知道我們那裡考大學最厲害的著名高中——重慶一中,到了高三,整個下午是不用上學的,還鼓勵學生到球場上去玩。

我有一些同學顯然不相信輕鬆一點學習效果更好,以為只有重慶一中的高材生才配這樣過,普通資質的孩子是絕不可以這樣過的。

比如,我高中宿舍床對面的那位女生,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睡覺的樣子,我睡著的時候她還在看書,我醒來的時候她已經在做題了,床靠牆那一邊摞了一面牆的保健品盒子,由太陽神健腦口服液和蜂王漿組成。

結果如各位讀者大人所料,這位勤奮到百分之兩百的同學,連三本都沒有考上,發高考成績的那天,我都想陪她哭一場。

最近,我在看Facebook流傳出來的時間管理方法PPT,其中一條就是講做計劃的時候一定只能安排精力的80%,並且要每天獎勵自己玩耍娛樂,據說這樣效率最高,工作完成得最棒,看到這裡的時候,我覺得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總結:基礎教育超綱越多,孩子自信心、學習積極性被打擊的可能性就越大,基礎教育耗費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效率越低,學習效果越差。

這就是教育部為什麼要求三點半就放學、嚴禁課外補習班提前學班,為什麼浙江和黑龍江兩省規定不能早於八點上學(據說其他省份也在跟進)的原因。

再談發展教育

發展教育也可以叫個性化教育,這個跟學校裡面的因材施教不太一樣:學校裡面進行的個性化教育,指的是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教學方法,最後要學習的內容還是一致的。

而針對單獨個體的發展教育,更像是量身定製的教育,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都是要根據學生的個體而改變的。

昨天,我跟一個創業的朋友吃飯,她剛進行了一輪招聘,見識了幾十上百號年輕人,感嘆現在的年輕人真讓人刮目相看,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你需要什麼,我就把自己打扮成什麼,而是我有什麼,你需要什麼,兩個配上對了,那就一拍即合。

這樣來的年輕人通常特別有靈氣,創意多,點子多,愛工作,效果明顯,因為畢竟這是他愛幹、擅長乾的嘛!

這次招聘對我朋友的衝擊很大,她說:

我一定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愛乾的事情、擅長的事情。現在社會,只要你有一個高人一籌的本事,真是不愁就業,更不用發愁他不開心啦、心理健不健康這些問題了。

朋友最後總結,教育部減負減得真好,學校放學放得越早越好,這樣,我就有時間按我的想法安排孩子的教育。

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去年六年級,當時我問她對孩子的初中有啥打算,她回答:“這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愛畫畫,到現在十歲了還這麼喜歡,估計以後要走的路跑不了跟藝術相關,所以我得找個學校作業不用那麼多,每天有畫畫的時間。”

最後,她放棄了學校派位的好公立學校,讓孩子去了一個下午四點能準時放學的國際學校,以保證孩子每天有時間為自己的夢想做事情。

“畢加索的時間不應該花在連篇累牘的數學作業上,你說呢?”朋友最後說。

“要是這些初中可以減一減功課,給學生多一點自由時間,你就不用花那麼多錢去國際學校買自由了。”我由衷地說。

王志安說: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奢侈品,窮人家的孩子用不起——前半句非常好,我很贊同,起碼他沒有說窮人家的孩子不喜歡快樂教育,不需要素質教育,說明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本質上還是好的,是最後能帶給孩子幸福的;後半句我想說窮人家用得起用不起,可以想辦法。

我想談談我的女兒。從她很小起,我就發現她很愛看我看的書,比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講溝通技能的;大一點,我看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的校樣,她也在旁邊看,有時候還能幫忙找出錯別字來。

我們讀書會讀《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當時才8歲的她竟然用度假三天的時間一字一句全部看完。後來我訂了哈佛心理學博士劉軒的線上課,每次打開,她也很有興趣過來聽聽,之後跟我聊聊。

“減負”不是富人騙窮人的陰謀

她顯然非常喜歡心理學,在這方面有天賦——其實,只要孩子有鬆弛的時間可以顯露自己的喜好,父母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地觀察孩子,父母只要不是盲人,就能看見孩子的天賦所在。

而且,如果不是她有足夠的課外時間的話,她這個天賦很難顯露出來。那麼,如何給一個有心理學天賦的孩子量身定製教育呢?

對於十歲的孩子來說,給她時間就可以了,有了時間,她就可以隨意地看很多這方面的書,讀這方面的文章,甚至自學網上的課程——哈佛公開課、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

這些高品質的平臺上全部有免費的線上課程;

北京每個週末都有這方面的免費講座,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天文館、科技館……大城市這些場館都有免費的多姿多彩的豐富的活動,全部是一流的頂級的教育資源;

打開豆瓣同城,每個週末的每個小時都可以找到有意思的活動;

北京音樂廳知道現在還有20元一場的交響樂門票

……

這些都是比培訓班要高級昂貴很多的教育資源,有些甚至是為孩子定製的。

你會發現,發展大部分孩子的天賦,只要善於利用資源,窮人也可以玩出很高水平的。

我甚至覺得,在這個信息高度共享的時代,教育需要的所有好資源都找得到,只要有一顆熾熱的向學的心。

最後,再談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孩子三點半放學了,家長還沒有下班,怎麼辦?是不是又得花一筆錢去託管,去上興趣班?窮人怎麼辦?

在孩子學校附近找個工作租個房子;跟老人搞好關係,讓老人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地為小家庭幫忙;幾個共同煩惱的家長一起辭職搞個完全按照自己心意安排的託管班,又解決自家問題還同時幹起了創業……

父母面對問題不是抱怨,而是越戰越勇,越來越有辦法和智慧,這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言傳身教。

第二個問題:如果不上提前班、補習班,不刷題,不參加盃賽,孩子就沒有辦法裸考進好學校,沒有好小學就沒有好中學,沒有好中學就沒有好大學,這個怎麼破?

答:查了一下,我國其實從1955年就開始發佈文件減負,每年都三令五申減負,但大家都沒有當真,甚至課外班愈演愈烈。

八十年代以後,我國也是年年喊廉潔,月月抓貪腐,但大家都相信有潛規則,灰色路線和權力尋租。但是,中紀委反貪局《人民的名義》播放的前後幾年,所有人都感覺到社會空氣的不同。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幾個能講真話給你聽的政府部門的公務員親戚,他們現在敢做什麼不敢做什麼,請你吃一頓飯都要強調這是私人買單,你會知道這是動真格了——這樣的世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

我覺得,這次的課內課外的減負是真的。

我相信,從容快樂完成基礎教育,高高興興找到興趣發展特長是孩子通往幸福的教育。這不僅是富人孩子的選擇,也應該是窮人孩子的底氣。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三川玲:在懂童書的人裡面她最懂教育,在懂教育的人裡面她最懂童書。她是童書出版人,她出版作品獲國家圖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銷量百萬,她撰寫的童書評論深得讀者認同,能掀起購買風潮;她是兒童教育作家,撰寫的教育文章常常10萬+,還經常被教育部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引用;她還是中國營地教育聯盟理事,TEdxKids智庫專家。同時,她還是9歲女孩小丸子眼中那個有肥肥雙下巴、愛做飯,從來不打不罵孩子的媽媽。與白滔滔合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