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減負」,真的對我們有利嗎?

中國基礎教育的應試成分太重,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主要圍繞應付升學考試,不太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因而為人所詬病。

社會上一直有改革這種教育的呼聲,教育家們也致力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十幾年基礎教育改革的力度很大,成績顯著,中小學生的減負教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遊戲教育等蔚然成風,書包減肥、釋放天性、學歷無用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減負”與“綜合素質”成為中國基礎教育實踐與改革的政治正確,改革的目標和手段都圍繞這二者轉圈。

但是另一方面,調研發現,學校在不斷調整制度、制定政策給學生減負,包括不佈置作業、教材內容簡單化、壓縮學生在校時間、小初不再筆試、增加文娛活動內容等,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快樂成長和提高各方面素質。但在實踐中卻出現了相反的結果,學生的負擔不減反增。

學校的減負改革確實減輕了學生在學校的上課負擔,但增加了學生在校外的學習任務。因為減負教育是在小初階段,並沒有對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以配套改革。小初是素質教育,但升學卻是應試教育。

為了小孩能夠在升學中勝出,學生家長就得在校外給小孩提供額外學習的機會,一個是家庭教育,一個是購買市場化教育。家庭教育需要家長帶著小孩學習,陪伴小孩做作業,給小孩批改作業,這對家長來說也是個重新學習的過程。在市場上購買的教育資源既有語數外等文化課內容,也有音體美等素質教育項目。

小初學生走出學校後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家伏案寫作業,就是在培訓班裡上課,或者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學生的負擔在減負教育中成倍增加。

不僅如此,減負教育還增加了家長的負擔,讓大部分家長苦不堪言。

首先是增加了接送小孩的負擔。

為了減少學生在校時間,越來越多地方實行禁止學生早上早到學校、下午提前放學的規定。浙江省教育廳就規定小學生不能在八點之前進校,許多學校在八點半、九點才開始上課。家長至少在八點之前不能離開小孩視線。過去是六七點鐘就將小孩送至學校才去上班,現在最早八點才能將小孩送進學校,那什麼時候去上班呢?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就放學,不說很多學校下午不安排文化課,單說這時候家長還在上班,誰去接小孩放學?

有的家庭有爺爺奶奶接送,有的家庭則騰出一個勞動力出來接送,多數家庭是將小孩託管給專業機構。教育部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就要求各地創造性地鼓勵發展託管機構,美其名曰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既然還是託管,何苦這麼早放學呢?

其次是增加了經濟上的負擔。無論是將小孩託管,還是參加各種培訓班,都需要向市場機構支付不菲的費用。培訓項目越多、時間越長、級別越高,家長的負擔就越重。

再次是減少了家長的休息時間。

家長要用休息時間陪同小孩學習,無論是陪同做作業、練琴、跳舞等,還是去培訓班,都得佔用家長的休息時間。有的家庭甚至是全職陪同小孩。

最後是增加了家長的學習負擔。

家長要教小孩文化和文娛方面的知識,就得自己前期重新學習,同時家長還要學習如何培養小孩,這也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在浙江一城市調研時,當地還有專門對家長進行培訓的市場化教育機構。所以,在中小學家長群中流傳這樣一句話,現在小孩培養既要“拼爹”,也要“拼媽”——“拼爹”說的是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拼媽”則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小孩。而能夠拼爹拼媽的家庭,多是“有錢有閒”的人家。

基礎教育“減負”,真的對我們有利嗎?

再來看這當前基礎教育以“減負”為導向的改革,確實可以很好地實現了上層家庭的教育目標,但卻給中產家庭的父母和小孩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不過幸好的是雖然壓力大,中產家庭尚能夠在競爭中實現突破,他們子女的綜合素質相對較高,多數能夠考上較好的大學,並且一部分可以實現階層躍升。

但是底層家庭的子女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根本無法應對升學考試,當家庭又無法支付昂貴的市場化教育成本時,他們在應試中就難以與中產和上層家庭的子女競爭。

在基礎教育主要是“拼爹拼媽”的情況下,底層家庭的子女無論其個體怎麼努力亦無濟於事,乾脆也就不努力了。這能否表明,基礎教育改革讓底層家庭子女失去了努力的機會?

大家對此又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