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廣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話題:教育「減負」

【材料】2018年兩會,“減負”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標誌著,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將成為政府下大力氣解決的重點問題。

“減負”是個老問題,是教育的頑疾、痼疾,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有效根治,是因為其成因複雜。而越是複雜,就越需要仔細分析,牽住“牛鼻子”。

【解析】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仍然供不應求是重要原因,校際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還不夠均衡,父母讓孩子“上好學”的強烈願望與教育發展“不平衡”、“好學校”供給“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願望,異化為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焦慮,紛紛將孩子送到縣城、大城市的學校中去,導致了大班額的發生。

同時,社會上的用人觀和分配製度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單位招聘有學歷門檻,很多單位在招聘時明確要求博士生、碩士生,甚至限定學校的排名和檔次;不同學歷、不同背景的收入差距過大,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父母們的教育焦慮。

從社會層面來看,公眾教育素養的相對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什麼是好的教育?是為了考取一個好的分數,上一所好的學校,還是為了讓人的發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為他自己?當這些問題沒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時候,教育的過程就容易被異化,異化為流水線式的工業化生產,異化為用“鄰居家”的孩子來評價自己的孩子的盲從。因此,提升整個社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養”,是當下最迫切的工作之一。

首先,需要像精準扶貧那樣,確定責任人,限時、定點地儘快消除大城市中依然存在的薄弱校。另外,在各地成為擇校熱點的所謂“名牌學校”,它們往往是地方政府採取特殊政策“打造”出來的。這需要地方政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不是打造少數“超級中學”、名牌學校,而是通過均衡教師資源配置來縮小學校差距。

其次,還需要積極回應家長需求,解決一些具體問題。需要給學校一定自主權,用多種方式滿足家長實際需求;同時要解放思想,打破在經費使用上的清規戒律,激勵學校把好事做好。

最後,還需要規範民辦學校的行為。在上海、杭州、成都、廣州等城市,擇校已經變為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生源競爭。由於民辦學校擁有招生優先權,使得部分公辦學校逐漸呈頹勢,趨於平庸化。這違背了發展民辦教育是為了增加教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初衷。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和處理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關係,保障基礎教育的公益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