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一篇育兒短文,引發10萬+網友大討論,這個話題確實值得聊

馬伊琍一篇育兒短文,引發10萬+網友大討論,這個話題確實值得聊

全文是這樣的:

昨晚,妹妹非要睡在我身邊,一會兒就呼呼的,糾結著要不要把她抱回身邊小床,卻捨不得,這樣有奶香味寶寶的日子大概也不會有太久了吧。姐姐小的時候特別依賴我,總想讓我摟著睡到天亮,而我在愚蠢的獨立育兒理念影響下,堅持在她睡著後,哪怕自己睡著了也會半夜醒來把她抱回小床,摸著小手隔欄而臥,只有在她生病時才徹夜讓她睡在大床,以便隨時掌握她的體溫。現在回想究竟在怕什麼?怕她跟我們睡一張床就太依賴?怕這種依賴會破壞了孩子長大後的獨立?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所以,都急什麼呀,賴在身邊就賴著吧,關鍵這小丫頭平時都不讓抱,願意睡我身邊也是好難得的呢[呲牙][呲牙]!

養孩子,真不是隨便提個觀念就敢稱自己專家達人的,沒親自養大過幾個性格不同孩子的,沒個十幾年以上經驗跟隨來以觀後效的,都別逞能!當媽媽的只求隨孩子共同成長,感恩孩子們無私無畏地選我們當媽媽,信任我們,讓我們在他們身上犯錯,還一直那麼愛我們!

馬伊琍說出了為人父母最糾結的一件事:孩子和大人分房睡問題。

說糾結是因為,不分房睡看上去也沒什麼問題,反而父慈子孝、其樂融融,連睡眠質量都很高呢。

但,真的不分吧,又總覺得怪怪的,其中或許有專家一直耳提面令分房睡的好處,也有自己的隱隱擔心,甚至可能還有面子問題。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本來覺得孩子分不分房睡無所謂,但隨著孩子長大,身邊其他同齡孩子都分了,於是她也要求孩子分,孩子不願意,她就又打又罵又鎖門的,我問她為啥突然變得這麼激烈?她說:“我身邊所有人的孩子都分房睡了,我不讓孩子分房,別人還以為我搞不定孩子呢!”

其實,孩子和大人分房睡,從理性科學的角度看,沒啥好糾結的,因為遲早要分,越早分,孩子適應的越好。

先來看看分房睡有什麼好處:

  • 孩子更獨立,對父母的依賴更少,長大後,媽寶男之類的就不太可能出現;

  • 衛生,孩子抵抗力比大人差,有些菌大人接觸沒事,孩子可能會有問題;

  • 增進夫妻情感交流。

馬伊琍一篇育兒短文,引發10萬+網友大討論,這個話題確實值得聊

至於分開睡的時間,心理學家一般認為是兒童性意識萌芽時,即3歲左右就要分房睡了,最遲不能超過10歲。

10歲後,孩子身體逐漸發育,並進入青春期,就非常不適合再繼續和大人睡一起了。

其實馬伊琍的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3歲,她也是和3歲的孩子一起睡,9歲的大女兒早就自己睡了。

另外要說的是,馬伊琍是媽媽和女兒睡,也就是同性父母和孩子睡一起,這種組合,時間可以更長一點,而異性父母就應該更早的退出。

但異性父母的退出,又會有另個問題,那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就很難建立起來了。

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並非忽略親子關係,反而是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性成長,因為孩子在3到6歲這段時間裡,要明白父母之間有一種親密關係,是他沒有能力介入的,接受了這點會更有利於孩子今後自己的親密關係建立

相關文章推薦

馬伊琍一篇育兒短文,引發10萬+網友大討論,這個話題確實值得聊

分房睡其實也是有技巧的,用的好,孩子還會很期待分房睡呢!

  1. 和孩子一起興致勃勃地佈置他的小房間,儘可能滿足他對房間設計的一切要求;

  2. 睡前陪伴孩子平靜地聽聽舒緩的音樂,讓孩子不再興奮,在溫馨的氛圍中逐漸入睡;

  3. 給孩子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偶、毛毯等,抱著睡,對孩子而言更有安全感;

  4. 父母和孩子臥室的門,都開著,產生一種連接感,而非生硬的拋棄感;

  5. 開小夜燈,給怕黑的孩子更多安定感,但記得孩子睡著後關掉;

  6. 陪孩子睡覺的工作,最好由同性父母來做。如果孩子一定要異性父母陪伴,那麼異性父母不上床,拿把椅子,坐孩子床邊陪伴他入眠即可。

馬伊琍一篇育兒短文,引發10萬+網友大討論,這個話題確實值得聊

在孩子與父母分房睡的問題上,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依賴,以及分離焦慮,是比孩子更強烈的,這時,就需要父母敏感的覺察到這點,並且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而加以剋制。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 克萊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而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愛孩子,就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End--


大家好,我是處處有心,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致力於青少年行為問題、親子關係、婚姻情感、個人成長等方面的諮詢和研究。

新浪微博:處處有心·

青少年行為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