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棉花库存呈现顶部回落的趋势

1 、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棉花为我国主要经济农作物,行业整体发展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1949 年-1953 年,自由贸易阶段。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中央政府对于棉花这一重要物资制定了公司企业“联购”经营的政策。1950 年,国家组建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通过供销社收购大部分棉花。此外,中国棉花纱布公司、公私合营纱厂联合购棉处、私商棉贩也可以从农村直接收购棉花。供销社收购棉花后采取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的办法,以满足纱厂的正常需求。随着计划经济建设的实施和加速发展,1953 年底,棉花自由贸易阶段结束,以棉花统购统销体制取而代之。

全球棉花库存呈现顶部回落的趋势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全球及中国棉花行业发展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

1985 年-1998 年,合同定购阶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棉花发展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棉花生产迅速发展。1981 年以后,棉花生产连年丰收,1984 年更是达到 626 万吨,与需求相比棉花供给出现暂时过剩。由

于棉花相对过剩的压力过大,1985 年 1 月 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但实际上这一政策并没有实行,此后由于棉花生产滑坡,棉花统购统销政策继续实行。

1999 年以来,市场化改革阶段。棉花市场严重供过于求,1998 年 11 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从 1999 年新棉上市后,棉花收购和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国家主要通过储备、进出口调节等经济手段调控棉花市场。2001 年 7 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棉花流通体制实施了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

2 、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棉花产业上游为棉花的种植、采摘等棉农生产环节,中间环节为皮棉的加工及籽棉附加产品的流通环节,产业链下游为纺织企业。

(1)行业上游分析

上游为棉花的种植、采摘及交售。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目标价格改革使种植区域进一步向新疆集中。近几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持续下降,2014 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下降 2.9%,分区域看,受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影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比增至 46%,较2013 年增加6%,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下降3%和2%;2014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不减反增,两大流域的种植面积有所萎缩。

(2)行业下游分析

行业下游为棉纺织企业。2009 至 2012 年,国内纺织企业棉花消费量持续下降,一是由于纺织惬意景气度尚未完全恢复,对棉花的需求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棉价高企,纺织企业在逐步降低对棉花的使用比例。因此,在国内棉花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量的棉花被中储棉临时收储。2014 年,国内棉花消费量开始企稳,同时中储棉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库存增速明显放缓。2015 年在消费维持平稳的情况下,巨量的储备棉将进入有序的去库存过程,棉花消费量有望回暖。

3 、行业壁垒

(1)营销网络及品牌壁垒

随着行业的发展,销售、服务已经成为皮棉销售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即为分散、且各地需求不尽相同,棉花加工企业面对的市场也就相应分散且千差万别;因此,企业只有建立庞大而有效的营销网络才能真正渗透市场、高效地完成产品销售,对市场变化深入了解并作出反馈。这对于企业的行业资源、管理能力等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企业积累形成的信誉及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许可制度

在我国,棉花加工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根据《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方可取得棉花加工资格,并在有效期满后重新认领,若不符合国家严格规定的相应加工场所、技术设备及相关人员等条件,将无法取得棉花加工资格。

(3)资金壁垒

一方面,随着籽棉加工技术研发力度的加大,用于科研的资金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籽棉收购的季节性较强,籽棉加工企业对收购资金的需求具有时间集中和数额较大的特点,因此,种子企业在经营中必须保持较多的流动资金,具有丰厚资金实力的企业将在新技术研发及籽棉收购中占据领先地位。

4、市场规模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14 年全年产量占全球棉花总产量的 25%;其次为印度和美国,占比分别为 24.8%和 13.7%。中、印、美三国合计贡献全球棉花 60%以上产量。此外,巴基斯坦和巴西的棉花产量占比分别为 9%和 6%。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其棉花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量的 30%;其次为印度和巴西,占比分别为 13%和 11%。2011-2013 年,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棉花出口国,由于 2014 年我国购买量的下降及印度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其出口量已不及美国的一半。美棉出口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由于影响棉花产量的因素较多,农户种植收益、种植意愿、自然条件等因素均会对当年的棉花产量造成影响,因此相邻年度棉花产量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 年国内棉花产量约为 618 万吨,较 2013年下降 12 万吨,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棉花产量延续下降的趋势。

2014 年,中国棉花消费量在全球占比为 30%,印度为 22%,二者合计消费全球一半以上的棉花,而在2012 年两国棉花消费量占比分别为37%和19%,印度棉花消费量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将中国棉花消费量与世界棉花消费量对比观察发现,2005-2012 年,二者的增速在走势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无论是增速的上升还是下降,中国棉花消费量的变化幅度比世界平均水平更大,这也说明中国棉花消费对世界棉花消费的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

2010-2014 年,全球棉花产量连续 5 年高于消费量,剩余的棉花被收储导致全球棉花的库存量持续走高,加之 2011 年开始中国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中国棉花库存剧增,带动全球棉花库存上升。然而,随着 2012 年以来棉花产量持续减少,消费量平稳增长,加之 2014 年开始我国不再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全球棉花库存呈现顶部回落的趋势。

全球棉花库存呈现顶部回落的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