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昨天父親節,洋人節日。今天端午節,與除夕、春節、元宵、清明、中秋、重陽、冬至等一樣,都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節日。寫端午節的好詩不算多。中國古詩詞雖然浩如煙海,只有中秋寫得好的詩歌很多,因為中秋有一輪明月,中國人對月亮充滿了感情和想象。除此之外,寫元宵、清明、重陽的也有幾首,其他節日寫得好的都不算多。陸游這首端午詩算比較典型。今天借這首詩講講端午節的來由和風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點雄黃)

“端”,據《說文解字》上的解釋,物初生出地面,就是開始的意思。“午”,按照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序,正月建寅,二月為卯,五月為午。“端午”就是五月開始。端午節是五月初五,所以也叫“端五”、“重五”。“五”為陽數,所以也叫“端陽”。

一般都認為,端午節是因為紀念屈原而來。說是戰國時候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划龍舟,包粽子。屈原,是大仙非常尊敬的一位偉大詩人。確實,對一個文人,對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緬懷,是一件很美好、很高尚的事情,體現了這個民族的良心和社會道德水準。

唐代有一首詩,寫的是端午,詩歌寫得很一般。其中有一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可見因屈原而有端午這種傳說由來已久,決非從唐代才開始。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賽龍舟)

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星相學極其複雜,很難說清楚。總之,古人把五月看成不好的月份。漢代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習俗,就是五月所生的嬰兒不能養大。一旦長大,據說男害父、女害母。“五月蓋屋,令人頭禿”,是說五月不能蓋房子。五月赴任的官員,直到免職也不會升遷,所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後人有種解釋說,這時候天氣逐漸變熱,各種蛇蟲(蚊蟲、毒蛇、蠍子、蟾蜍等)和病菌活躍,皮膚病、感冒和瘧疾等多了起來,小孩子夭折也比其他月份多。所以,慢慢就把五月看成一個不吉祥的月份。

在古人看來,端午這一天,不但不是佳節,反而是惡月惡日,必須除瘟、驅邪、求吉祥。因此端午節習俗很獨特,包括吃、藥物、運動和求神都與健身驅邪多多少少有關。

端午節著名的食品有粽子、鹹鴨蛋和大蒜頭。粽子包了棕竹的葉子,增加了一份清涼。鹹鴨蛋是涼性的,消火。大蒜頭更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粽子)

驅邪防病,藥物自然必不可少。比如喝雄黃酒、菖蒲酒。雄黃是古代常用的一種中藥,解毒殺蟲,還可以驅蛇。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黃塗抹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有小老虎一樣的威風,辟邪。菖蒲也是中藥,能開竅化痰,闢穢殺蟲,除了泡酒,還掛在門上。端午節也稱“菖蒲節”。門上除了懸掛菖蒲,還掛艾葉,也是為了驅蟲辟邪。大姑娘小媳婦佩香囊,防蟲驅蟲、明目醒腦。這一天,還要用佩蘭的草熬湯洗澡,所以這一天也叫“浴蘭節”。

運動當然也是防病驅邪的主要方式。端午節的運動包括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等。大仙以前教書時說過,中華民族是個愛靜不愛動的民族。當然這話說得有些絕對。但中國歷史上關於運動的節日很少,3月3日踏青、9月9日登高,都不算什麼劇烈的運動。與運動最相關的節日,首推端午節。

競渡棹歌

(宋)黃公紹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鬥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端午東湖觀競渡

(宋)黎廷瑞

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

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

這兩首寫於宋代的詩歌,從看龍舟著眼,寫賽龍舟,都很好。第一首,更象一首民歌,尤其生動。

防病驅邪自然還得求神求鬼,這天要跳鍾馗,掛鐘馗像,迎鬼船,門口貼符,身上戴五毒靈符。懸掛劍一樣的菖蒲,叫“蒲劍”,也有鎮邪功能。

陸游《乙卯重五詩》就記載了端午節(重五)很多習俗。詩歌說,在山村裡,沒有河流可以賽龍舟,但是石榴樹正是繁花朵朵的時候,兩頭尖的粽子就像人們的髮髻。艾草紮在高高的帽子上。著(zhuó):附著,穿著。危,高的意思。按照舊的風俗,剛剛準備好各種藥物,瘦弱的身軀也點上了硃砂。羸(léi):瘦弱。到了傍晚,一切事情都好了,於是笑著喝酒吃飯去了。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做香囊)

這是一幅宋代端午節的風俗畫,與幾十年前的皖西南農村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在山區農村長大,端午節不一定能吃到粽子,但去山上採來艾草,從池塘採來菖蒲,插在門上是必須的。爺爺還用艾草變成一根根繩子,捲成一個圓圈,曬乾後,每次剪一截點著,房間裡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味,就是天然的蚊香。爺爺和爸爸還用它來點旱菸。

記得的習俗還有,在孩子的頭上要用雄黃塗抹,還看過小小孩額頭上寫了“王”字,自然會嬉笑一通。女孩子有香囊。“香囊暗解,羅帶輕分”,這些都是女孩子的私家用品,不可隨便送人。隱約記得這一天大人還會給每個小孩子一個畫有符的手帕,要揣在身上。小時候怕符咒,揣了幾天就偷偷洗掉。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投壺)

題榴花

(唐)韓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端午前後,大部分的花都開過了,只有榴花正是當時。因為石榴花不大,而且枝繁葉茂,常常被藏在枝葉裡面不容易發現。但是,你一旦靠近石榴樹,看到石榴花開,一定會被她的那種極其飽滿的紅和亮所折服。而這就是《題榴花》這首詩要表達的意境。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唸詩,知道端午的真正含義

詩歌的意思是說,五月的榴花太耀眼了(“照眼明”),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亮瞎了人的雙眼。枝葉之間經常見到石榴開始結果。可惜這裡沒有車馬來,只有滿地大紅色的石榴花瓣在風中迴旋翻轉,絳(jiàng):大紅色。

有人說,這是韓愈被貶謫後,寫他自己的孤獨。對這種喜歡影射、善於演繹的解釋,我總覺得是扯淡,韓愈老人家明明是就寫石榴花好吧。賞桃花,賞李花,賞蘭花,賞海棠,賞芍藥,賞荷花,賞菊賞梅……都是常見的事情,但賞榴花,沒有形成風尚,所以“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是一種正常態。

石榴,和裙子經常聯繫在一起,所謂“石榴裙”。早在唐代,那種大紅的石榴裙就是極其流行的一種服飾。這種裙子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這“血色羅裙”就是石榴裙。由於石榴裙經久不衰,也就成了美色的代名詞,男人為美色所征服,叫作“拜倒在石榴裙下”。寫石榴裙最著名的一首詩,出自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筆下。

雜曲歌辭·如意娘

(唐)武則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意思是說,我在胡思亂想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因為想念你,身體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來(“比來”)因思念你而經常流淚,那就開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據說這是在唐太宗去世之後,武則天感業寺出家為尼時所寫,但不是想念唐太宗,是想念新皇帝李治。這首詩打動了李治,成為她命運的轉折點。前些日子念過這首詩。想一想這個鐵娘子以後的所作所為,真是覺得造化弄人、命運不可捉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