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肯定湖北宜都“古道樞紐”地位

2018年5月27日,以“線路與文化”為主題的宜都、五峰、鶴峰、石門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湖北宜都市圓滿落幕。80多位國內專家學者經過深入的交流探討,肯定了宜都“古道樞紐”的重要地位,併為後期保護利用提供建議。

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肯定湖北宜都“古道樞紐”地位

國務院參事、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嵩齡說,宜都境內的宜紅古茶道遺存點具有完整性,十分有代表意義。對待這些文化遺產,要從不角度看待,研究其本身屬性、價值意義,並善於發掘、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

宜都現存70年前的宜紅茶生產線至今還能運轉,讓國家博物館文化線路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林感到非常驚歎。他說:“這是我國罕見的茶業活態工業遺產,足以奠定宜都作為宜紅茶‘古道樞紐’的地位。”

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傅晶考察了八個省區所有的古茶道和遺存點。她說,宜都是宜紅茶從山區進入長江的重要節點,既有加工又有轉運,遺存點特徵鮮明,不應忽視。

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所所長、教授劉再起介紹,在“萬里茶道”湖北路線中,五峰、鶴峰等地的宜紅茶,大多先到宜都中轉或精製加工,再運往武漢,可證明宜都在古茶道中的地位。“

宜紅茶在茶區生產組織過程中,最大難點在於交通。”宜紅文化學者、第五屆宜昌市政協主席李亞隆說,“跋山涉水、一路前行”的宜紅古茶道精神,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湖北省古建築保護中心主任陳飛建議,宜都在宜紅古茶道資源遺產保護利用中,可實行“一加六模式”。即在現存遺產基礎上,進行遺產調查、遺產認定、非遺文化發掘、遺產價值認定,以及有針對性的保護、遺產活化再利用等,使宜紅茶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相關學術論文59篇,經過深入的研討,與會多位專家肯定了宜都作為“宜紅古茶道”中集散地和對外運輸轉運站的歷史地位及意義,認為宜都也是重要的“古道樞紐”,建議將其列入萬里茶道申遺推薦點,並就如何更好地挖掘、傳承、保護和利用宜紅古茶道提供了諸多建議。(曉華 艾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