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批“一顆章”,見態度更要見實效

審批“一顆章”,見態度更要見實效

據媒體近日報道,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除建設用地審批外,所有審批事項全部集中到行政審批局辦理,由原來的15個部門蓋26顆公章減為1顆審批專用章。據瞭解,在實現審批“一顆章”的同時,山西綜改區還實現了“一個大廳管服務、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個規劃管全局”,通過一系列具體舉措為簡化審批提質提效。

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來,以多個“一”進行自我要求,已經成為多地探索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共同路徑——有的打造了“進一個門、跑一次腿、辦所有事”的行政審批模式;有的實現了“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還有一些從幹部工作作風入手,提出了“一線辦公、一線服務、一線解決問題”。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時間。審批“一顆章”,正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一種表現。但是,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少部分地方或單位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部門要求提交材料多、審批時限長、收費名目多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治;有的地方簡政放權“含金量”低,僅把原審批機關集中在一起辦公就當作改革了;有的網上審批流於形式,電子政務只是起到了簡單申請和輔助審批功能……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相關配套措施跟不上改革步伐有關;另一方面,少數黨員幹部存在的簡單化思維、懶政惰政慣性,也影響了簡化審批的實效。

實現審批“一顆章”,是一個好的開始。如何把“一顆章”用好,提高審批的質量,還需要各級各部門在深化改革中深入思考。與此同時,行政審批項目往往涉及很強的專業性問題,相關工作人員也要時常更新自身知識儲備,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才能適應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有一個故事:集市上兩個攤都賣菜刀,一邊喇叭喊得歡實,“誰下廚房誰受累,買了不受菜刀罪”;另一邊卻是個啞巴,拿出片白鐵皮,一刀刀剁下去,鐵皮成鐵絲,結果自然是啞巴的菜刀賣得快。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成效,要靠市場主體活力是否被激活、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能否被縮短等來決定。這就要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能“一”改了之,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更要重質求效,把每個“一”做實做真。(翟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