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培养专注力 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远

那天发了条朋友圈,说在Discovery cube给妞买了个恐龙蛋,让她自己慢慢敲,结果她还真的就这样自顾自地敲了一个小时没停下来。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评论里不少朋友问说要怎么做才能让娃的专注力这么好,因为自家娃经常是一件事儿做几分钟就耐心不够要换场地了。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其实潼潼以前也是容易三分钟热度,而在我看来那是跟我们家长的过度干预有直接关系的。明明人家自己玩得好好的,你动不动要去给喂个水果,叫人喝口水,很多时候思路和专注度就被打断了。

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尽快跟全家沟通并做出改变,同时重新布置了她的游戏区,有意识地主动引导她提高注意力,后来才慢慢地看到了效果。

现在她自己看书、画画、搭乐高、玩假扮游戏,基本上都是会很长时间能专注在里面,这一点还算是有所收获。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为什么我会对“专注力”如此在意呢?来讲个我的故事。

上学那会儿,有个同学是学霸中的学霸。她小学开始跳级,初中到高中只有两次考试没拿年级第一,高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又拿了最高奖学金去了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到底学霸有什么“武功秘籍”?这我可能没法全部知道,但有两个细节,令我感触颇深。

一是她基本上每天十点就要睡觉,很少熬夜学习。她的作业基本上能在学校完成三分之二。课间、午间休息时,同学们大多打打闹闹、聊聊八卦,而她总是在安安静静的写作业。在教室的一片嘈杂中,她总能保持专注。

还有一点是,她上课时真的很少走神,从头到尾跟着老师的思路在吸收、消化知识,一点儿都不开小差。

后来当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后,我好像一下子想通了,或许大多数人与学霸的距离便在于“专注力”。

尤其在当下,信息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的“专注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现在孩子的专注力比30年前有所下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专注力”作为稀缺品质,将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核心竞争力。

当我们都在焦虑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很多人却忽略了竞争长跑的持久度。

培养专注力,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远。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1、你的孩子真的专注力很差吗?

每次推荐绘本书单,总有许多留言问:“我家娃专注力很差,没讲几分钟自己就跑开了怎么破?”

讲真,你确定,你的孩子专注力很差吗?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如先来看看,不同年龄的孩子,专注时长有多少?

关于专注时长,不同的研究机构、人员,给出的公式并不统一,有的认为“孩子的专注力时间=生理年龄—生理年龄+1”

比如,你家娃3岁,他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间大约为3—4分钟。

而加拿大的speechtherapycentres网站中指出,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专注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提高2-5分钟。1岁3-5分钟,2岁4-10分钟,3岁6-15分钟,4岁8-20分钟。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发展心理学副教授凯思琳•坎纳斯(Kathleen Kannass)则在她的研究中发现:2岁半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玩具上大约为4分钟,而 4岁小孩的则能集中12分钟。

由于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长受到环境、身体状况、所专注事物是否感兴趣的影响,所以没有办法给出非常精准的时长,但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仍可以发现,孩子们集中在一件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暂。

原因是因为一方面大脑中负责专注、自控的前额叶在2-3岁时才正式开始发育,6岁达到高峰,发育完整则要到20多岁;另一方面整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新鲜的,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都决定了他的好动性。

所以要求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在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都专注于一件事情,只能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

另一方面,孩子对于他感兴趣的事物,又天生有着一种专注感。蒙台梭利在著作中几次提到:孩子有着内在的心理驱动投入到他们愿意进行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充满精力并且摒弃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性目的。对于他们喜欢的活动,他们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重复进行。

当孩子做他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很有可能打破所谓的“集中时间平均值”。想起之前在来美国的飞机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大多时间都在各种涂涂画画,其间还不断地拿给我看她的成果。

其实在机舱里的环境还是挺容易让人不耐烦的,所以她在那样的环境里,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表现出的专注度,让我都觉得佩服。

So,前面提到的那个听一会儿绘本就跑的宝宝,也许只是因为对所讲的书不是很感兴趣而已,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专注力差的标签。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2、Stop!你的这些行为正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既然孩子天生具有专注感,那我们家长与其说“培养”,倒不如应该说是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可我们某些以爱之名的行为,却在无意间破坏着孩子的专注力。以下这份list,可以随时警醒我们。

■过多的玩具

总听身边的朋友诉苦,家里的玩具没拆封的就不下十来种,可自己还是总抑制不住买买买的欲望。偏偏娃还不买账,每个玩具摆弄不了几下,就又去玩另一种,没看他对哪一件真心喜欢过。

嗨,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试想当你的面前摆了寿司、牛排、汉堡、沙拉等各色美食,我们可能也没有办法专注于某一种食物。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给玩具“减负”。

扔掉那些操作过于固定、高刺激型的玩具吧,保留那些具有开放性的、能发展触觉、能发挥想象力、能深入体验、能与大自然互动的玩具就好,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断舍离”中更专注于眼前。

■过于繁杂的环境

如果孩子的游戏区、儿童房拥有太多的玩具、绘本、摆件、装饰,这些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

所以,简化游戏、学习环境

是必须的。玩具架上留三四件孩子常玩的玩具,剩下的放进整理箱中。每周对架子上的玩具进行更新,也用同样的原则来处理日常要读的绘本。

在湍急的社会之流中,简化的环境能够给孩子幼小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岛。分心的事物越少,他们才会有更多空间去探究这个世界,也才能让他们关注的事情得到纵向的拓展,他们的专心程度也会更深。

■打断孩子的游戏

一次带潼潼去公园玩,见一个孩子正在捡落叶,她将收集来的落叶一字排开,又打散。时而捏起一堆,向天空抛去。站在一旁的娃奶奶看见了,一边拎起自己带的滑板车,一边对孩子说:“捡那些破树叶干啥啊,怪脏的,快玩咱的滑板车吧!”

这样的打断,无疑是对专注力的破坏。落叶之于孩子就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小宇宙,她在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与探索。好奇是她的内驱动力,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与落叶的互动中。

比起许多玩具或某个特定的玩具,孩子更需要不受约束的时间。

保护孩子们“开放的,无止境的,有想象力的玩耍”的时间和机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一下,不打扰并不代表不陪伴。孩子游戏时,我们应该从旁观察,在他需要引导的时候,适时介入。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3、面对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如何提高专注力?

有条宇宙级真理: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无需担心自己的专注力。这对于孩子与成人普遍适用。

所以,在为娃儿安排日常活动、游戏时,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如何找到自家娃的兴趣点,依靠的就要是平日的高质量陪伴和细心观察了。同时,也要有变无趣为有趣的智慧。

有一段时间,潼潼对拼图提不起兴趣。在多次尝试无果之后,一天我给她买了套冰雪奇缘的拼图,她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完成了之后,就开始突然“上道”了。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刚开始还是只对这个主题有感,后来就慢慢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勇于去尝试其他主题的拼图了。那段时间,她对拼图的痴迷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或许有的孩子,对画画并不感冒。但其实也有可能是娃不买帐那种一支笔、一张纸、规规矩矩的画这样的形式。我们也没必要将纸笔颜料束之高阁,钻头、塑料袋、锤子、剃须膏、土豆,各种各样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利用,再把纸笔颜料跨界混搭,创造出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当孩子爱上玩颜料的那一刻,拿起笔创作就不再是问题了。

此外,要注意我们提供的活动、游戏要有适度的挑战,比他现有发展能力高出一点点最合适。如果过于简单,孩子很容易厌倦;但如果太难,孩子会因为挫败感而失去尝试的意愿。

当然,更多时候,孩子可能必须要面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学习某项自己不喜爱的功课、收拾房间等等。这时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我们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拆分任务

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时,一个笼统的指令可能会让孩子感觉难度太大或者无所适从,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它。不如帮助孩子将任务拆解成一小部分。

比如,我想让潼潼收拾干净她满是玩具的房间,如果和她说一句“把房间收拾干净”。她多半要么不去做,要么就是捡起两个乐高积木,又跑去玩别的东西。

我尝试将任务拆解,告诉她先把乐高捡起来,放回盒子里。等她收拾好了,再告诉她将看完的书放回书架。这样她就能更加专注地完成各项小任务,最终完成“将房间收拾干净”的大目标。

任务的拆分可以在孩子注意力发展不成熟时帮助他们完成复杂任务,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养成拆解任务的意识。

■动静结合

在孩子完成预定的静态活动后,要让孩子动起来,安排一些运动类的活动。只有在运动中,让孩子过剩的能量得到释放,他才能在需要专注的时候集中精神。

英国The Telegraph报道了一项新研究:每天60分钟的运动,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避免其分心,也有助于他在不同的认知任务中切换。

比如传球、抢球、木头人不许动,都是既有趣又能让孩子得到释放,同时也同样能锻炼专注力的运动小游戏。

■巧用游戏力

很多时候,游戏力就如小仙女的魔法棒,可以变无趣为有趣,变枯燥为创意。

曾看到一朋友教娃学写字母A,娃总是对她的讲解、示范心不在焉,各种走神,教了半天也没记住。朋友干脆转变策略,用牙签、棉棒、积木、橡皮泥和娃玩拼字母A的游戏,还跟娃一起玩i spy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字母A。很快,娃就掌握了A的写法。

再比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娃自己吃饭、穿衣、如厕时,娃总是三心二意磨磨蹭蹭。

与其不断提醒他快点、专心,不如这样鼓励他:穿衣服时胳膊伸到袖子里就好像胳膊在走迷宫;用勺子盛饭就好像挖掘机在挖土。

每当我这样告诉潼潼时,她总能变得更加专心起来。

■控制电子屏幕的时间

一篇发表在儿童心理学权威杂志上的研究(Nathanson. 2014)显示,看太多电视的孩子,“执行功能”水平会下降。所谓“执行功能”,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便是专注力。

电子屏幕的过度刺激,让孩子的感官系统承载了超额负荷,长期以往便会损害注意力,变得不专心,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所以一定要尽量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关于这一点,美国儿科学会给出的建议是:一岁半以下的孩子避免电子产品的使用,2-5岁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潼潼来美国后基本就没有了看电子产品的时间,以前在家的时候大多是一天30分钟,至于节目内容的选择我们也非常谨慎,这一部分,等下次有机会再来跟大家分享。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力是会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品质,这也是唯一真正由我们自己控制而且不可再生的资源。

专注让我们到达不曾到达的深度与高度,也让我们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前行者,专注还能提高一切行为的效率与质量。

比起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专注力的细心维护与努力提高,或许更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因为它真正隐藏着孩子们以后的格局。

1、《童年的秘密》玛丽亚·蒙台梭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简单父母经》金·约翰·培恩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evelopment/behavioral/teach-your-child-to-focus/

-END-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项能决定孩子胜负成败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