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杏林”一詞,相傳始自三國時期,一般多用於對醫界的頌稱。華州區杏林鎮的“杏林”一名,始稱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因其地處於民國華縣八景“十里紅杏”中心地帶,因而得名。

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西環路杏林鎮段 賈平京 攝

華州史志中,較為詳細的行政區劃記載,始自明朝及其後的“華州志”系列叢書。據考,明清時期,今杏林鎮與前城關鎮、蓮花寺鎮西部及瓜坡鎮東部合稱為“仁義鄉”。這一行政區劃一直延續至民國初期,期間並無大的變化。

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清朝(1684年)華州行示意圖政區劃 選自《華州史話》

仁義鄉的得名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續華州志》載:“周武王伐紂,告太平於此,嘗興仁義之師。。。故名焉”。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紂後,在今華陰市羅敷西部修建“告平城”,宣告天下太平,並刀槍入庫,放馬南山。“仁義鄉”因此命名。

明朝初期的仁義鄉轄12裡,其涉及今杏林鎮的裡為:

新興裡,即今杏林鎮南部山區;

興仁裡,即今杏林鎮西潼公路沿線一帶;

故縣裡,即今故縣村周邊區域;

西溪裡,即今杏林鎮梁老堡西南部一帶。

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張渠園村遠景 宋朝峰 攝

在仁義鄉轄內,今杏林鎮李莊村周遭被三里分制。史料記載,明《華州志》編撰者張光孝為華州故縣裡人,其居住地在今李莊村西南側的張渠園村。而老官臺歸其時的“西關裡”,梁老堡屬“西溪裡”。清《三續華州志》載:“老官臺堡,西關裡,州西十里”、“梁家老堡,西溪裡,州西南七里。”

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杏林鎮梓里老村遺留的門樓 宋朝峰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華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3鄉,杏林鎮與城關鎮延續明清區劃,並未分制而立。這一時期的鄉級名稱的命名,多采用其區域內被民間熟知,且具歷史傳承意義的名稱。因古鄭國國君鄭桓公墓地位於城關鎮,杏林與城關便合稱為“桓公鄉”。

華州區杏林鎮的建制沿革

民國(1947年)華縣行政區劃圖 選自《華州史話》

1949年5月華縣解放後,華縣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劃分為8區53鄉。1992年版《華縣誌》載:“1953年7月,。。。即:第一區(後又稱杏林區)。。。”。並在今杏林鎮轄內設城南、耐村、梓里等鄉。至此,“杏林”一名正式出現。1956年,華縣設8個直屬鄉和3個區,“杏林區”改為 “杏林鄉”,杏林鄉所轄範圍與今杏林鎮大體相同。1983年至1984年,華縣增設建制鎮,杏林鄉始稱杏林鎮,並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