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夏齐树

一九三三年出生于四川蓬溪。幼承家学,工诗文、书法、音乐、戏剧,酷爱绘画;川北大学哲学系毕业,随著名书画家李凡丞学习花鸟、金石、书法。一九四五年拜潘天寿高足、原东方美专校长(抗战时期上海美专内迁时更名)、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段虚谷为师,成为入室弟子,接受严格的中国画基本功训练,并深研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技巧,窥探历代大家山水画堂之奥。 七十年代任绵阳地区美术创作组组长,写生遍及川内名山大川,同时广泛吸收西方美术养分,对水粉、水彩、油画均有研习和创作。后游历全国名胜古迹,最终形成自己的山水式和笔画语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国画作品《公社鱼隧》、《为祖国探宝》、《成渝佳话》、《蜀道不再难》等作品参加西南首届国画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等。本世纪之初,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地情画展”等,并先后在全国及省级各种展事中入选、获奖。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江水苍烟 100×50cm

云里万里以道崇

文/钱来忠

夏齐树先生和我虽然同在文化战线工作,我也听说过原来的绵阳市和后来的遂宁市有一位色彩画得很不错的画家,但始终未曾谋面。近日有朋友送来夏老师的几十幅中国山水画照片,希望我能为夏老师出画册写一篇短序。本来我的时间很紧张,但看了照片后,反倒使我萌生了暂时放下其他工作,应该要为夏老师出画册写出这篇短文的念头。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蓬溪风光·赤城颂 251×510cm

我们常常说,要鼓励新人新作问世。夏先生是艺术节的前辈,看了他的画,你不能不觉得他同时又是“新人”。这“新”是因为我过去了解夏老师太少,这次听朋友介绍,知道了他很多故事,知道了他的为人和人品,感觉很新。夏老师素实无华,修养很高,做学问,涉猎文、史、哲、艺术、体育;于艺术、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绘画能融于一体;于绘画,则油画、水墨画、装饰画兼擅。对于师友子弟,尊崇呵护有加,尤其对于有才能而情况困窘的后辈,竭力创造条件,使之脱颖而出。他对于做学问始终坚持一丝不苟,融会贯通;对于深入生活,从不懈怠,不仅踏遍青山,更能取精用宏。由是,夏老师的画便成了人品和画品的有机结合,成了古今中外脉理贯通的结晶,因而给人以新的感觉。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晴岚春满 100×50cm

李可染先生说过,作山水,要用最大的毅力打进传统,又要用最大的勇气冲出传统。这一进一出,是大师的切身体会,更是当今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引津宝典。打进传统,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更好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林;冲出传统,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实现与时俱进地创新。一切泥古不化地对传统或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地反传统,都会造成文化思想的混乱。目前我国艺术界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有诸多讨论,依我看,不管怎么讨论,一个是弄懂传统,二是明智借鉴,最后落脚在创新上,这应该是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山居图 50×100cm

读夏老师的山水画,不难看出他的作品,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依循了传统→借鉴→创新这条正确的创作轨迹。他的作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多数来自写生。这从画面反映出来的地理地貌特征,可以看到这些山水画要么是表现的剑门山区,要么是长江三峡,要么是秦岭汉中,要么是梓潼翠云廊等等。画面显得很有生气,很有时代感和真切感。第二个特征是画面的气象大。中国西部山水和东南部山水比较,更具有壮阔美。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作为蜀中画家,夏齐树先生把四川山水蕴含的丰润雄阔,充满生机活力的大美品质作了很好地表现。第三个特征是画面的色彩苍秀。夏先生的色彩,由于有油画的功底,将西方色彩的强烈感觉大胆地运用到中国山水画上,主要用汁绿、粉绿、草绿交替表现四川山水林木的青秀丰润,而对于石岭狮山则大胆留白,略施青绿或淡赭,更显苍茫雄丽,由于条件限制,夏齐树先生多用三尺四尺或横或竖表现大场景。据说他偶尔也做数米大的巨幅。我们所提倡的大美之作,并非指画幅的宏大,更多指画家胸臆的壮阔在画面气象中的表现。黄宾虹先生说过:“画以人重,艺由道崇。”我看夏先生的山水与黄先生倡导的精神颇有几分相似处,故 “大美”之气象在夏画中成焉。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齐树

高峰祥云 100×78cm

以上是我的管窥之见,难免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