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学的内在联系与升华

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产生了三种付诸实践的主流经济学。从大的分类上可归结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在英国,从威廉.配第(1623—1687年)开始,到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年)开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年)结束。

1.威廉.配第。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作坊主家庭,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后来成为医生、国会议员兼大资本家,但他关心并研究经济理论,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并使之成为“英国经济学之父”。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他把这门学术叫“政治算术”。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2.亚当.斯密(1723—1790年)。他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开始。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作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从配第到斯密刚好一百年时间,其间英国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洛克、诺思、马西、休谟、斯图亚特等。斯密正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古典经济体系。在斯密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着眼于经济政策,不大注意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急于对市场进行干预。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是从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也叫自由市场机制)。这里,我们不得不先分享斯密的一段精辟话语: “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这就是著名的 “看不见的手”。 他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从书名可见,它主要研究的是财富的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他既否定了重商主义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指出任何部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国富论》共五篇。

3、大卫.李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来没有进过大学,由于和非犹太教女子结婚,他父亲和他断绝关系。当时他仅有800 英镑,12年后,他赚得了亿万家财。这时候,他偶然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并对经济学着了迷。1817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这是他全部理论的总结,在很多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主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上取得了成功。奇妙之处在于,他的理论同时得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共同赞赏。尤其是马克思曾给予他高度评价说:李嘉图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巨大的历史价值。到此,古典经济学开始盛极而衰了。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语言表述为:“令人高兴的是,关于价值规律,已经没有什么需要现在和将来的著作家加以说明的了。”这句话表明了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已到了尽头。关于法国经济学家的理论由于同属于古典经济学,从略。

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经济的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的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历史背景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充分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立,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充分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1883年一1946年)生于英国剑桥。他对 1929一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深入思考,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2、凯恩斯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下来。

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往往成为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负。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纪中的前进步伐。世界工厂、大殖民帝国的特殊历史地位,通过种种机制使英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组织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等方面,逐渐落后于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最终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越地位。

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国内市场狭小的岛国来说,一旦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丧失了在产品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必然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纺织、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而无法恢复元气。

英国经济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气由于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而更加深化。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维多利亚时代行之有效的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为了提高英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信誉,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市场的地位,英国政府于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使英镑价值固定在黄金上,结果提高了英镑的汇率,造成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只能是通过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净输出,来平衡外贸净出口的减少。但提高利率却造成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增加。

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降低失业率便成为英国朝野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金本位制的恢复,很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因此从二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来减少失业,也就是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就业。但是以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为基调的“财政部观点”反对用公共工程缓和失业。结果,20年代的经济萧条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爆发。

20年代的英国病,虽然不是凯恩斯《通论》的直接社会原因,但它对《通论》的出台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凯恩斯较早便开始考虑失业问题,(2)20年代英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后果使凯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货紧缩与失业增加之间的关系,(3)公共工程问题的讨论使凯恩斯考虑了财政政策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使凯恩斯提出乘数概念,为凯恩斯日后的乘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与以往相比,它有以下新特点:首先是持续时间长达5年,实际上造成了长期萧条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机,生产下降的持续时间不过几个月、十几个月。

其次,这次危机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机所难以相比的。1932年,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0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在五年时间里,世界总失业人数由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加上半失业共达四千万至五千万人。其中美国失业人数由150万增加到1300多万,失业率接近25%。这次危机使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0-1908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而以往的经济危机,生产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二年。第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生产危机,同时也是一场金融危机。它的开端便是纽约股票市场于1929年10月暴跌,事后不少国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产。美国的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79%。有许多银行由于猛烈而持续地爆发挤提存款、抢购黄金的风潮而破产倒闭。更为严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机中时常采用的旨在摆脱危机的金融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和苏联计划经济取得的成功,对凯恩斯经济学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大萧条使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

3、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表现,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凯恩斯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翻开了20世纪经济学的崭新一页。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并发展为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新正统“。20世纪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的挑战,为对应挑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适时兴起。

5.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如Q.凯恩斯A.阿克罗夫、J.耶伦、G.曼奎、B.伯纳克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且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粘性,这样,在短期仍然会出现偏离自然失业率的现象,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凯恩斯主义并不仅仅是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张,他们还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巩固性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是有害的,它会引起投资的减少(基础效应)和贸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还研究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机制,如提出了在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机制方面,不应只考虑利息率,还应该考虑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机制。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 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四、三大经济学的根本局限

1、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由于产能不足,调动一切资源资金也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一起资源的配置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行了,无限扩大再生产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正确的,所以,对经济干涉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古典经济学对微观经济的探讨比较深入。随着1825年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者产能过剩时代的到来,特别是1930年代的5年大萧条,产能严重过剩成为全球现象,面对危机古典经济学还是老药方,试图通过减少生产,与低迷,购买力达成低水平的平衡,只能造成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价格机制不是万能药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古典经济学面临破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经过改良的新凯恩斯主义是西方经济学融合的产物,并借鉴了计划经济的理念,奠定了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效果如何呢?不但没有消灭经济危机,也没有缩小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依旧故我,不要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光环闪瞎了眼睛,宏观调控只是市场经济的消防队,勤务兵,为啥不能当引领市场经济的排头兵、风向标呢?因为资金严重不足,只能处理微观经济产生的问题,维持微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根本没有丝毫自由,更无力构建新的社会结构,对一切经济问题所能做的只是消防队,只能依靠马后炮的表现形式——法律法规来调节矛盾,庸俗透顶。

4、三大经济学都是宏篇大论,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正是社会矛盾,经济矛盾,人性复杂多样的反应。宏观经济与万分复杂的微观经济交合在一起,使社会经济更加复杂,经济理论岂能简乎?

5、凯恩斯的理论与计划经济最为接近。凯恩斯是通过高税收,实现扩张的货币政策,维持社会的福利制度。它的特点是不干涉微观经济的生产与分配,只通过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和法律法规去引导微观经济。由于税收有限,除了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既消除不了市场经济经济的矛盾,也构建不了健康的社会结构,货币政策是更直接支持市场经济体的,没有任何倾斜。由于它不改变微观经济劳资双方分配比例,所以微观经济的效率得到了一定保证,宏观失控不可避免,经济危机是集中体现。

计划经济走的是另一途径,它把微观经济变成了社会,混同于宏观经济,本该有政府与社会承担的职能,变成了企业去承担,它必然扼杀效率,扼杀微观经济的积极性,创造性。它与凯恩斯经济学的生产方式都是无限扩大再生产,通过无限扩大再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分配在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得到不合理倾斜,因为它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6、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凯恩斯经济学的最大缺陷是依靠压制生产力的税收,来实现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有限公平,由于税收额严重不足,宏观经济严重受制于微观经济的发展,发挥不了应该发挥的作用。马克思经济学是用另一种形式混淆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企业变成了社会。政府除了发号施令,也是依靠不足的税收,同样没有引领社会的经济实力,没有发挥自己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构建社会结构,促进科技发展的本质使命。

7、无限扩大再生产继续存在的根源

本来利用货币只是手段,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目的,今天却本末倒置。正是对货币的无限追求,绑架着实体经济进行无限扩大再生产,满足着人们对货币的无限追求。

7.1、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吃穿住行。以现在的生产力水平,真的满足不了人们的基本需要吗?如果满足不了需要,为什么还有大量产能闲置过剩呢?这就是无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学悖论。

7.2、抵押生产与抵押消费的信用存量都非常大,如果全部由商业银行物化为货币,实体经济无论如何开足马力都追不上货币制造的速度,再加上债务,赊销的价值,政府如果不收紧银根,经济泡沫会大大膨胀,如果收紧银根,又会损害实体经济,顾此失彼,恶性循环。银根放松,生产与消费反弹。似乎再重复相同的故事。现在是政府、货币政策、实体经济互相捆绑,纠缠在一起,虽然矛盾重重,又无可奈何,谁之过?找不到。世界各国相同,没有例外。

7.3、经济学专家不少,派别不少,开出来的药方也不少,看似合乎情理,逻辑严密,其实是在自己的逻辑里打转,根本不知道问题的症结正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地球的每一滴油压榨完了,每一滴水污染完了、开采完了,每一座矿山开采空了,幻想着去月球,去火星掠夺资源。梦里的事都敢当真,是自然界的资源储存太少了?还是自己的理论出了问题(O_O)?跳出自己的理论圈子,抛弃定势思维是困难的,但为了人类的未来,这又算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产能过剩是世界问题,为啥还要无限扩大再生产呢?人类真的需要无限的商品去满足消费需求吗?人们已经在当代经济学的带领下误入歧途。

五、新经济学必须使宏观经济彻底摆脱微观经济的制约,微观经济必须彻底摆脱政府的干预,实现双双自由。而且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宏观资金不但可以引领微观经济的方向,而且可以构建优化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优化的同时,自动实现公平分配。

1、理论来源

凯恩斯认为,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且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投资一笔资金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资金的国民收入增加 ,这就是投资乘数。因为我国及世界过剩产能巨大,是存货的一种节约形式,且当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乘数按平衡物价来设定以2.5为标准。这里的免税乘数也是如此,不赘。

2、具体方式

2.1国民免税。

首先,国家完全免税,然后把总税额作为隐性投资,产生2.5倍价值量。取出其中与总税额等量的货币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剩下的1.5倍总税额的30%投资高技术,购进新设备,然后拍卖产权。70%的价值进行宏观分配。这样就实现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双向自由与根本解放。斩断了二者的纽带或锁链。

2.2分配的双轨制。

宏观分配实行公积金的形式,专款专用永不兑现。1、防止资金流入市场,造成通货膨胀。2、可以一次性优化城市结构与社会结构实现最大节约资源的目标。根据我设计的专利《城市结构综合优化设计》(已经通过国家专利局初审,在实审中)可以节约4000倍的车辆,200倍的能源,没有一起交通事故和拥堵,0污染。6年可以完成全国所有新结构城市的建设,同时由于实现了全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的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根除了无限扩大再生产,整个社会最少可节约10倍的资源。永续生产实现。

3、微观经济继续实行按全生产要素分配,而且是货币分配。因为货币供给基本平衡,不会引起经济危机,能最大限度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4、平衡性、简洁性。

国民免税是刺激生产,解放生产力的。宏观分配是提高购买力的,二者在人们的基本需要方面达到了空前统一,十分简单。

5、哲学依据。

过剩产能是客观实在,国家通过免税产生的乘数价值来表现、表达这种客观实在,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然后把这些价值变成实实在在的实物,完成了价值到实物的物化,这种由物质到物质的转换符合物质不灭规律。其实质是把过剩的产能这种客观物质,通过价值符号(货币)提前表达出来,作为宏观资金。国家等于向现实的过剩产能“借”等量的货币,具有坚实的物质支撑,绝没有透支的风险。而且数量随生产的发展而同步增加,政府的赤字消失,国债根除。

6、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完美嫁接。宏观经济是主导,引领方向,设计最优的科学结构,微观经济是主体,实际实施,可以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7、通货膨胀。通胀是纸币和货币信用化社会的特殊现象,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货币贬值现象。这里没有供需失衡,没有超发一文钱,何来通货膨胀呢?

8、简洁明了。需要高等数学否?需要复杂模型否?需要拖沓冗长否?无需假设,无需研究微观经济。

六、三大经济学的大一统

古典经济学要求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具体行为的目标达到了;马克思提高劳动份额的目标实现了;凯恩斯政府干预市场的目标也同时实现了,政府引领市场,不在受制于市场,三种不同的出发点,三种不同的目标手段,达成了内在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