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為何張五哥選擇去給十三爺守墓,卻不願做侍衛?

阿偉認證

張五哥的選擇,就一個字:怕!

以張五哥的出身和性情,他沒有在世家大族長大,沒有接受過這種磨鍊,如果張五哥是那種冰雪聰明、心思靈巧之輩,只怕入不了帝王的眼。


當他機緣巧合成為一個大帝國統治者身邊人時,他所目睹的一切,他所經歷的波譎雲詭,他所經歷的刀光劍影,他的心中如何不怕?


帝王之路,從來充滿著血腥和詭計,那條通往皇位的路,充滿著荊棘和算計,沒有一個皇帝是易與之輩。皇帝能夠信任張五哥,從根子裡面說,因為張五哥夠簡單、夠忠心,所以能夠得到重用。


伴君如伴虎,所以張五哥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離開皇帝身邊。這是張五哥最隱秘的心思所在,不敢道、不能道。問題就在於皇帝也知道這一點。但是雙方都不能說破。說破了就是找死!

那些深宮秘辛,那些陰私算計,張五哥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張五哥的生死,在皇帝一念之間。


一朝伴君王,終生伴君王。皇帝的侍衛是個極其特殊的職業,想歸隱民間過安生日子,想都不要想。這一輩子就等於賣給了皇家。所以,張五哥需要一個機緣,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機會,一個不被猜忌的位置,皇帝也需要一個“臺階”。


恰好,十三病逝。這就給了雙方一個臺階。


於皇帝而言,張五哥去守靈,不會“失控”,始終在皇家的監控之下。於張五哥而言,老十三於他有救命之恩,為其守靈,是忠義的體現。雍正亦親自為他送行,並賞賜他黃馬褂。

歸根到底,張五哥用自己的忠誠、忠厚,保全了君臣之義,保全了自家性命,報答了老十三的恩情。


脂肪故事

張五哥之所以能在步步驚心的朝廷中穩如泰山,靠的無非兩點。第一點是康熙老爺子的賞識,第二點則是張五哥與十三爺的特殊關係。康熙老爺子賞識張五哥,是因為他對待康熙一心一意,絕不逢迎,而是將自己的心裡話拋出來給康熙。這讓整日活在歌功頌德聲音中的康熙如逢甘露,所以張五哥得到了莫大的恩賜,被提拔為康熙的貼身侍衛。

而在康熙駕崩以後,張五哥迅速的判斷好了局勢,那就是要站在四阿哥胤禛這一邊。他帶著皇帝的金牌令箭釋放出來十三爺,為胤禛順利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得以繼續在雍正皇帝身邊擔任貼身侍衛。而在雍正朝,張五哥的地位扶搖直上,他本身雖然只是一個四品的御前帶刀侍衛,但是他的妹妹阿蘭是朝中最有權力的怡親王福晉。誰敢小覷這個時時刻刻伴在雍正皇帝身邊的男人呢?

但是十三爺的去世卻讓這個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張五哥的牌不好打了,他必須要另尋出路。特別是在十三爺去世之後,雍正帝的身體也是一日不如一日,眼看就要油盡燈枯。如果雍正帝也隨著十三爺黯然而逝的話,那麼張五哥在朝廷裡哪裡還有立足之地。

到那個時候,自己不過是一個四品的侍衛,自然是任人擺弄。那些以往嫉妒張五哥的人自然是魚貫而出,極盡嘲笑之能事,說不定還會給張五哥下絆子。人心之險惡,張五哥在刑部的大牢和刑部的公堂之上想必已經領會的很深了。而阿蘭雖然貴為福晉,但是她一沒有一個說得上話的出身,二又沒有為十三爺生個一男半女,她在王府中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所以張五哥必須要在此之前為自己謀一份出路,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謀一份榮華。他久在雍正身邊,焉能不知道雍正與十三爺兄弟情深,十三爺去世時雍正幾欲哭死。所以只有向十三爺盡孝,為雍正守衛十三爺陵墓才會讓雍正感激。而感激之下必然是雍正對張五哥的厚厚賞賜和對阿蘭的殷切看護。而在張五哥辭別雍正的時候,雍正竟然親自將張五哥送出宮門,還特地賜張五哥黃馬褂一件,以示恩寵。

張五哥的選擇是對的,雍正在十三爺去世以後,身體也一日不日一日,他在親手結果了弘時以後。親筆御書傳位詔書,將其置放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雍正的生命也走向了盡頭。眾所周知,乾隆帝對自己父親的那些做法是極看不上的,他欣賞的是康熙大帝的那些仁政,時時刻刻向康熙看齊。

就像康熙六次巡幸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一樣。乾隆登基之後,就對雍正的許多政策進行了修正,對他的用人政策也進行了修正。以雍正自己頗為推崇的三大總督來說(李衛、田文靜、鄂爾泰),乾隆則頗不以為意。對雍正遺詔配享太廟的張廷玉,乾隆帝也是極盡羞辱之能事(大概就是為配享太廟一事)。

就連雍正帝重點打擊的那些親兄弟,也統統讓乾隆放了出來,然後該加爵的加爵,該升官的升官。老八老九雖然被雍正從玉牒除名,但還是被乾隆給覆命。至於先帝的御前侍衛,乾隆帝自然也不會再用,至於他們去哪裡,那就由不得他們自己選擇了。或是授個小官,或是外放,這和天子近侍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張五哥的做法是極妥當的,他在乾隆登基之前就遠離了朝堂,這樣就沒有人會把目光再放到他的身上,他也就不會受到他人的攻擊。故而張五哥的選擇是非常知進退的,是非常明智的,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時代到頭了。索性自己提前布好退路,以免浪大翻船。

守陵一生,遠離朝堂,換來的是餘生安穩,後代富貴。

以上。


逆流時代

《雍正王朝》中的張五哥是個小人物,他武功高強,老實忠誠,做過康熙、雍正兩朝帶刀侍衛,深受皇帝的信任與喜歡。十三爺胤祥病死後 ,他不戀榮華富貴,甘願為十三爺守陵。難道是僅僅為報十三爺的救命之恩,我想絕非如此簡單。


當年,張五哥被人騙入監獄做替死鬼。若非十三爺把實情告訴康熙,張五哥真就成了刀下冤魂。正所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張五哥因此受到康熙的賞識,欽點他為御前帶刀侍衛。

有一次,康熙問張五哥,他這麼多皇子中誰最好?張五哥說十三爺最好。康熙又問:那就是十三爺最適合做太子?張五哥回答絕對讓康熙大鐵眼鏡:好人未必能做好太子,十三爺俠肝義膽、嫉惡如仇,從不暗中算計人。但他過於耿直,容易激動,容易輕信他人,因此,十三爺絕不是太子最好人選……張五哥一席話讓康熙龍顏大悅,恐怕連觀眾都覺得這哪裡像個帶刀的侍衛,分明就是一個高參。由此可見,張五哥絕非一個只會打打殺殺的武夫那麼簡單。


在雍正登基時,京城風雲變幻,幾個皇子虎視眈眈。又是張五哥在關鍵時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拿著雍正的金牌令箭,冒死到宗人府放出了十三爺,讓十三爺重掌兵權,穩定了超局,穩定了人心。

伴著皇位的穩固,雍正就開始對他兄弟功臣們下狠手了。發配的發配,嚴懲的嚴懲,殺頭的殺頭,凡事和他做過對的,不順眼的,幾乎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張五哥是看在眼裡,寒在心裡,自古無情帝王家,這可能是他看到雍正毫不手軟清除異己事最深刻感受。

所以,在十三爺病逝後,張五哥甘願去為十三爺守陵,也不願在雍正身邊過膽顫心驚的富貴日子。他這麼做 一方面是為了報十三爺當年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是明哲保身,遠離朝廷是非之地。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謝 相邀!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在封建皇權下活得更久。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為老十三守靈就能夠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人,對現實看得很透。 這一和雍正登基前的師爺鄔思道很像,都懂得進退。

張五哥要為老十三守靈,主要還是因為他懂得一個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


作為皇帝的侍衛,他很清楚皇帝是非常人,皇帝的喜怒哀樂都不是可以輕易去揣摩的,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皇帝講究的是權謀心術、馭人之道。尤其是雍正這樣在爭奪皇位的道路上九死一生,更講究帝王之術。

在雍正眼裡,或者說在帝王眼中,只要是為了王朝能夠長治久安,那麼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人是不能犧牲的。

張五哥先跟隨康熙,在陪伴雍正,見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又見到鄔思道的激流勇退,他一定會想得特別透徹!


老十三對張五哥有救命之恩,為這位賢王守靈反而於心無愧,又能更加得到雍正的賞識,保證自己的家族聖恩不斷。

劇中的老十三雖然貴為滿洲親貴,但也是少有的對普通人有情誼的人,對人的和善也使他得到了賢王的稱呼。

張五哥家中遇難,如果不是老十三出手相助的話,張五哥恐怕會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這在封建皇權的時代,是特別值得珍惜的一份感情。

所以張五哥後來冒險向康熙請罪,就是為了報答老十三的恩情,樹立了在康熙眼中的忠義形象!


雍正登基後,張五哥選擇為老十三守靈,自然又加重了自己在新君心中的份量!

為什麼這麼說?

雍正登基後在面對老八黨的咄咄逼人時,是張五哥及時拿著金牌令箭找老十三救駕,為雍正化解了第一場危機。

雍正對老十三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他登基後需要樹立自己治國嚴謹,但也擁有真情的皇帝形象。

此時張五哥提出了為老十三守靈的要求,正好符合了雍正內心深處的渴盼,再次為雍正解決了一個難題。

這樣猶如及時雨的侍衛自然會打動雍正那顆堅硬的心。


縱觀《雍正王朝》,鄔思道的進退那是他清楚自己的謀略已經不適合坐上皇位的雍正,所以必須遠遁,否則是否能活下去是要打問號的。

而張五哥的進退對他來說卻是最合適的上上之選。他選擇為老十三守靈,不僅對他忠義形象的樹立更加堅固,同時又躲開了政治上的是非之地;最後還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認同。

這樣的人如果不能榮華富貴一生,不能恩澤後代是說不過去。


江東汪郎



張五哥,朕來問你,你認為眾多皇子中誰最好?朕要聽你的真心話。

奴才不敢說假話,我認為十三爺最好。

因為他救過你的命嗎?

是,但也不是。

怎麼說?

十三爺俠肝義膽,做人光明磊落,不背後使詐。奴才佩服他,認為他是最好的。

那你認為他也是最適合做太子的嗎?

奴才,認為最好的也也不一定適合做太子,十三爺正直善良,不會拐彎,容易被人利用。

好一個張五哥,小小一個侍衛,竟然評判太子標準了。

奴才,不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所以索性皇上問話,我就只講真話。

好一個只講真話,朕要賞你,說吧!想要點什麼?

奴才,只想陛下賞奴才一個天大願望,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說吧!朕答應你!

奴才,請求陛下放了十三爺(十三阿哥胤祥被軟禁宗人府,實際上是康熙對其保護,歷練心智的採取手段,康熙故意引出老十三話題,實際希望找一個藉口放人。)

朕答應你!(康熙忍住了情緒,猶豫片刻答應了。)

張五哥與康熙皇帝在暢春園裡雪地漫步,正直太子被廢,九王奪嫡的緊張時刻,康熙需要給心目中未來的儲君培養更多的人才,十三阿哥胤祥是可以大用的,四阿哥胤禛已經被自己雕刻成了冷麵王,他需要一個幫手。此外,通過江夏案處理,康熙發現張五哥是一個難得有勇有謀的忠孝仁義之士,把他留在身邊歷練,說不定可以派上用場。



康熙皇帝結束了超長待機,走的很匆忙,沒有明詔繼位儲君,只是塌前臨時遺囑四阿哥胤禛繼位,空口白牙人走茶涼,八爺黨當然不認同,準備積極發動宮變,生死危亡之際,不起眼小人物張五哥出現了。張五哥拿出了先帝的金牌令劍,到宗人府釋放了胤祥,接著調動京師周邊軍馬,控制住了局勢,為雍正順利繼位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繼位了,張五哥仍然在宮內做侍衛,十三爺格外親睞他,兩個人合作扶持雍正皇帝。張五哥送別雍正爺潛邸時的師爺鄔思道,鄔思道讚賞張五哥為人,給他建議暗示他,雍正主子生性多疑,你知道這麼多秘密,要當心啊!要找機會遠離宮牆,一入宮門深似海啊!張五哥何等聰明的人,看多了皇家的骨肉相殘,心裡早有退意。

胤祥高負荷運轉,導致電量不足,英年早逝,雍正主子正在為此悲傷,張五哥提出替十三爺守陵寢,當然會被認作忠義之舉。張五哥服侍了兩代君王,全身而退,難能可貴!


唐俊龍55398571

向敬之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選擇辭職為已故怡親王胤祥守墓,報救命之恩,這是情分所在。倘非胤祥向康熙陳情,法場救人,張五哥也就被李代桃僵,做了不法分子任季安的替死鬼。

康熙選擇張五哥為御前侍衛,而且很賞識。此時,胤祥還是皇子,後來成為了新君雍正的最得力助手,張五哥也繼續為雍正服務。雖然張五哥對雍正承諾,為老十三守墓三年後,回來報答雍正。

但是,電視劇不再安排他出場,兌現自己的承諾。張五哥選擇去守墓,也算是終結了他的政治人生。

讓貧民出身的張五哥,僥倖成為御前侍衛,這已是編劇打破清朝宮廷規矩。如果再讓他回到御前,有所升遷,也是虛假了歷史現實。

清朝開國之初,對保衛皇帝和皇宮的侍衛選擇,有著明確的出身要求,即他們必須來自皇帝親率的滿洲上三旗(鑲黃、正黃和正白)。

康熙朝的御前侍衛,有著明確的職務規定,而不是指代皇宮的侍衛。康熙朝,特設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由皇帝親自選授。人員的來處,基本上是皇家宗室子弟、滿蒙王公勳戚子弟以及皇帝賞識的優秀侍衛。

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均歸御前大臣(掌乾清門侍衛司員諸務,由王公大臣出任,同領侍衛內大臣平行)管理,而不隸屬領侍衛府。可以說,即便是一等侍衛,倘若不出眾被皇帝賞識,也難以成為御前侍衛。

清朝皇帝有著嚴格滿漢大防,雖然康熙以降,皇帝們特擢武進士優異者、享有漢臣世職子弟進入領侍衛府的侍衛行列,但這些人要想再被直接選入御前侍衛,更是難上加難。

張五哥雖然與老十三,以及雍正,有不少交情,還讓妹妹阿蘭伺候胤祥。那也是胤禛、胤祥兄弟途徑江夏鎮的萍水相逢。張五哥既不在武會試中名列前茅,又非漢官世職繼承者,如果被康熙直接選為御前侍衛,明顯打破了滿漢大防的禁忌。

這樣的特例,編劇的藝術設計,也會使之戛然而止,否則就成了歷史研究的特殊題材。


以禮觀書

張五哥是否有其人,無考,姑且以劇擂劇,說一說《雍正王朝》中的張五哥要求去守陵的事。

1.張五哥主動提出守陵,不是不願當侍衛,而是知道雍正無人可用、心憂如焚。

十三爺是雍正的鐵桿粉絲,為雍正登基和穩固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因為如此,十三爺這樣的“俠王”,慢慢變成跟雍正一樣的孤家寡人。在雍正皇帝政敵如雲的情況下,沒有人敢於冒險去拍這個馬屁。

張五哥是雍正的貼身侍衛,又跟過康熙那麼久,對於主子的心思自然看得透。因此,他敢於冒“忠僕不事二主”之大不韙,主動請纓為十三爺守陵,此舉看似舍皇帝而去,會讓皇帝不爽,但其實正好解了雍正的燃眉之急。

2.張五哥是十三爺從刑場上救下的,只有他這樣的人去守陵,雍正才真正能夠放心。

古代都很迷信,對身後之事非常重視,尤其是出身皇家,對陵墓看得比誰都重。而守陵是個苦差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節假日,但凡出現盜墓的事情,那就是死罪。嚴重時,還可能牽連全家全族。

因此,守陵這樣的事情本身就沒人願意做,而勉強被抓壯丁的人,又難免不會盡心盡職。所以,張五哥願意去守陵,正合雍正心意,可謂一拍即合。

3.張五哥性情耿直,無法完全適應宮廷之爭,離開是自保也是解脫。

從雍正登基以來,張五哥看得清清楚楚,這個雍正爺勵精圖治,但沒過一天好日子,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還知道,這輩子能遇到康熙、雍正、十三爺三個好人已經足夠了,哪裡會再有好事落到他的頭上。

所以,趁著十三爺新喪的時機,張五哥自告奮勇離開宮廷,也是換取一種全新的生活,或者說是爭取到了更好的存在方式。以他這樣有一說一的臭脾氣,真到了乾隆手上,恐怕比張廷玉的下場要慘得多。


軍緣鑫播客

老祖宗有兩句話很有智慧:

第一句是,人一走,茶就涼。

第二句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妻子。

變法必然要觸犯一些人的利益,斷了他們的財路,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人都是任你揉捏的小白羊。他們會百般阻撓你變法,恨不得生吞活剝了你,把你趕下臺都是輕的,著名的商鞅,就被五馬分屍了,這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這點在《雍正王朝》裡表現的淋漓盡致的:雍正的新政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他們通過造謠誹謗,曲解你的政策,集體罷考,聯名上書,甚至發動軍事政變的方式來對抗你。

雍正斷了太多人的財路: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損害了士紳利益,整頓旗務損害了旗人的利益,火耗歸公損害了官僚的利益,殺朋黨損害了清流的利益。

有時他們報復不了皇帝——畢竟皇帝高高在上,很難動得了——會對著幫皇帝辦事的人瘋狂撕咬。比如,追繳國庫欠款,那些老狐狸們很清楚是康熙憂心國庫裡沒錢了,才讓人逼他們還錢的,但他們就是一邊向康熙表忠心,一邊瘋狂地打擊田文鏡,讓田文鏡一下子從戶部要員成了個知縣。後來,在河南實行新政,又是倒黴蛋田文鏡,被清流結黨彈劾,好在雍正頂住了壓力,不然他赴年羹堯的後轍也有可能。


張五哥是十三爺的心腹兼大舅子,十三爺又是雍正的鐵桿,所以在雍正朝當御前侍衛比康熙朝還要得寵。

但沒有了雍正呢,人走茶涼,他大概率要失寵。並且,他又是雍正即位的大功臣,恨雍正的人又那麼多,到時候不打擊他還打擊誰呢?

十三爺死了,雍正眼看也要不行了,所以張五哥選擇去守陵,這等於選擇一份閒職,斷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以避開政治漩渦,免了將來被它吞噬之災。

認為張五哥守陵也不能躲災的話,可以看看十四爺。八爺、九爺、十爺都被抄家,全家流放了,唯獨十四爺不在政治漩渦,平安無事。

張五哥此舉非有大智慧不能為。


待我施為地煞變

張五哥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這就決定他一定沒什麼文化。皇宮裡都是一些文化精英,智商也高。靠著康熙的龐愛,在宮裡生活了多年。但在心裡上他還適應不過來。十三爺的為人處事,很合他的性格,更何況,又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他去為十三爺守墓,很正常。


一葉小舟168521774

十三爺是個俠王,又是張五哥的救命恩人。張五哥崇拜十三爺,也感恩十三爺;為他去守陵是出自內心淳樸的崇拜和感激,不是所謂的什麼鄔思道式的聰明、城府和心機,不要老把別人想的這麼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