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能有今天,这一家太不容易了!」这张照片的背后是 2200 多公里、十多年透析路、两胎落空的失望。

「死磕」人类最小内分泌腺体

25 岁不幸患上尿毒症,到第十个年头,小英出现了尿毒症常见并发症之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全身骨痛,身高在几年内迅速缩小十几公分。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图中下部 4 个鲜红色的粒体)位于甲状腺后面

甲状旁腺位置非常隐蔽,位于甲状腺后,「约为 0.3 厘米,若长到 1 厘米左右就相当于增大了 2 倍以上,这时就需要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否则会演变成毒腺瘤。」张凌用指甲盖在大拇指上勉强比划。


继发性甲旁亢早期无症状,晚期患者会出现因严重的钙、磷代谢紊乱而带来的骨质疏松、骨骼畸形、转移性钙化,最终心血管钙化。

「医生,我要做手术!」多年过去了,急诊室那位 50 多岁出头的患者声嘶力竭、痛苦得蜷缩成一团的场景依然印在张凌脑海中:「(他)已经严重到心脏衰竭,没办法,家属再哭天抢地,医生也回天乏力。」

当时因为经济、社会等原因,这病的技术和理念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相比之下的现在,小英从入院到出院,时间不到一周。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以「甲状旁腺切除术」关键字搜索相关文献数量

排名第一的便是张凌医生

做科普,求协作

这些患者也惊吓到了日本同行。

2006 年,张凌到日本做访问学者,向来沉稳冷静的她这次「受到刺激」:

当时我国继发性甲旁亢患者总量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全国仅有不到 10 家能开展继发性甲旁亢切除术,但这在日本已是常规手术,临床上绝少有疾病发展到面目全非,甚至回天乏力的患者。

「尽管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但有责任尽一己之力把这部分知识补充上去。」

曾有天津一位女患者坐着轮椅来看病,术后一年,患者竟能遛狗,而且一路跟着小狗慢跑。「当时外科医生激动告诉我:『张医生,你不知道,她当时来看病痛苦无比,现在居然能恢复得这么好,我激动得都落泪了,这个手术太值了!』」

经过十多年的钻研,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在患者小英身上,有了更好的效果:术后一年半,她怀孕了。

高龄、透析者,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进退两难的意外,毕竟,尿毒症、透析,再加甲旁亢的影响,女性透析者能够正常怀孕并顺利生产算得上凤毛麟角,像云南玉溪的小英夫妻如此幸运的还是少数。

有问题冲在第一线

小英夫妇的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并非所有人对医生的信任和配合度都如他们,因为甲状旁腺切除术难度大,若医患没有充分的彼此信任,可能会出现尴尬事件。

「既然选择了一起探索,那有问题,就和外科医生共同去承担责任。」所以,有问题需要处理时,张凌都会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在张凌医生周围,还有另一只队伍——铁杆粉丝。他们有的是长期透析结下的友情,也有仅因一次手术而结缘的。一位患者说「张医生不仅医术好,更重要的是她特别理解我们肾友。」

虽然工作极其繁忙,但只有时间允许,张医生会经常参加肾友们的健走聚会等活动,曾经一位包头励志哥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那是一位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19 岁开始透析,透析室邻床的病友——一位企业家鼓励了他,并支持他创业,现在这位当年的透析孤儿不仅成为企业家,还组织当地中小企业建立慈善基金,专门支持困难透析家庭孩子的教育。

每次讲到这些故事,张凌医生总是说:「医生应该给患者身心的帮助,但毕竟精力有限,如果能在患者中唤起更多正能量,可能更有意义,更有力量。」

赋能更多同行

「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中国有至少 50 万透析者,这么庞大的群体,单靠几个人是不够的。」

我问她,你不怕学会徒弟饿死师傅?「患者越多,只要你努力,就会不断进步,就能不断地开展新的技术,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手术对患者非常有价值,能让患者从坐轮椅到自由行走,这在我看来是,这就是医生职业赋予的快乐。」

后记

去年夏天,她邀我一起参加肾友聚会,四五十人,一路欢声笑语。

在回来路上,我感慨:「若非胳膊上血管通路的卧龙疤和脖子上甲旁亢术后的项链疤,很难分清谁是医生,谁是家属,谁是患者?」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分享到:


相關文章: